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忻 張露 曹芳鳳 張秋英 湯軍 陳穎穎
摘要 石蒜是一類集園林觀賞、藥用、經(jīng)濟等價值于一體的植物,傳統(tǒng)的分球繁殖方法已經(jīng)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只有采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才能使石蒜屬植物更好、更快地繁殖發(fā)展。本文對石蒜屬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研究進展進行了闡述,探討了石蒜屬植物組培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及研究前景,以期為進一步推動石蒜屬植物組織培養(yǎng)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石蒜;組織培養(yǎng);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S68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120-02
Abstract Lycoris radiata is a kind of plant with ornamental,medical and economical value.Traditional ball breeding methods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only using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can the Lycoris plants propagate better and develop faster.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and 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in Lycoris radiata were also discussed,in order to provide th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of Lycoris plant tissue culture.
Key words Lycoris radiate;tissue culture;research progress
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為石蒜科(Amaryl-lidaceae)石蒜屬(Lycoris)鱗莖類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發(fā)現(xiàn)的20多種石蒜屬植物中有12種為我國特有,該屬植物在我國的栽培歷史達1 500年之久,有“中國郁金香”之稱[1-3]。石蒜鱗莖近球形,鱗莖盤上有須根,葉狹帶狀,傘形花序頂生,多于夏末秋初季節(jié)開花,花葉不遇,蒴果常具三棱。石蒜是一種集園林觀賞[4]、醫(yī)用[5-6]、化工生產(chǎn)[7]等價值于一體的植物,擁有極高的開發(fā)、利用潛力。石蒜有性雜交結實率很低、自然分球繁殖系數(shù)小、速度慢。因此,很多學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石蒜組培研究上,并取得了一定進展。本文從外植體的選擇、消毒方法、培養(yǎng)基種類、栽培基質(zhì)及試管鱗莖膨大研究等方面闡述了石蒜組培所取得的成效,探討了石蒜組織培養(yǎng)技術存在的問題。
1 石蒜屬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研究進展
最初對石蒜屬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進行報道的是日本學者Koyama,我國在1986年首次報道了石蒜屬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研究技術,目前有關石蒜屬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技術日漸成熟,多數(shù)組培研究都集中于石蒜、忽地笑2個品種。
1.1 外植體的選擇與處理
在石蒜屬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研究中,鱗莖、葉片、花器官、種胚等都能作為外植體誘導出不定芽或愈傷組織。有學者采用換錦花的不同花器官誘導愈傷組織,表現(xiàn)為花梗的誘導能力最強;采用忽地笑的不同花器官誘導愈傷組織,表現(xiàn)為子房的誘導能力最強[8]。劉旭忻[9]研究了不同外植體對石蒜誘導再生組織的影響,結果表明,誘導能力強弱表現(xiàn)為鱗莖>葉片>種胚。在多數(shù)關于石蒜屬植物組培的報道中,常見的外植體材料為鱗莖。在選用鱗莖為外植體時,不同的處理方法會對植物組織培養(yǎng)產(chǎn)生一定影響,有學者認為石蒜鱗莖的最佳采摘時期為生殖生長旺盛期(7—8月),且以未抽出花葶的鱗莖誘導效果最佳[9]。將采摘的鱗莖置于4~8 ℃環(huán)境下冷藏4~8周后以四分法切割鱗莖入瓶,不同層數(shù)的鱗片誘導不定芽的效果各不相同。鄭曉峰等[10]試驗證明,4~5層帶基盤的鱗片誘導不定芽的效果優(yōu)于雙層鱗片,王光萍等[11]、袁娥[12]得出類似結論。朱 錦等[13]得出的結論是雙鱗片法進行組培繁殖更具實用價值,表現(xiàn)為內(nèi)層鱗片誘導效果優(yōu)于中、外層鱗片。
1.2 外植體的消毒方法
石蒜屬植物的鱗莖常年著生于土壤,表面附著諸多微生物,鱗莖球內(nèi)亦含有大量的內(nèi)生菌、多糖、淀粉、石蒜堿等物質(zhì),這些成分易使外植體創(chuàng)口組織褐化、加大污染程度、提升鱗片入瓶難度。因此,選擇適宜的消毒方式是提高鱗莖入瓶存活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常見用于石蒜屬植物組培的消毒試劑有70%~75%酒精(C2H5OH)、0.1%~0.2%升汞(HgCl2)。先用洗滌劑浸泡洗刷鱗莖,再用70%~75%酒精浸泡鱗莖30~60 s,流水沖洗后再用升汞滅菌。不同的石蒜品種所需的滅菌時間存在差異,用0.1% HgCl2對換錦花和白花長筒石蒜鱗片、葉、根尖、鱗芽消毒,得出鱗片的最佳消毒時間是10~12 min,葉、根尖、鱗芽的最佳消毒時間是7 min。王清[14]以忽地笑鱗莖為外植體得出相似結論。楊曦[15]以中國石蒜和乳白石蒜鱗莖為外植體,發(fā)現(xiàn)用0.1% HgCl2消毒14 min效果最佳。
1.3 基本培養(yǎng)基及激素對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影響
基本培養(yǎng)基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是促進離體植物組織生長發(fā)育的基礎養(yǎng)料。迄今為止,能夠誘導出石蒜愈傷組織及不定芽的培養(yǎng)基有MS及改良MS培養(yǎng)基、N6培養(yǎng)基、Monnier′s培養(yǎng)基等,其中MS培養(yǎng)基更受研究者們的青睞。在MS基本培養(yǎng)基中添加不同種類配比的激素還能有效促進小鱗莖的誘導、增殖和分化。
在石蒜屬植物組培中,常用細胞分裂素6-芐基腺嘌呤(6-BA)與生長素萘乙酸(NAA)搭配形成的激素組合加入MS培養(yǎng)基進行石蒜小鱗莖的誘導,其中6-BA的適宜添加濃度為1.0~5.0 mg/L,NAA的適宜添加濃度為0.1~0.5 mg/L。以1.0 mg/L 6-BA+0.1 mg/L NAA的配比和5.0 mg/L 6-BA+0.5 mg/L NAA的配比為最佳組合,小鱗莖誘導率最高可達100%[11,15-17]。在小鱗莖增殖培養(yǎng)基中,常采用的激素組合為6-BA+NAA、6-BA+2,4-二氯苯氧乙酸(2,4-D)。在6-BA+NAA組合的MS培養(yǎng)基中,適宜的6-BA濃度為3.0~5.0 mg/L,適宜的NAA濃度為0.5~1.0 mg/L,以5.0 mg/L 6-BA+0.5 mg/L NAA的組合增殖效果較好,增殖系數(shù)可達7.17[18];在6-BA+2,4-D的配比組合中,以0.5 mg/L 6-BA +1.0 mg/L 2,4-D的組合增殖效果較好,增殖系數(shù)最高可達17.6[15]。誘導小鱗莖生根的MS培養(yǎng)基一般只需添加單一的生長素,如NAA或吲哚丁酸(IBA)。加入的生長素為NAA時,濃度應控制在0.5~3.0 mg/L之間;加入的生長素為IBA時,濃度最佳為0.1 mg/L,以上方法均可使生根率達100%[13,19]。
1.4 栽培基質(zhì)對試管苗移栽成活的影響
將帶根的石蒜試管苗移栽出無菌培養(yǎng)環(huán)境后,一般需要煉苗數(shù)天,再將試管苗上的瓊脂洗凈種植于培養(yǎng)土中。石蒜試管苗對移栽基質(zhì)的要求較低,基本均能成活。將石蒜小鱗莖置于蛭石∶黃沙質(zhì)量比為1∶1的基質(zhì)中或含有30%~40%河沙的的土壤基質(zhì)中,成活率高于90%;有研究表明,30%蛭石營養(yǎng)土也有利于試管苗的成活[20-22]。
2 石蒜試管苗鱗莖膨大的研究進展
石蒜屬植物的試管苗雖然在瓶內(nèi)比較容易生根,甚至在初代培養(yǎng)基中就能長出不定根,但是將此類鱗莖矮小的幼苗進行移栽,其成活率不高。近年來,如何培育出鱗莖健壯的試管苗已成為學者們的研究重心。只有通過繼代培養(yǎng)促使石蒜屬植物試管苗鱗莖膨大,并誘導其長出健壯發(fā)達的根系,才能為后期的栽培繁殖提供成活率較高的優(yōu)良植株。
在石蒜試管苗鱗莖膨大的探究性試驗中,學者們一般調(diào)控蔗糖濃度來測定蔗糖對石蒜鱗莖膨大的影響。朱錦[13]研究表明,在含有60 g/L蔗糖的培養(yǎng)基中石蒜鱗莖可增重6.79倍,在含80 g/L蔗糖的培養(yǎng)基中鱗莖直徑增長量最大。王光萍等[11]研究表明,促進長筒石蒜小鱗莖膨大和植株生長發(fā)育的適宜蔗糖濃度范圍為4.5%~6.0%。確定促進石蒜鱗莖膨大的最佳蔗糖濃度時,還要兼顧蔗糖對植物正常生長的影響,過高的蔗糖濃度會引起植株玻璃化。
有研究表明,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適宜含量的活性炭,對石蒜鱗莖的發(fā)育有一定的成效[23]。劉旭忻[9]在探究石蒜試管苗鱗莖膨大研究時,采用大量元素、蔗糖和活性炭設計3因素3水平正交試驗,測定三者的綜合效應對鱗莖膨大的影響,結果表明,較好的鱗莖增重配方為MS+40 g/L蔗糖+1.0 g/L活性炭,鱗莖增重6.62倍,鮮重0.86 g,直徑1.00 cm,高度1.24 cm。
3 石蒜屬植物組織培養(yǎng)展望
石蒜屬植物廣泛應用于植物景觀配置和藥用生產(chǎn),市場需求廣泛。我國對石蒜屬植物的快繁技術研究已近40年,研究體系相對成熟,但仍存在一些亟待改進的環(huán)節(jié),如外植體消毒方式單一、消毒劑升汞毒性極強、試管苗鱗莖膨大技術未獲取長足進展等[24]。今后在推進石蒜屬植物快繁體系構建中,應改良外植體進瓶的消毒方法,結合菌種及其含量,有針對性地選擇化學藥劑,靶向性解決外植體進瓶難題,大幅度降低消毒劑對環(huán)境的污染,減少對人體的傷害。在探索植物試管苗鱗莖膨大的有益方法時,不應僅局限于改變蔗糖濃度、活性炭含量,可考慮其他因素,如更換培養(yǎng)基狀態(tài),添加水楊酸、茉莉酸甲酯、赤霉素等外源激素,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溫度和LED光質(zhì)、光照時間等條件[25-26]。
4 參考文獻
[1] 殷培峰,汪美英.安徽瑯琊山石蒜屬植物分布及開發(fā)應用[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08,24(9):823-824.
[2] 秦衛(wèi)華,周守標,汪恒英,等.石蒜屬植物的研究進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4):385-390.
[3] 鄧傳良.石蒜屬植物系統(tǒng)學及長筒石蒜遺傳多樣性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05.
[4] 江生泉,姜自紅,薛正帥.石蒜屬植物栽培繁殖技術及園林應用研究[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5(2):76-79.
[5] CHEN D Z,JIANG J D,ZHANG K Q,et al.Evaluation of anti-HCV acti-vity and SAR study of(+)-lycoricidine through targeting of host heat-stress cognate 70(Hsc70)[J].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13,23(9):2679-2682.
[6] CAO Z,YU D,F(xiàn)U S,et al.Lycorine hydrochloride selectively inhibits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tumor neovascularization with very low toxicity[J].Toxicology Letters,2013,218(2):174-185.
[7] 張帆,周守標,李寧,等.親水膠體對石蒜淀粉糊特性的影響[J].食品科學,2018,39(4):37-42.
[8] 佘琳芳,陳菁玨,常樂,等.兩種石蒜屬植物花器官愈傷組織誘導及其亞顯微結構觀察[J].核農(nóng)學報,2014,28(10):1798-1805.
[9] 劉旭忻.石蒜組織培養(yǎng)及試管鱗莖膨大研究[D].南昌: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2015.
[10] 鄭曉峰,黃剛.不同激素配比對金花石蒜鱗莖誘導的影響[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09,37(2):11-12.
[11] 王光萍,陳英,周堅,等.長筒石蒜鱗片誘導和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6,41(4):457-460.
[12] 袁娥.石蒜屬植物快速繁殖技術研究與綜合評價[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03.
[13] 朱錦,諸葛強,余水生,等.石蒜組培繁殖技術的研究[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2,22(4):45-48.
[14] 王清.黃花石蒜的離體培養(yǎng)研究[D].長沙: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07.
[15] 楊曦.乳白石蒜與中國石蒜組培繁育體系建立及工廠化育苗方案設計[D].杭州: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3.
[16] 幸宏偉,黃振霖,黃荔.石蒜組培快繁技術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3):1144-1146.
[17] 穆紅梅.中國石蒜的組織培養(yǎng)研究[C]//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組織培養(yǎng)與生物技術專業(yè)委員會.全國“植物生物技術及其產(chǎn)業(yè)化”研討會論文摘要集.廣州:中國植物生理學會,2007:74.
[18] 常樂.石蒜屬植物小鱗莖繁殖及基于轉(zhuǎn)錄組學的基因發(fā)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
[19] 魯雪華,陳楊春.忽地笑胚外植體的培養(yǎng)[J].云南植物研究,1986,8(4):467-469.
[20] 林田,劉灶長,李天菲,等.不同激素配比對紅花石蒜小鱗莖及莖尖的分化培養(yǎng)的影響[J].上海農(nóng)業(yè)學報,2006,22(4):45-47.
[21] 何樹蘭,束曉春,姚青菊,等.石蒜的組織培養(yǎng)[J].江蘇林業(yè)科技,2003,30(4):18-20.
[22] 朱景存,張玉瓊,劉春滟,等.石蒜組織培養(yǎng)和植株再生的研究[J].生物學雜志,2010(6):46-48.
[23] 龍祥友,孫長生.稻草石蒜的組織培養(yǎng)與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9,45(12):1207-1208.
[24] 周建輝,張玉瓊,李明凱,等.石蒜愈傷組織的誘導及其繼代培養(yǎng)[J].植物生理學通訊,2010,46(12):1215-1218.
[25] 戴萍,張春霞,張智,等.中國石蒜的組織培養(yǎng)和快速繁殖[J].北方園藝,2012(22):95-98.
[26] 劉合霞,李博,周堅.長筒石蒜組織培養(yǎng)中器官發(fā)生的MSAP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5(2):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