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峰,李 昆
(中國航發(fā)控制系統(tǒng)研究所,江蘇無錫214063)
新世紀以來,空間低成本投送、對超遠程目標的快速打擊及全球范圍的高速運輸等,都使得對遠程和高超聲速的空天飛行器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超聲速空天飛行器的發(fā)展面臨一系列技術挑戰(zhàn),其中動力是決定性因素之一。相比于其他動力,渦輪沖壓組合(TBCC)發(fā)動機更符合高超聲速空天飛行器對動力的需求[1]。世界各航空強國對此開展了大量研究,如美國的TBCC/RTA計劃[2-3]、德國的Sanger計劃[4]、日本的HYPR計劃[5]等。但從目前發(fā)展情況看,TBCC發(fā)動機無論是采用串聯(lián)還是并聯(lián)形式,均存在高速渦輪發(fā)動機、寬馬赫數工作范圍沖壓發(fā)動機以及綜合熱防護與熱管理等技術難題??紤]到現(xiàn)有技術基礎,采用射流預冷系統(tǒng)基于渦輪風扇發(fā)動機開展空天動力研究,對原渦輪發(fā)動機繼承性強,改動量小,尤其適于發(fā)掘現(xiàn)有型號的潛力,滿足國內空天飛行器對動力的迫切需要[6]。
作為TBCC發(fā)動機重要系統(tǒng)之一的射流預冷系統(tǒng),其高壓力、大流量離心式供水泵的設計是關鍵。供水泵的主要功能是在射流預冷系統(tǒng)工作時,通過渦輪發(fā)動機所提供的燃油控制打開進口活門,提供一定流量與壓力的水;射流預冷系統(tǒng)不工作時,進口活門關閉,另提供自循環(huán)冷卻的水。由于離心泵具有尺寸小、抗氣蝕以及污染能力強等優(yōu)點[7],被廣泛用于航空以及民用液壓產品中。在航空發(fā)動機燃油系統(tǒng)中,離心泵常作為增壓泵使用,但增壓值一般不超過1.0 MPa。因此,現(xiàn)有的航空產品無法滿足大流量、高壓力供水泵需求,而這類離心泵設計方法目前國內鮮有研究。同時,依據傳統(tǒng)離心泵設計方法,需經歷理論計算[8-9]、模型、樣件、試驗、修模再到樣件的循環(huán)設計過程,迭代周期長,成本較高。隨著現(xiàn)代設計手段的提高,特別是CFD技術[10-11]的成熟,根據CFD流場仿真結果修正模型,再進行試驗,可大大縮短設計迭代的時間。本文以傳統(tǒng)的理論計算為基礎,借助CFD仿真手段設計了供水泵,其結構為非接觸離心式供水泵,可以在任意流量下工作,且沒有回水循環(huán),可控制介質溫度升高過快。供水泵的試驗結果與仿真結果對比證明,設計的供水泵滿足設計要求,為渦輪沖壓組合發(fā)動機的研制打下了基礎。
一般而言,射流預冷系統(tǒng)工作時,供水泵流量達18 000 L/h,出口壓力達5 MPa以上;而不工作時,流量又接近0。長時間旋轉但不供水的工況,會產生大量功耗損失導致溫度升高。因此,需設計一組引射器,從葉輪背部引水經引射器回水箱進行冷卻;同時在蝸殼表面設計一圈冷卻流道,達到充分散熱的效果。此外,供水泵工作涉及到水、控制用燃油等介質,為滿足耐腐蝕要求,供水泵蝸殼選用鋁鎂合金,表面硬質陽極化處理,葉輪和擴散管采用鈦合金材料;為滿足介質間的動密封要求,選擇格蘭圈與石墨環(huán)機械密封形式。
供水泵的主要性能指標:泵進口壓力0.4~0.5 MPa;泵輸出流量為18 000 L/h時出口壓力不小于5.4 MPa,泵輸出流量為0時出口壓力不大于6.0 MPa;泵的最高轉速為22 000 r/min,最大傳動功率不大于80 kW,工作環(huán)境最高溫度為165℃。
(1)設計點
供水泵的設計點為:進出口壓差Δp=5 MPa,輸出流量Q=18 000 L/h,額定轉速n=22 000 r/min。
(2)揚程
式中:ρ為水的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
(3)比轉速
根據離心泵比轉速,可估算泵的總效率η=0.57。
(4)輸入扭矩
(1)輪轂半徑
式中:[τ]為許用剪切應力??紤]安全余量,取D=33 mm。
(2)進口直徑
式中:D0為進口當量直徑,按照進口流速推薦值取44 mm。
(3)出口直徑
離心泵出口圓周速度[8]:
式中:vm2為出口軸面速度;β2為葉片出口角度,取14°;H∞表示無限葉片數的揚程。
離心泵出口直徑:
(4)葉輪寬度
式中:kb為葉輪出口寬度系數。
(5)葉片數
式中:β1為葉片進口角度,取21°。
(1)基圓直徑
式中:kD3為基圓直徑系數,取1.09。
(2)進口寬度
式中:a為葉輪蓋板厚度;c為常數,一般為0.002~0.008 m,取0.004 m。(3)斷面面積
式中:v3表示蝸殼中液流速度。
擴散管的作用是以最小的損失將葉輪出口的一部分動能變成壓力能,使流入壓出管路的水流速滿足要求。為此,擴散管的擴散角不能過大,否則水力損失會增加。擴散角一般為8°~12°,取10°。
使用UG軟件繪制供水泵過流部件結構三維模型(圖1),并抽取充滿水介質的內部流道三維模型(圖 2)。
使用流場仿真軟件PumpLinx將供水泵模型切分成不同功能塊,通用功能塊可根據結構相似自動優(yōu)化網格。供水泵屬于離心式葉片泵,主要包括進口區(qū)、出口區(qū)和增壓區(qū)三個功能塊。不同功能塊之間重疊的部分建立交互面,交互面上的流體特性相同。利用PumpLinx對供水泵的三個功能區(qū)分別進行網格劃分,如圖3所示。網格大部分為六面體網格,增壓區(qū)網格密度約為進出口區(qū)的2倍。
對于離心式泵,邊界條件一般設置進口壓力和出口流量,仿真得到出口壓力。此處進口壓力設置為 0.4 MPa,出口流量分別為 1 000、3 000、6 000、16 000、18 000 L/h。
采用PumpLinx進行流場仿真。其中,穩(wěn)態(tài)仿真用來判斷供水泵仿真的收斂性及其流量壓力特性,瞬態(tài)仿真得到供水泵流場隨時間變化的過程。對于瞬態(tài)仿真,每個仿真步均應達到收斂標準。用穩(wěn)態(tài)仿真結果作為初始條件,可大大提高瞬態(tài)仿真的收斂性。PumpLinx使用相對殘差作為收斂標準,對于供水泵相對殘差值一般設置為0.1。
通過仿真得到供水泵設計點的壓力分布,見圖4。可看出,介質經過葉輪作用壓力能增大,在出口擴散管端進一步將速度能轉化為壓力能,從而使供水泵出口壓力持續(xù)增高。
圖5為PumpLinx仿真單時間步殘差曲線。仿真誤差隨著迭代步數的增加而逐步降低,經過8步仿真迭代計算,各性能參數仿真的相對誤差均達到0.1以下,仿真過程收斂性較好。
仿真得到供水泵出口壓力隨時間的變化曲線,見圖6??梢?,供水泵初始轉動時出口壓力波動較大,之后逐漸趨于穩(wěn)定。壓力脈動頻率約為1 800 Hz,與根據供水泵轉速及葉輪葉片數計算的理論脈動頻率1 833 Hz基本一致。供水泵額定轉速時,仿真得到各流量點的出口壓力值,結果見表1。
表1 壓力-流量特性仿真結果Table 1 Simulation results of pressure and flow characteristic
圖7示出了供水泵性能試驗原理圖。水箱里的水經過低壓泵增壓進入供水泵進口,然后從出口引出,經過壓力調節(jié)閥回到水箱中。在供水泵進、出口處分別設置壓力計1與壓力計2實時測量進口和出口壓力,在出口處設置流量計1實時測量出口流量?;拖渲械幕徒涍^滑油泵進入供水泵傳動系統(tǒng)以潤滑和冷卻軸承。
通過試驗器調節(jié)低壓泵轉速,給定供水泵進口壓力為0.4 MPa。測試了額定轉速下不同流量對應的供水泵出口壓力。表2為壓力-流量特性試驗結果。
表2 壓力-流量特性試驗結果Table 2 Test results of pressure and flow characteristic
圖8給出了額定轉速時流量分別為1 000、31 000、61 000、161 000、181 000 L/h下的進出口壓差值對比。由圖可知,5個流量點下仿真得到的進出口壓差平均值為5.02 MPa,試驗得到的進出口壓差平均值為5.15 MPa,二者誤差較小,為2.6%,可見仿真可信性較高。
對于離心泵,其揚程與流量的理論關系為:
供水泵額定轉速下,根據下式,流量18 000 L/h與流量0對應的揚程差為92 m。
根據揚程計算對應的壓差值為0.92 MPa??紤]到非設計點下供水泵水力損失較大,小流量情況下出口壓力相比理論值小得多,因此兩流量點之間的實際壓差相比理論計算值更小——試驗得到供水泵在工作流量范圍內進出口壓差僅為0.10 MPa。
通過理論計算、建模仿真和試驗驗證表明,所設計的供水泵在泵輸出流量為18 000 L/h時出口壓力不小于5.4 MPa,達到了TBCC發(fā)動機對供水泵的設計要求,實現(xiàn)了預期目標。仿真結果與試驗數據誤差僅2.6%,具有較高的置信度。此外,對于離心式泵類產品常見的氣蝕等流場現(xiàn)象,隨著CFD技術的發(fā)展,后期可以利用流場仿真等方法做進一步研究。
[1]劉增文,王占學,蔡元虎,等.渦輪基組合循環(huán)發(fā)動機/飛行器一體化數值模擬[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1(6):203—204.
[2]Lee J H,Winslow R,Buehrle R J.The GE-NASA RTA hy?perburner design and development[R].NASA TM-2005-213803,2005.
[3]Shaw R J,Peddie C L.Overview of the 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TBCC)Program[R].NASA CP-2003-212458/VOL1,2003.
[4]Hendrink P,Saint-MardM.ACES sanger-type T.S.T.O.family with common first stage[R].AIAA-1998-3229,1998.
[5]Makoto O,kazuo M,Kazuhiko I.Engineering research for super/hyper-sonic transport propulsion system (HYPR)[R].ISABE 99-7004,1999.
[6]劉月玲,張 超.射流預冷試驗溫度和濕度測試研究[J].測控技術,2015,34(S0):517—519.
[7]顧 民,曾俊英,梁萬云,等.航空動力控制裝置控制(元件部分)[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84.
[8]關醒凡.現(xiàn)代泵理論與設計[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1.
[9]洛馬金A A.離心泵與軸流泵[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78.
[10]邵春雷,顧伯勤,陳 曄.離心泵內部非定常壓力場的數值研究[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9,25(1):75—79.
[11]韓占忠,王 敬,蘭小平,等.FLUENT流體工程仿真計算實例與應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