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所的科研團隊歷經3年,在碳離子輻射誘導增殖性細胞死亡研究上取得進展,為重離子治癌機制研究提供了活體實驗證據(jù)。
據(jù)介紹,這一研究成果的優(yōu)勢在于首次利用活體動物模型來研究重離子對于癌細胞放療后的增殖性細胞死亡過程的影響及機制。
增殖性細胞死亡是輻射放療誘導腫瘤干細胞死亡的一種重要方式。當前,重離子輻射已經成為一種先進有效的癌癥治療方法,但重離子誘導增殖性細胞死亡-射程分布實驗都是在細胞實驗體系上進行的,并沒有活體水平的實驗證據(jù)。
該所卞坡課題組和蘭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周利斌研究員合作,利用模式動物線蟲個體小和陰門細胞具有輻射誘導增殖性死亡的特性,設計出連續(xù)降能實驗裝置,成功在活體水平演示了碳離子輻射誘導增殖性細胞死亡的射程分布。
結果表明,碳離子輻射誘導線蟲增殖性細胞死亡的射程分布的生物峰位置隨輻射劑量增加前移,這個前移主要來自線蟲陰門前體細胞所特有的“命運替換”屬性。
課題組進一步研究了DNA損傷反應在重離子誘導細胞增殖性死亡中的角色,發(fā)現(xiàn)DNA損傷檢驗點并沒有參與細胞增殖性死亡誘導,下游同源重組修復機制起關鍵性作用。
據(jù)介紹,這些獨特的輻射反應特性,為進一步深入理解重離子與細胞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