摘 要:小學科學課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科學實驗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潛能的激發(fā)。科學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動手動口而且要開動腦筋,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關鍵詞:科學;課堂;實驗;策略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什么好的策略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從以下幾方面來解說。
一、 選擇合適的材料是上好科學課的重要前提
首先,在上課之前應該因地制宜選取切合實際的材料。筆者在教學《花的構造》一課時,課本中選取的是白菜花,上課時白菜花已經沒有了,我便選取了牽?;?,因為牽?;ㄔ谔镆袄锏教幎际?,也是學生最熟悉的花朵。
其次,選取材料要具有趣味性。筆者在教學《浮力》時選取了木頭、紙片、玻璃球、小石子、塑料等材料讓學生愉快地學習知識。
其次,選擇材料要有代表性。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保證實驗的有效性。筆者在教學《種子》一課時選取了玉米種子為研究對象,通過學生幾周的觀察和記錄對種子萌發(fā)的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并且訓練了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的能力
最后,實驗過程要有充分的體驗。在教學《鳥喙與取食》時,為了達到“充分”的目的,筆者準備了放在秸稈洞中的米粒,嗑開的葵花子,碎紙屑、皮筋、塑料泡沫顆粒,橡皮泥捏成的兔子,鑷子,尖嘴鉗子,湯匙,起釘器;水槽,適量的水等材料。通過模擬實驗,體會不同的喙取食的不同特點。不同形狀的工具能夠方便地拾取不同的物品,鑷子最適合拾取米粒和橡皮蟲,尖嘴鉗子最適合拾取果仁,湯匙最適合拾取水面上的浮游生物,起釘器最適合拾取兔子肉。
二、 開起實驗課,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基本保證
1. 在演示實驗中,教師講述的內容不易直觀,需要教師一邊做實驗,一邊講解實驗的操作和實驗發(fā)生的現(xiàn)象,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提高科學實驗教學的實效性。筆者在演示實驗《認識溫度計》一課中從仰視、俯視、平視三個角度讀數(shù),讓學生來判斷哪種讀法是正確的,讓學生明白只有平視時讀出的刻度才是正確的。
2. 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分組實驗,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學生課堂分組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實驗能使學生認真地研究大自然的奇妙現(xiàn)象,驗證大自然中的一些科學規(guī)律。在做分組實驗之前教師要提出要求,講清實驗的目標和各種儀器的名稱和操作方法。例如:在教學《磁鐵能隔物體吸鐵嗎》時,筆者把事先準備好的實驗材料磁鐵、鐵釘、塑料杯、玻璃、鉛筆、硬幣等放到材料箱中。并告知學生讓學生盡可能地去設計實驗方案。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方案,自己選取實驗材料,認真地觀察記載,得出結論:磁鐵隔著一些薄的物體也能吸鐵。這樣的實驗完全由學生自主,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能動性。
三、 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是實驗教學的最終目的
實驗教學中學生手腦并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協(xié)調能力。在實驗教學中要遵循的模式有:創(chuàng)設情景設疑——動手操作演示——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根源——小組論疑——匯報解疑——總結結論。只有把學生的好奇心門打開,學生才能動手去破解事物的奇妙現(xiàn)象,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驗中如何設疑問呢。只有巧妙地攝影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水能溶解一些物體》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猜一猜,食鹽、沙子、白糖這些材料放入水中,用攪拌棒輕輕攪拌,攪拌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攪拌后,你又會發(fā)現(xiàn)什么呢?攪拌前發(fā)現(xiàn)食鹽、糖的顆粒在變小、變少;砂子的顆粒沒有任何變化。攪拌后發(fā)現(xiàn)食鹽白糖不見了。盛沙子的水變得有些渾濁,最后沙子都沉入杯底。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發(fā)現(xiàn):像食鹽、白糖在水里攪拌都看不見了,其實是溶解在水中了。這樣的實驗,學生在活動中始終帶著問題來觀察思考,注意力會更集中,記憶的強度加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在不斷的培養(yǎng)。
四、 讓學生學會設計實驗,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教師設計好實驗目標、過程和方法,上課時一步步按照教案與學生一起把課內容全部學完。這樣的實驗課由教師主導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愛因斯坦說:“一個美妙的實驗,通常要比我們頭腦中提取二十個公式更有價值。因此教師可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目的、過程和方法。小學生的奇思妙想最多,即使學生設計的實驗和實驗的結論是有錯誤的。也可以提高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學生出了錯,就會從錯誤中找出原因,最終還是可以設計出成功的實驗。這些走過的彎路,其實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例如在教《學運動與摩擦力》筆者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的步驟。讓學生通過對比實驗,體會摩擦力與物體接觸面光滑程度有關,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其次,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起初學生設計的實驗有些小問題,最后通過一次一次的改進最終設計的實驗把課本中也沒有的問題也設計了出來。這種大膽的創(chuàng)舉,發(fā)展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讓課堂變得有趣又充滿神奇。
五、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更好地進行科學實驗教學
多媒體以迅速的速度進入了農村小學,有些實驗在課上短短的四十分鐘里是不能完成的,而教學的進度又要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必須完成;有些實驗存在極大的危險性,如果一旦發(fā)生事故,學生和設備的安全都會受到威脅。這時多媒體的強大之處就凸顯了出來。例如:用燃著的酒精燈對火這樣的實驗很危險,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燃著的酒精燈對火時,酒精燈破裂,手被嚴重燒傷的視頻。這樣的實驗方式提醒了學生,要正確使用酒精燈,也對不按規(guī)定使用實驗儀器造成的后果,有了深切的體驗。
六、 充分發(fā)揮農村實驗課的優(yōu)勢,扎實推進科學實驗教學
學生不僅要開展課內的實驗教學。還可以找一些除課本以外的實驗,不僅要開展那些簡單易做的試驗,而且開展一些與學生生活有關的更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實驗操作。農村學校周圍的土壤肥沃是學生觀察地形地貌的理想樂園。例如在教學《植物的生長變化》時,筆者讓學生在家里種了玉米、大豆、蠶豆的種子。每過幾天讓學生把種子發(fā)生的變化記錄下來。通過觀察,同學們發(fā)現(xiàn)各種種子的生長變化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是:種子萌發(fā)先生根,再長莖,最后長葉。這樣的實驗學生自己親手完成,不僅使學生愛上了勞動,而且也看懂了植物生長的全過程,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王文榮.在小學科學課中運用情境教學的做法[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1,28(06):51-52.
作者簡介:
劉菊香,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五和鎮(zhèn)支寨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