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階段全球鹽堿地面積已達到上百億公頃并且還在不斷蔓延,土地鹽堿化已成為世界性的環(huán)境問題。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已經從西北部逐漸蔓延到東北部乃至華北大部分地區(qū)。無論是從鹽堿地的治理方面來講還是從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的方面來講,利用鹽堿地改良造林都是存在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鹽堿地;植樹造林;改良
中圖分類號:S15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1233162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國家人口的銳增,可利用土地規(guī)模逐漸縮小,形勢緊張,大面積的鹽堿地的開發(fā)利用被搬上日程,在改良的鹽堿地上植樹造林,不但可以緩解我國緊張用地形勢,開發(fā)全新的森林系統(tǒng),防止土地沙漠化,還可為地區(qū)發(fā)展帶來一定經濟效益。
1 鹽堿地改良的特點
1.1 復雜性
鹽堿地改良的復雜性源于自然和人為2個方面,自然原因是由于地區(qū)氣候差異,地貌不同,土壤肥沃程度也不同等方面對土壤造成的影響,人為原因是由于施肥、整地等出現(xiàn)不合理操作對土壤造成的影響。當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因素相結合以后,鹽堿地改良工作就變得復雜起來,同一地區(qū)的鹽堿地也存在不同的鹽堿化程度,所以進行改良的時候要采取不同的改良方法和措施。
1.2 地區(qū)性
不同地域的自然有所差異,土質的構成和土壤鹽含量也千差萬別。像吉林白城鹽堿地,由于常年降水量小,氣候干旱,蒸發(fā)量大,溶解于水中的鹽分容易附著在土壤表層。山西大同盆地的鹽堿地則是由于地勢低洼,水溶性鹽隨水從高向低處移動,在低洼處淤積造成。河流渠道兩側土地由于河水側滲抬高了地下水位,促使積鹽。而沿海地區(qū)則會因為海水浸漬,造成海濱鹽堿土。
1.3 綜合性
鹽堿地由多種原因造成,改良措施也必然不能依靠單一手法。例如人為原因造成的土地鹽堿化,可以采取滴灌,減少大水漫灌,以免造成排水不暢帶來的積鹽現(xiàn)象,防止此生鹽漬化,從而使土壤條件得到改善。
2 鹽堿地改良利用原則
2.1 因地制宜
我國有9900多萬公頃鹽堿地,由于地貌、鹽堿化程度和水文條件等多方面原因,各地鹽堿地形成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因此鹽堿地改良利用過程必須根據地區(qū)差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季節(jié)、地區(qū)差異采取相應的治理手段。
2.2 改良與利用相結合
鹽堿地具有巨大發(fā)展?jié)摿Γ牧见}堿地就是為了把這種潛力挖掘出來,利用這種潛力,增加經濟效益??梢栽诟牧嫉耐瑫r不斷采取實踐試驗,比如進行試驗種樹,測試改良效果,為不斷尋找更是改良鹽堿地種植的樹種做努力。
3 鹽堿地造林技術
3.1 樹種選擇要相應
造林學要求的原則是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樹種的抗鹽、耐鹽能力是鹽堿地樹種挑選的第一條件,是樹種在鹽堿地存活主要考量標準。在選擇樹種前要對造林區(qū)的土壤含鹽量有明確掌握,滿足標準才能進行引入。像西北適合種沙棗、胡楊和梭梭林,山東沿海可選擇白柳,南部沿海地區(qū)可以選擇濱柃。樹種要適應能力強,通常鄉(xiāng)土樹種最佳,種植人員熟悉樹種生存規(guī)律,對培育技術也比較容易掌握。還要考慮樹苗運輸成本,現(xiàn)在比較受到認可的是就地育苗,適應能力強,運輸路途短,成本不高,成活率有保障。
3.2 土壤改良方法要適當
3.2.1 洗鹽
洗鹽就是讓鹽堿地土壤鹽分溶解,用水進行倒灌,然后經過下滲過程使土表的可溶性鹽堿滲到深土層或者通過側滲進入排水溝排放出去。
3.2.2 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可以達到土地滲水均勻的效果,提高降雨洗鹽和灌溉洗鹽的成效[1]。為防止水分蒸發(fā),疏松耕作層,有效控制返鹽現(xiàn)象,可以采取深翻深耕,把地下含鹽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把含鹽的表層土壤深扣到耕種土層下面。翻地的最佳時間是返鹽狀況嚴重的春秋兩季,尤其是秋季翻耕,不但可以殺死病蟲卵、清除雜草,還可以加強土壤肥力。
3.3 后期管理要加強
鹽堿地土壤貧瘠,植樹的后期管理較于普通造林工作更顯重要,是保障樹苗生長存活的重要措施。把林木生長規(guī)律與當地的降水、溫度、地形相結合,做好灌溉和排水工作,挖建必要的排水渠道,防止返鹽造成樹苗死亡。還要注意病蟲害對對樹苗的傷害,及時進行噴灑農藥或及時治理。還有由于鹽堿地肥力差,應該根據樹木的生長情況進行追肥,助力樹木生長。
4 結語
開發(fā)鹽堿地植樹造林是人類智慧的體現(xiàn)。鹽堿地的開發(fā)要因地制宜,改良和利用相結合,鹽堿地亦是寶貴的土地資源,如果放之任之,不予理睬,會造成地質和水文的不斷惡化,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開發(fā)利用是我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要因地制宜,改良與利用相結合,選擇合適的樹種,跟進后期管理,保證鹽堿地造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何琳.鹽堿地改良利用與造林技術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
2016(11):287.
作者簡介:周貴臣(1968-),男,現(xiàn)任四平市實驗林場高級工程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