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
[摘要]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在詩歌、戲劇與散文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尤其以小說和人物傳記見長。茨威格的筆下塑造過眾多的人物,但最多最出色的還是女性角色。他以其獨特的視角、精湛的技藝,塑造了一批茨威格式的女性形象,為世界女性畫廊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本文試從他筆下的三種女性形象,即情感遭遇下的女性、社會道德標準要求下的女性和時代的現(xiàn)實特征造成的悲劇女性,再現(xiàn)茨威格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的魅力。
[關(guān)鍵詞]茨威格;小說;女性形象
一、立足現(xiàn)實——關(guān)注女性
茨威格誕生在維也納較為富裕,卻守舊的猶太家庭里。他自幼聰穎好學,精通多種外語,在16歲時就發(fā)表詩歌,1901年出版了《銀弦集》,成了一個“早已把心獻給文學的人”。后來,當他和現(xiàn)實有了廣泛而深入的接觸后,他痛切地感到,自己最初發(fā)表的作品帶有濃重的“灑過香水的紙張氣味”,反映的只是社會生活的表象,同時深刻地認識到,在全然不了解現(xiàn)實的情況下寫作的弊端,即無論是人的心靈還是現(xiàn)實生活都寫得太膚淺。隨著與社會的深入接觸,斯蒂芬·茨威格,這位冷靜的觀察家企圖以他犀利的目光窺探人類的靈魂,看到社會的其他側(cè)面,展開了一系列的創(chuàng)作,強調(diào)不要倉促地創(chuàng)作作品,在完成之前必須要先行領(lǐng)會世界的本質(zhì)特征。
視野的開闊,思想的成熟,使茨威格清醒地認識到人生絕不是一首娓娓動聽的牧歌、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不幸的人的靈魂和他們的傷心史,讓他看到了社會的不公,并且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成年人在愛情婚姻上的虛偽。茨威格提出,他們平常所偽裝的道貌岸然的樣子,本質(zhì)上在愛情生活方面展現(xiàn)出了較為顯著的雙重性,同時這種虛偽的兩性問題是19世紀奧地利所展現(xiàn)出的較為一般性的社會化問題。如:有錢人家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弟去眠花宿柳,便有意無意地慫恿子弟去勾引家庭女教師。這類女性的地位介乎女仆和情婦之間,僅僅高于仆人和女傭,是紈绔子弟獵取的對象,往往被男主人或小主人勾引,淪為情婦。事發(fā)之后,被無情地逐出家門。她們不受尊重,受盡侮辱,她們的命運值得同情。
茨威格的小說《家庭女教師》,刻畫了這些女人遭受到的始亂終棄的不幸命運。于是,在這種普遍虛偽的時代風氣中,茨威格把自己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人類社會特殊的一半——女性身上。
在茨威格生存的男性社會里,沒有讓女性從附屬地位中解脫出來,沒有賦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社會和心理地位,更沒有賦予女性追求自身欲望的權(quán)利,這一切都使茨威格感受到女性總是與悲慘的生活遭遇或情感經(jīng)歷聯(lián)系在一起,似乎是一切不幸的最佳載體。因此,他開始著力對女性心靈進行開發(fā),由此給我們打造出了諸多富有激情而又有著美好人格的形象,比如:陌生女人悲慘的一生;c太太緊張的二十四小時,等等。筆者認為,茨威格筆下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悲劇命運,是由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決定的,茨威格作為一個“立足現(xiàn)實”的作家,他只是借助女性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來揭示時代的本質(zhì)。
二、“茨威格式”的女性形象
茨威格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傾向于展現(xiàn)人物情感生活的特征,強調(diào)顯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其作品中的人物并不多,也不會打造恢弘的場面,更不存在曲折而動人心魄的情節(jié),僅僅是在平和的表面之下,描述了期待、無奈等一系列豐富而復雜的感情。塑造的人物展示出了關(guān)注神似而輕視形似、關(guān)注內(nèi)心而不重視外表的特征。作品中人物大多并無姓名,在這之中最為知名的當屬那個陌生女人,還有c太太、德普里夫人、克萊岑莎、尤拉……這群擁有不同社會地位的女性,在茨威格的筆下同樣深入人心。
針對資本主義社會對女性的偏見,茨威格于小說當中,通過個人獨具匠心的視角、精妙的技藝,打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女性角色形象,是在其情感遭遇、社會所普遍認為的女性道德規(guī)范和時代的現(xiàn)實特征三方面共同影響之下而建立起來的經(jīng)典,本文重點從這三方面對“茨威格式”的女性形象展開重點研究。
(一)情感遭遇下的女性形象。在茨威格的小說中,文學作品最常見的男女之愛主題得到了延續(xù),還讓其在小說中得到進一步發(fā)揮。在茨威格塑造的眾多情感中的女性形象,尤其以無名無姓的“陌生女人”最為出色。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一個對愛情堅貞不移的少女的遺書,由此讓讀者充分領(lǐng)略了純情少女深厚而執(zhí)念的愛意。女主角本是一位十三歲的少女,長時間暗戀居住于隔壁的青年作家R。而在五年之后,她再度回到維也納,只希望能夠與其終身相伴。數(shù)次離奇的邂逅,即便是相見卻沒有被認出,僅僅被R當成賣笑女郎。她沒有表明身份,更不曾請求援助,個人堅持承擔生活的困苦還有社會的壓力;懷孕之后面臨苦難,分娩前更是受盡折辱,一直盡心竭力地培育孩子,將其視作愛人的化身;在受到貧困的折磨和疾病的摧殘時,寧可賣身也不愿向R求援,這一切只因她生怕招致他的懷疑而玷污純真的愛情。她終身無法忘懷的愛意,直至她為他所生的孩子不幸夭折,而她本人也面臨疾病將要離開人世之時,方才寫下這份不曾署名的遺書。在這長達數(shù)十頁的信件當中,記錄了她悲痛的心緒,更是敘述了這樣令人震撼而感動的故事經(jīng)過。然而讓眾讀者痛心的是,風流輕佻的R作家直到讀完她的這封遺書,也無法確切地記憶起她的形象?!拔业囊簧恢笔菍儆谀愕模銓ξ覅s一無所知”成為小說的主旋律,反復出現(xiàn)在文段中。這樣沒有企圖,真摯無私、充滿獻身精神的戀情,在物欲橫流的背景下,更表現(xiàn)得讓人感動,超然于世間。
時間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如今的讀者依然覺得這個女人頗為不凡,并不將愛情視作為商品、視作為交易的籌碼。在情感遭遇下的她無所企求,無所畏懼,自尊自愛,自強不息,她追求的是理想的愛,是與時代相悖的愛,她勇敢地尋求愛情,以至于為愛做出了諸多的犧牲,勇敢地面對命運,并且向社會發(fā)起抗爭,但最終沒有能夠成功。
如果追溯這種狀態(tài)的根源,除了女性性別的感性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女性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第二性”地位。在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社會文明確立以后,在男權(quán)文化的強力滲透和擠壓下,女性被普遍異化為“第二性”,排斥于社會主流之外,成為了男性的附庸品。這樣在這些狹隘的女性世界中擁有的就只有愛情了。正如女性主義理論家、女性導演勞拉·莫爾維說的:“我們無法在男性的蒼穹下另覓天空?!边@也從另一方面表明,這個時代的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庸品,其最具意義的生存價值,便是在男性所賦予的情感世界當中,通過愛情建立起個人的生命光輝,在愛情之路當中,不管對方究竟是何人,也不論是否有所回應(yīng),只是愛著……這就是茨威格筆下的在情感遭遇下的女性形象——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甚至為愛成為“情癡”。endprint
(二)社會道德標準下的女性形象。在茨威格的小說中,盡管那些女性是生活在遭奴役、不被尊重而又無可告慰的世界中,表面上看是作家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控訴、鞭撻,實際上還是對男權(quán)社會下女性道德的一種塑造和規(guī)范。那時的茨威格其實是男權(quán)時代下規(guī)范的女性道德標準的“見證人”和“代言人”,為此,他還為我們特意描繪了那個社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端莊、高貴、貞潔、善良,并予以維護。
個人的德行是相當繁雜的社會現(xiàn)象,除卻少部分圣賢能夠一直維持著崇高的品德,其他人的德行并非僅僅存在著單一的狀態(tài),通常會由于情境而出現(xiàn)一定的改變。一般來說,一個具備優(yōu)秀教育基礎(chǔ)的女性初遇男性的時候,在她的身上首先起作用的常常是理智、規(guī)范、禮節(jié)等。例如,茨威格著名小說《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中的女主人公c太太和《恐懼》中的女主人公依萊娜太太,她們都有著尊貴的身份和地位,從出生開始便接受傳統(tǒng)教育,可是,在婚后仍然禁不住別人的誘惑。
一個女人,自出生開始家教愈是嚴格,則愈無法違反時代文化的要求,而對這樣的偷情解脫也就愈發(fā)恐懼。在這樣的情感和責任感的沖擊之下,其只得再度逃回心理癥狀中……因此,如同上述兩位經(jīng)歷過優(yōu)秀教育的貴婦,如若沒有忍受住他人的誘惑,則必然要承擔相當大的代價;若滿足于文明生活的現(xiàn)實需要,那么,在付出代價的過程中則會產(chǎn)生心靈的空虛,之后的余生可能會面臨病魔的影響。這使人們感到,任何人一旦背棄了社會道德文明,就必須在惶惶不安中度過余生。
同時,茨威格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們,除了有來自受教育的意識領(lǐng)域的道德文明來指導她們的行為規(guī)范外,文中或多或少還會安排另外第三者來監(jiān)視或約束她們的道德行為,同時這所謂的道德觀念又有讓人匪夷所思的一面,既默認男性可以有性要求和性沖動,又壓抑女性的性要求和性沖動。小說《灼人的秘密》對這種現(xiàn)象揭示得較為明顯。
《灼人的秘密》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女人、孩子三重唱的故事。女主人公瑪?shù)贍柕率蔷S也納一個律師的太太、猶太中年女人,她有一個12歲的兒子。她長得高大豐滿,穿戴整齊優(yōu)雅,充沛的熱情隱藏在高雅的傷感后面。度假時遇到的男爵的追逐目光使她心猿意馬,但是,為了個人的命運,或是為了孩子的前途,她在個人的享受和徹底斷絕欲望之間搖擺。男爵通過他兒子埃德加成功接近了她,她為了享受撩人心癢的情話、令人銷魂的調(diào)情,她支開兒子,撒謊欺騙單純的孩子,以至于差點失身于男爵。
慶幸的是,在危險時刻正是由于孩子埃德加的闖入才避免了悲劇的發(fā)生。對于小說中的孩子埃德加,筆者認為,他就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縮影。首先埃德加是瑪?shù)贍柕潞退煞蚧橐錾畹慕Y(jié)晶,就好比是證明瑪?shù)贍柕率且粋€已婚婦女的證書,從社會道德上講,瑪?shù)贍柕率遣荒芘c丈夫以外的任何男人發(fā)生任何關(guān)系的,所以文中女主人公的選擇也一直在是做母親還是做女人中徘徊,她的這一抉擇影響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其次,孩子埃德加看待母親的眼光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社會對她這種行為的評價,即這時的“孩子”無形之中成為了衡量他母親行為是否符合當時的女性社會道德標準的標尺。同時,茨威格對瑪?shù)贍柕略谇橛麙暝械男睦砘顒拥目坍?,讓我們深刻見識到社會道德標準對女性從言語到心靈的束縛。但是,在小說中,男爵無論是其言語,還是他內(nèi)心深處的情欲,卻不受任何束縛,在尋找泄欲途徑的過程中不遭受來自道德上的任何阻礙,能否滿足自己的情欲完全在于他自己的能力與魅力,他的一切看起來是那么合法化。即使是違背了社會道德,作者也會把價值取向的矛頭指向女性,將罪惡的源頭轉(zhuǎn)嫁到女性身上。
可以這樣說,茨威格的創(chuàng)作一方面揭示了時代的現(xiàn)實本質(zhì);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終究還是一個對男權(quán)社會下的女性道德標準的維護者和執(zhí)行者。他的作品也是為維護現(xiàn)實社會的規(guī)范而創(chuàng)作,對于那些違反道德文明的女性,他雖然尊重她們的感情,理解同情她們,但最終不會因為這個原因,去吶喊改變已存在的社會道德標準。女性擁有權(quán)利對男性來說是一種威脅,哪怕僅僅是在虛無縹緲的文本中,女性也只能作為被書寫的對象,只能做個被動的參與者,只能是男性的消費品,若是想控制欺壓男性,唯有走向滅亡。
(三)時代的綜合產(chǎn)物——悲劇的女性形象。曾經(jīng)閱讀過茨威格作品的讀者可以看到,其小說中最為動人的人物,大多是下層社會最貧困潦倒的人,他們出身卑微,從事著最普遍的職業(yè),生活中充滿了艱辛和不幸。但是他們在和自己悲慘的命運進行抗爭的過程中,卻表現(xiàn)出高尚的品質(zhì)和人格的尊嚴。在這些動人的人物形象中,又以女性形象更為出色,其大部分具有善良的品德,高尚的情懷,執(zhí)著的追求,惹人憐愛。她們大部分是多愁善感的,內(nèi)心渴望著美好的感情,然而往往因為命運,最終落個不幸的結(jié)局,有不少女主角甚至選擇自殺來了結(jié)自己的情感。造成這樣的結(jié)局,筆者認為,除了上述的她們本身在情感遭遇中的態(tài)度和社會道德標準對女性的限制外,更重要的是時代的現(xiàn)實性,尤其是茨威格是一個以反映現(xiàn)實、揭示時代本質(zhì)為己任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
《心靈的焦灼》是茨威格僅有的一部長篇小說,其情節(jié)相對而言較為簡單。輕騎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認識了下肢癱瘓的貴族地主封·開克斯法爾伐的女兒埃迪特。霍夫米勒同情她的遭遇,常去陪伴關(guān)心埃迪特,使埃迪特萌生了愛意。等他發(fā)現(xiàn)埃迪特傾心于他,不覺驚慌失措,因為他并無進一步發(fā)展兩人關(guān)系的思想準備。倘若在正常的情況下,和一個身有殘疾的姑娘結(jié)婚也無不可,更何況埃迪特嬌媚秀麗、楚楚動人,對他不無吸引力;家族也有財有勢,讓這門婚事很誘人。然而讓人感到遺憾的是,當霍夫米勒無意中發(fā)現(xiàn),埃迪特并不是真正的名門出身,而是源自身份低下的猶太家族,通過并不光彩的方法得到了大量的財富,利用改換姓名的方式得到了貴族的身份。
對于那個時代的奧匈帝國,潛在的排斥猶太人的勢力非常強,而埃迪特低下的身份,讓霍夫米勒遲疑,這樣的出身對他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成為他們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在那個時代,霍夫米勒作為軍官層級,更是騎兵軍官,被視作時代的精英,國家的棟梁,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是眾人所敬仰的對象。從這里不難發(fā)現(xiàn),埃迪特和霍夫米勒之間的門第懸殊是顯而易見的,軟弱膽怯的霍夫米勒也是無力跨越這巨大的鴻溝的,因此,在那個論出身、講門第、等級森嚴的時代,埃迪特的愛情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她不幸的結(jié)局是由霍夫米勒的怯懦、軟弱、意志力不堅定造成的,更為根本的是當時的社會制度釀成的。
事實上,人本來就是社會動物,不受環(huán)境、輿論和階級的影響,僅僅通過個人的感情行事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如此也就釀成了諸多的悲劇。這其中,一部分是屈服于社會的輿論壓力而一生遺憾;另一部分則是奮勇反抗而面臨不幸的結(jié)局。
茨威格利用這部小說讓讀者看到,外界的環(huán)境是通過何種方式對主人公的感情和個人的行為產(chǎn)生影響,由此導致這對男女最終面臨悲劇的結(jié)局。
縱觀茨威格的小說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無論是身份高貴的德普里夫人、埃迪特、c太太,還是社會地位低下的克萊岑莎、尤拉(《兩個孤獨的人》中的女主人公)、賽德拉克(《賽德拉克》中的女主人公)……她們都擺脫不了時代給她們造成的悲劇命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