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幸福不是夢
陶? 君
作者簡介:陶君,女,陜西漢中人,在新疆邊陲昌吉州奇臺縣工作生活三十多年,現居烏魯木齊。新疆作家協(xié)會會員,新疆報告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已發(fā)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二百多萬字;多次在《法制日報》等媒體副刊獲散文、報告文學獎;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大路歌》《傾情西域路》《阿爾金山之戀》《快樂的阿爾金山》等多部。
那個年代的文學青年最幸福的夢想,就是能與這片土地上的鄉(xiāng)土文化一同成長進步。
我擁抱了這個真實的夢,她源于庭州大地、奇臺古城……
—— 題記
楔 子
幼時的生活給了我太多的苦難,但這苦難的經歷卻恰恰成了我直面人生的第一課。
我的姑姑是一個“文化人”。還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經常會看到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婦們拿一個信封、幾張信紙來找姑姑。打過招呼、一番寒暄之后,就請姑姑幫她們給工作在外地的對象或是丈夫代寫書信。姑姑一邊問一邊寫,那樣子按現在的話說簡直就是帥呆了。有時候,姑娘、媳婦們好像是有私密的話想在信中說,就會討好地貼在姑姑耳邊悄悄細語,說著說著就有兩片耀眼的紅霞泛在臉頰上……正是從那時起,我幼小的心靈就一次次萌生了這樣的念頭:會寫文章多好啊,姑姑真牛!長大了,我一定要讀很多很多書,做一個像姑姑那樣的令人尊敬的文化人。
上學念書做個“文化人”,這個在今天看來并不算高的理想,在四十多年前我的家鄉(xiāng)陜南,卻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哪像生長在如今歲月里的孩子們,什么十二年義務教育,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費用全免。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墒窃谀莻€食不果腹的年月,上學讀書簡直成了孩子們的奢望。尤其是女孩子,像我這樣能上學讀書的在村里簡直是鳳毛麟角。我能讀書全是因為母親的堅持。記得當我上到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因為我們家孩子多,日子過得清湯寡水很是艱難。于是決定暫時讓我輟學,幫大人帶年幼的弟弟妹妹。輟學在家的那段日子里,我簡直痛苦極了!
渴望讀書的欲望促使我經常帶著弟弟妹妹到村頭小學,趴在教室的窗臺上聽老師講課。后來在班主任李老師的幫助下,我才重返校園完成學業(yè),直至高中畢業(yè)。那時候支撐我的唯一信念,就是要好好讀書,當一個能寫寫劃劃的“文化人”。
尋夢走西口
1977年,我這個從未出過遠門的農村姑娘,為了心中那個塵封已久的夢想,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親人、離開了景色秀麗的漢江河畔,踏上了漫漫西域路。
哥哥你走西口
妹妹我的淚花流……
我是哼唱著《走西口》一路走來的??墒怯捎谛闹械哪莻€夢,唱著唱著,竟然把憂傷的歌詞全改了——
妹妹我走西口
念想在我心底里留……
穿越了曲折綿延的河西走廊,一頭扎進了庭州大地、奇臺古城。
1977至2018年,不知不覺間在邊關大漠度過了四十一年風雨人生。在那段人生最寶貴的時光里,我經歷過不公正的待遇,哭過、怨過、恨過,甚至萬念俱灰過……可是后來,我不僅親歷了改革開放的如火如荼,成就了塵封已久的文學夢,還收獲了改革的紅利,沐浴著一個偉大時代的和煦春風——我的幸福不是夢!
追夢在古城
漫長的艱難歲月里,當我把許多挫折與打擊用一個“文學青年”的眼光去看待、去感受時,就感覺到了生活的溫暖,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我時常會夢見自己踏上這塊土地時的情景。
乘坐著一輛敞篷的軍用大卡車,一大早從首府烏魯木齊往東行駛。大卡車顛顛簸簸、呵嘍氣喘地行駛在大戈壁上。所過之處身后揚起旋風般的塵土,周身被投上一層厚厚的灰塵。伴隨著漸行漸遠的汽車轟鳴,看著一路上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心也開始慢慢往下沉,激情由最初的沸點降到了零點。一種從未有過的凄涼占據了我心靈的空間……經過一天的長途跋涉,黃昏時分終于到達了奇臺縣城。次日又經一番顛簸,這才到達我千里迢迢奔新疆后的第一個人生驛站——西地村小學。
一段黃土夯筑的圍墻,十幾間土坯房子,二三十名教職員工擁擠在一間大辦公室里,或備課、或批改學生作業(yè)。這就是我曾經工作和生活的學校。在那個特定的環(huán)境里,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種工作空間,互不干擾,專心致志地處理著各自的業(yè)務。也正是在這里,我拿起教鞭開始了我的教師生涯。
在這個距離縣城三十多里外的村莊里,居住著一群文化不高的莊稼人。正是這些看似沒有什么文化的莊稼人,教我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做事、學會了感恩、學會了我生命中不曾涉足過的許許多多的生存技能。是他們,手把手地教會了我怎樣生爐子、怎樣燒火炕、怎樣做“拉條子”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是他們,教會了我怎樣在戈壁灘里割芨芨草,然后把芨芨草擰成繩子,再用這些繩子來捆麥子、捆草;是他們,教會我怎樣除草、怎樣割麥子、打場,怎樣趕著毛驢車去城里給孩子們買課本……
冬日里的中午上完課,大伙圍坐在火爐旁就著滾燙濃釅的茶水,烤著各自從家里帶來的馕餅子、“刀把子”饃饃和咸菜,津津有味地邊吃邊聊。瞧,這就是鄉(xiāng)村學校的“園丁們”每日的午餐。正是這既普通又單調的千篇一律的午餐,構成了改革初期集體就餐的一道風景。我至今難以忘懷,村校里那個年逾古稀、滿頭銀發(fā)、個頭不高但精神矍鑠、幽默風趣的敲鐘人老校工的打趣之言:“陜西人,生得犟,饃饃烤黃又餾上……” 瞧瞧,一個敲鐘的老校工都這么風趣幽默……也正是在村學校的那段生活,為我“當個文化人”的夢想積累了“第一桶金”。我在為慶祝改革開放十周年、二十周年的喜慶日子里,先后飽含激情地為《新疆日報》《昌吉日報》副刊和《西部》《延河》等刊物撰寫了《搬家》《雞蛋風波》等一系列散文作品,其中一篇還獲得征文大賽一等獎。
在農村生活的那段日子里,令我刻骨銘心、最頭疼的事,莫過于居無定所、頻繁搬家。那時候盡管學校在假期里組織教職員工馬不停蹄地自己動手打土塊、建校舍,可也只是杯水車薪,遠遠滿足不了教學與生活的需求。記得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我們剛搬進租住不久的屋里,由于火炕年久失修煙道不暢,還不到兩歲的兒子夜半三更時遭遇一氧化碳中毒,口吐白沫、臉色青紫。我們抱著孩子在風雪中一路狂奔的情景,至今都令人不寒而栗!正是這段看似令人不堪回首的遭遇,卻恰恰成了我文學道路上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我有感而發(fā),一篇歌頌改革開放的敘事散文《家》,在比較輕松的心態(tài)之中脫稿了,很快見于報刊,還一不留神獲獎了。
三尺講臺,手持教鞭,傳道、授業(yè)、解惑,做一名辛勤的園丁,這同樣是從小就為自己編織的一個五彩夢。于是,當學校把一個相對差下的初中班交給我?guī)У臅r候,我不僅沒有畏懼,反而感到欣慰。因為我覺得這是機遇,是對我人生的一次挑戰(zhàn),是信任、更是使命。作為班主任,面對一群與自己年齡不相上下的中學生,我不懲罰,不訓斥,憑著一顆赤誠的愛心把令全校老師視為燙手山芋的一個畢業(yè)班,從后進帶到了先進的行列,以學區(qū)年級統(tǒng)考取得第一的好成績名列榜首……連續(xù)幾年,我終于憑著一顆虔誠的敬業(yè)之心,贏得了學生家長的愛戴和同行們的認可。正當我雄心勃勃打算在教育崗位上干一輩子時,我參加了轉正考試,雖然成績優(yōu)秀卻名落孫山——我這個“外來人員”被頂替了,成了不正之風的犧牲品。
為了發(fā)泄心中的憤懣,我把自己的遭遇和多舛的命運一篇又一篇寫進日記……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志。寫著寫著,我似乎漸漸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個人經受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
我堅信:是金子終會發(fā)光。于是,我不再專注自己的恩怨與得失,開始關注我身邊那些滿腹經綸、身懷絕技卻苦于報國無門,命運坎坷卻依然笑對人生的草根人物。
“彩虹終在風雨后”。我的筆下不再是悲悲切切、憂傷、憤慨和抱怨自身命運不公的情感宣泄,而是贊美和謳歌那些身處逆境卻依然善良豁達、樂觀自信、積極進取的美麗人生。于是便有了《回回娃》《燕子》《冬梅》等催人奮進、明心勵志的文章見諸報刊。
圓夢在今朝
多年來我一直覺得,我的命運是和古城子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古城子的命運又是和祖國的命運密不可分的。祖國興則奇臺興;奇臺興則百姓幸。
命運是什么?在我看來,命運就是一條沖動的獵犬。當你對它躲躲閃閃、畏畏縮縮時,你就成了它的攻擊目標,一不留神它就撲上來,“哇”地就是一口,咬你個遍體鱗傷,這時的命運就成了厄運;然而當你馴服了它、主宰了它,它就老老實實地替你看家,幫你牧羊,搖著尾巴為你吶喊助陣……那么這時,你就成了自己命運的主宰者。當然,這理論絕非出自哪位大師或者名流巨匠,完全是我這個文學界“草根一束”的感同身受而已。盡管這感受有些異類之嫌,卻是我頗費了一番周折之后才有所感悟的。
奇臺、昌吉、烏魯木齊的許多文友都知道,為了與命運抗爭,也為了擁有生活積累,我也曾經干過個體,刻過印章,幫那些辦文憑、評職稱、奔仕途的蕓蕓眾生當過代筆“槍手”寫過論文、寫過演講稿、講話稿、職位競聘稿等等。不過,我還是為之慶幸,也很珍惜—— 因為我畢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命運啟示錄;也擁有了一群同樣擁有屬于他們命運啟示錄的草根朋友。
他們從艱難歲月中掙扎著脫穎而出,是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中最絢麗的奇葩。
回回娃馬超,是古城子一位年輕的小裁縫。他的店面不大,開在一個不起眼的拐角處??墒牵矫皝碚宜p制衣服的人很多,而且客戶大多都是職業(yè)女性、職場精英。
是命運、是時代造就了一位出色的回族青年裁縫。
馬超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母親不幸被病魔奪去了生命。沒有了娘的呵護,只能自己縫縫補補。后來稍大點,他便翻箱倒柜找出母親的衣物,試著將母親穿過的衣服改成夾克衫,沒想到穿出去后竟得到鄰居大嬸大媽的夸獎。此后,小小年紀的他,便承攬了一家七口人縫縫補補的活兒。后來父親也走了,成了孤兒的馬超不得不放棄學業(yè)去尋求謀生的出路。幸因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沉睡已久的古城大地,馬超得以來到首府烏魯木齊,在一家有名的裁縫店里拜師學藝。日常生活中他像舊時的學徒那樣,為師父端水送茶、洗洗涮涮,無微不至地侍候著師父?!熬\所至金石為開”,老師傅打心眼里喜歡這個樸實好學的關門弟子,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一生積累的技藝和盤托出,傳授給了這位愛徒。功夫不負有心人,學成后,他在烏魯木齊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裁縫店,生意還不錯,幾年下來,他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滿足。面對千變萬化的服裝市場,他覺得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品牌意識,遲早會被市場淘汰。于是他關了店門,重新應聘到首府有名的“黃河服飾”繼續(xù)深造,專攻服裝設計。幾年后,他身懷絕技,毅然回到了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奇臺。用他智慧的雙手美化著他人,同時也收獲著自己的成功和喜悅。
改革開放的大潮流,不僅造就著方方面面的人才精英,還蘊育著一個個幸福的家庭。
冬梅,這個出生在北京海淀區(qū),一個家庭條件十分優(yōu)越的回民家庭的獨生女,小時候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親當時在空軍某部任職,她過著令同齡人無比羨慕的公主般的生活。后來由于父親在政治運動中受到沖擊,她們一家被疏散到邊疆農場。在那里她與駐地的一名軍人邂逅結為伉儷。先后生下兩個女兒后,婚姻走到了盡頭。離婚后,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一個沒有男性的四口之家。那一年,大女兒五歲、小女兒只有三歲;父親病故,年邁的母親也長年體弱多病??克屈c兒工資,顯然難以維持。慶幸的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到來給這一家?guī)砹讼M6芬闳环艞壿p松、舒適但薪水微薄的機關工作而奔向市場。擺地攤、跑口岸、下鄉(xiāng)趕集,起早貪黑、風雨無阻。還兼職輔導學生功課、代理保險業(yè)務……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冬梅終于迎來了她生命中的春天。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品學兼優(yōu),大女兒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組建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二女兒通過勤工儉學繼續(xù)讀研……改革開放的大好時代,讓這個女人挺直了腰桿說:“女人不是弱者!”
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不僅改寫了中國的歷史,從此也改變了中國老百姓的命運,形成了新的地域生活文化。在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萬元戶成了人們追逐的目標。窮怕了的中國老百姓面對大好的機遇,不再是墨守成規(guī),安于貧道。有識之士紛紛辭職,下海經商構成了當時社會潮流的一道風景。有了平臺,有了機遇,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人們在屬于各自的人生舞臺上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盡情地書寫著人生的美好畫卷。
面對機遇和挑戰(zhàn),我也未能免俗。在舉家搬遷到縣城的一年后,我也忍疼割愛,辭去了工作。結束了長達十年之久,奔波于鄉(xiāng)鎮(zhèn)牧區(qū)鄉(xiāng)村學校的教師生涯,在縣城開了家“文化小店”,做了一名自由職業(yè)者。除了幫人寫寫劃劃,便是讀書寫文章。幾年下來,許多散文、小品文、報告文學作品頻見于多家報刊等媒體。每當翻看著多年來自己發(fā)表過的文章時,酸甜苦辣、五味雜陳。許多作品看似在寫蕓蕓眾生中的人物命運,卻分明是在記錄和折射某個歷史階段帶給蒼生的榮辱與福樂。個人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前途命運休戚與共,血肉相連。
是改革開放成就了我們新的使命、改變了我們新的文化內涵和認知;是邊疆的庭州大地、奇臺古城豐富了我的人生、給了我嶄新的生活。
今天,我們家居首府烏魯木齊市,盡情享受著太平盛世帶給我們的安逸生活。上公園唱唱歌、跳跳舞,興之所至時,還要扯開嗓子在社區(qū)自樂班里吼秦腔。欲望所致,還經常免不了要寫點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文化與文學,早就如同親情一般融進了我的生命,令我難以割舍。改革開放四十年里,我是一個受益者。因為告別陜南老家來新疆的四十一年里,迄今四十年就恰恰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我不僅圓了自己的文化夢、作家夢,還趕上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好機遇——誰說我們這代人多災多難?其實我們這些經歷過苦難的一代人,才最能感受到今天的幸福和快樂;最懂得珍惜今天這個團結、務實、親民的大好時代。
我的幸福不是夢!
電話夢
徐常根
作者簡介:徐常根,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光山縣。新疆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新疆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軍隊退休干部。新兵入伍后曾在新疆昌吉原汽車五十三團、瑪納斯兵站服役。有散文集《醉昆侖》等三部,編著《新疆邊疆賓館史》一部,主編報告文學作品集《余熱生輝夕陽紅》等三部。曾獲蘭州軍區(qū)昆侖文藝獎多次,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銅獎、新疆新聞獎報紙副刊一等獎等獎項。四十余篇作品入選有關書籍,三十余篇散文獲文學征文獎。
“好高好高的達坂/好冷好冷的冰山/好遠好遠的邊關/當兵當到了天邊邊/守著好長好長的國境線……”每當聽到這首當年流行于邊防哨卡的歌,我的思緒便從歡愉里游離出來,想起記憶深處的風雪喀喇昆侖,想起當年我曾多少次為之簌簌淚下的那個“電話夢”。
那是1996年,我調到駐喀喇昆侖山某部工作,這是一個新組建的臨時單位。我這是第一次上昆侖山,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樣的環(huán)境才真正叫艱苦。上了山,基本上就和家里斷了聯(lián)系,幾乎就與世隔絕,不要說手機,就是有線電話也很難打。
山上只有一條通往山下的軍用有線電話線路。我們部隊臨時干部家屬院位于烏魯木齊市一個無軍線電話的偏僻之地,上級為解決我們這些在山上的干部與家里聯(lián)系的困難,拉了條被覆電話線,給家屬院裝了一部軍用電話。山上電話線路暢通之時,部隊領導出面協(xié)調機務站,設法要通山下烏魯木齊市家屬院的電話。在山上,每次都是干部們排著隊,家有急事者先講;山下,家屬齊擠在一起,輪流接著電話,有的聽到久違的親人的聲音激動得淚流滿面,電話成了公開情話,大家也顧不得羞了。就這,即使電話通時也是喊破了嗓子,還是“蚊子”聲,經常是電話通到一半就突然中斷了,再也無法要通,沒輪上講的只好遺憾地等到下次再傾訴衷腸了。有時電話線路遇泥石流、風雪等自然災害毀壞而無法搶修,幾個月電話中斷也是常事。
那時,我們在昆侖山上工作,感到最痛苦的不是生活艱苦、工作辛苦,不是寒冷缺氧,而是精神的寂寞,感情的寂寞,對家人的牽掛。在山上,我們最大的渴望是能與家人通一次電話,打電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有一次,我與單位陳副主任前往機務站聯(lián)系與山下家屬院通電話事宜,誰知機務站的狗與毗鄰部隊的狗不一樣,別的部隊的狗只咬不穿軍裝的人,而機務站的狗保密性太強,會認人,凡不是本單位的人就咬。我倆剛進入機務站的后門,幾條狗就瘋了似的撲上來,嚇得我魂飛膽破,兩腿被撕咬得鮮血淋漓地逃回單位。
男人尚堅強些,女同志則不然。我們單位一位做了母親的女干部,常常思念幼小的兒子而悄悄流淚,她遠在烏魯木齊的家里電話是市話,無法打通一個軍線電話以解思念之苦。每年上山時,她把兒子說的話和哭聲、笑聲錄下來帶到山上,想孩子時,就放放錄音聽聽,邊聽邊流淚。那時,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夢,什么時候昆侖山上的電話能與城市里的電話一樣,用手一撥要哪兒通哪兒,在邊關與家人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那對昆侖邊防軍人該是一件多么幸福、慰藉的事呀!
在昆侖山上生活的幾年里,經常去些一線邊防連隊和哨卡,所到之處,發(fā)現邊防官兵與我有著同樣的電話夢,耳朵里裝滿了電話的故事:“對接電話”訴衷情。山上的邊防部隊沒有地方電話,為了能與家人和內地親人通上話,這些戍邊人發(fā)明了軍地對接電話的通話方式。他們先用山上軍用電話撥通山下戰(zhàn)友家里或辦公室的電話,戰(zhàn)友再用地方電話要通想要撥打的電話,然后戰(zhàn)友把兩部電話送話器對著受話器、受話器對著送話器綁在一起,通過這種特殊方式與家人通話?!按螂娫挕眻笃桨?。凡有官兵下山,都有一項特別的任務——替戰(zhàn)友們給家中打電話報平安。受托的官兵拿著寫滿電話號碼的紙條一個一個地打,一條一條地照著留言念著,同時,還要邊打邊記,逐人記下家中要對他們說的話,回去以后,再代為轉達……
很多昆侖軍人告訴我,他們打電話,聽到最多的,是妻子的哭泣。對這些雪域戍邊人來說,電話中蘊藏著多么深刻的內涵??!1989年春節(jié),在上級的特意安排下,位于昆侖腹地全軍海拔最高的紅山河機務站通過電話接通了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現場,官兵們簇擁一團對著話筒異常激動地含淚向全國人民拜年:“強邊固國是我們的責任,無私奉獻是我們的品德;為了祖國的安寧,人民的幸福,我們甘愿犧牲一切?!闭麄€昆侖官兵在為之興奮之余,羨慕起機務站在昆侖山上得天獨厚的打電話條件。
之前的兩年,1987年春節(jié),全軍海拔最高的神仙灣哨所章邦興連長,突然接到解放軍報社編輯部從首都北京打來的拜年電話,在一旁圍著聽電話的官兵激動得號啕大哭。事后才得知,這次拜年電話是原總參通信部作為一項重要的通訊任務保障,專門開通了衛(wèi)星電話,也是解放軍報第一次通過太平洋上空三萬六千公里處的通信衛(wèi)星給一個普通的邊防哨所打電話。興師動眾的一個電話,極大地鼓舞和激勵了一茬又一茬的昆侖邊防官兵戍邊熱情。
后來昆侖山上有了衛(wèi)星電話。打電話的人多,要搶上線是非常困難的。好不容易搶上線,衛(wèi)星電話的回音很大,講一句,必須停頓一下,等電話里回響一次你的聲音,你再講下一句。很慢很慢。時常還會遇到只能收到信號卻發(fā)不出信號的現象,官兵們只能單邊聽對方講話而自己卻不能回答,大家戲稱這為“單邊電話”。即使如此,也很難打通。通常要撥無數次才能通一次話。
電話聯(lián)絡不暢,給工作上帶來了很大不便。一些部隊與上級或下級聯(lián)系,只能靠電報。
十幾年過去了,雪域高原也與山下一樣實現了通信現代化,就連發(fā)手機微信等一些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在邊防哨所變成了現實。進入新時代,昔日許多“童話”般的夢想,甚至連做夢都不可想象的事,如今都已變?yōu)楝F實,沉浸在溫暖而幸福的回憶中。譬如這電話夢。
夏夜聽雨
?李森鐸
作者簡介:李森鐸,新疆木壘縣人?,F定居新疆昌吉。曾在《昌吉日報》《回族文學》等報刊發(fā)表作品。
為了幫助朋友尋找資料,我從外地回到故鄉(xiāng),住在自家老宅的拔廊房內。
今天一覺醒來,已是夜里四點鐘。聽到院子里有響動,就穿好衣服,開啟門燈,推開房門,看到天在下雨,屋子的前廊檐在嘩嘩地排泄積水;不知是什么原因,樹上的蘋果落了一地。我走到院子里,就著門燈的亮光,撿起一個蘋果用自來水沖洗了一下,吃了一口,果子還沒完全熟,但是已經有了香味。
順手拿過一個凳子坐在廊下,關掉了門燈。天是黑蒙蒙的,看不到雨線或雨滴,能聽到雨點敲擊屋頂彩鋼片、敲擊水泥地面和雨點撒落在樹葉上的聲音。三種聲音各不相同,雨點敲擊屋頂的彩鋼片,發(fā)出清脆響亮的聲音;雨點敲擊水泥地面,發(fā)出沉悶破碎的聲音;雨點撒落在樹葉上,發(fā)出沙沙的響聲。在雨天的深夜里,三種聲音組合在一起,就是上天演奏的美妙樂章。
我無言地看著深夜的天,傾聽雨點奏響的樂章。我們這里是山區(qū),雖然已經是盛夏,但在雨天的夜晚還是有些冷。我只好回到屋里,躺在床上靜聽雨聲,靜想心事。
改革開放四十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這個小山村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在生產方面,幾乎家家都有小四輪拖拉機,有的個人或合作社還購買了大型的農機具,生產用地向規(guī)?;较虬l(fā)展,生產用水逐步向滴灌方向發(fā)展;在生活方面,幾乎人人一部手機,有的人家蓋了新房子,有的人家買了小轎車,電腦也已經是部分農民的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了;在公用設施方面,磁卡水表和磁卡電表安裝到了每戶農家,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全部通到了居民區(qū)……所有這一切,都是共產黨領導得好,農民們奮斗得好,兩好緊密結合在一起,才有了今天新農村的美好生活。
我們這里是山區(qū),有個自然現象叫“卡脖子旱”,就是說:五月份,雨水充足,莊稼長勢喜人;六月份,雨水稀少,莊稼受損。針對這種情況,歷任縣委政府領導都帶領農業(yè)專家進行研究。有段時間,為了躲過“卡脖子旱”,我們擴大晚秋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但是問題又來了,因為是山區(qū),無霜期短,晚秋農作物沒有成熟天就下雪了。針對“卡脖子旱”和無霜期短,有一任我們的縣委書記,叫許福清,他提出“種好草料,養(yǎng)好牲畜”的山區(qū)農村的發(fā)展思路。我贊成縣委許書記的思路,為了把許書記的思路轉化成農民的生產行動,我們編寫“種好有機草料,養(yǎng)殖品牌牲畜,發(fā)展家庭經濟,實現小康生活”等順口溜,到各村各組去宣傳。同時,組建和疏通鮮奶和鮮肉的銷售渠道,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今天,肉羊和肉牛已經成為我們村的主導產業(yè)。在學習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討論中,有人問我:東城口村發(fā)展什么產業(yè)好?我回答:一是做好總體規(guī)劃和布局,做到人畜分離;二是美化環(huán)境,種草養(yǎng)畜,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業(yè)。
不知我靜想了多長時間,鄰居家的公雞開始高聲打鳴了,我從靜想中回過神來,走出房門,外面已是雨過天晴,樹上的鳥兒在喳喳地叫。
剪不斷的故鄉(xiāng)情
馬建斌
作者簡介:馬建斌,男,回族,1976年出生于新疆昌吉州木壘縣?,F任職于昌吉州政府辦公室政務信息科。2000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在《昌吉學院學刊》《昌吉日報》等報刊發(fā)表作品。
家鄉(xiāng)坐落在天山腳下,是一個偏遠、孤寂、堅韌的小山村,一個地圖上找不到,但又確確實實存在的地方。家鄉(xiāng)有一個美麗的名字一碗泉,也叫一萬泉,但我更喜歡叫它一萬泉,我覺得只有叫一萬泉才能把家鄉(xiāng)的知名度和品位提升得更高一些。就像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生時總要找個文化人給起個響亮亮的名字,即使將來孩子長大后還是個普通人,但也會因為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使他變得高貴些。
兒時的家鄉(xiāng)就像一個還沒長大的姑娘,質樸、善良,還略帶羞澀。家鄉(xiāng)在一個小山溝里,東南西三面被一些普通的不長草的小山包圍著,只有北邊地勢比較低,是一塊算不上平坦的土地,這里便成了鄉(xiāng)親們拋食吃飯的田地,也是村里不多的可以看到綠色的地方。尤其是到了夏天,麥子、玉米等農作物長起來后這里如一片綠茸茸的地毯,明亮而濃郁的綠色與周圍的荒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烘托出了它的綠,由此成了家鄉(xiāng)最耀眼的一道風景線。
二十幾戶人家依傍著自由散漫的泉水隨意的散布在貧瘠的土地上,不需要規(guī)則,不需要規(guī)劃,就那么個性,就那么隨意,就像鄰家那個調皮的小男孩,既讓人喜愛,又討人厭。家鄉(xiāng)的天空永遠是那么藍,那么深,宛如清澈的海水,藍得清澈、藍得鮮艷、藍得鮮活;天上的云彩干凈得像漂白過的棉團,或層層疊加,像厚厚的棉被;或隨意撒落,形成奇怪的形狀,隨心所欲地在廣袤的天空變換著造型。家鄉(xiāng)還有一個奇特的景象,雪白凈得能刺傷你的眼睛。記得小時候,有一天我在山上放羊,看見了一只沙狐子,當時剛好帶著狗,我便丟下羊群帶著狗去追沙狐子,結果沙狐子沒捉到,羊群也不見了。因為山坡上的雪太白、陽光又太強烈,刺傷了我的眼睛,母親只好連夜找人奶給我做治療。那次后我才知道家鄉(xiāng)的雪也那么有個性,能刺傷人的眼睛,人奶還可以治療刺傷的眼睛。有時候我在想,其實上天很公平,沒給家鄉(xiāng)留下名山大川、名勝古跡,但卻給了家鄉(xiāng)少有的藍天、白云、積雪。離開家鄉(xiāng)后,我再也沒有見過那么藍的天,那么個性的云彩,那么白凈的積雪。
家鄉(xiāng)因泉得名,因泉豐富,因泉鮮活。泉就在東南兩座山交界處的一個小山洼里,在一叢叢綠草的拱衛(wèi)處,從成千上萬個泉眼里款款溢出來的泉水匯聚成大瓷碗口粗的一渠泉水繞著村莊慢騰騰地流淌著,宛如村里的鄉(xiāng)親們總是不急不忙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一年四季中,屬夏冬兩季的泉水最有特色。夏季,泉水像青春的少女,調皮活潑,隨心所欲地撒嬌,成為兒時我們的游樂園,我們一群還未長大的孩子和它嬉戲玩耍,在它身上找到了童年別樣的快樂;冬季泉水像年長的婆婆,成熟、莊重,默默無聞,少了夏天的活潑,孩子們也好像怕這位莊嚴的婆婆,所以,整個冬天,泉水少了歡樂,多了一份穩(wěn)重。
有時候命運是無法掌控和改變的。就像我沒有出生在省城州府或者縣城。家鄉(xiāng)的泉水也和我一樣,命運決定了它生存在這片“天上無飛雀,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石跑”的土地上。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使泉水顯得十分羸弱,讓人感覺到它每時每刻的流動都如一匹負重的老馬在拼命地向前努力著,讓人感受到一種掙扎的苦痛。所以,從我記事起,就時常擔心這如母親乳汁般的泉水會不會干枯,尤其是在夏天烈日高照時,這種擔心尤為強烈。我也擔心,假如有一天泉水真的干枯了,鄉(xiāng)親們怎么生活呢,他們還會居住在這里嗎?或許他們會搬遷離開,或許在這偏僻的小山村也會演繹一幕當年闖關東般的壯觀畫面。
可能是對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太熟悉,總覺得家鄉(xiāng)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甚至還有點“丑陋”。就像天池,在我沒有去過之前,從別人的言傳中感覺很美麗、很神奇,第一次去時,也覺得很漂亮,但之后因工作需要經常去后,突然覺得天池也很普通。我真正深刻認識家鄉(xiāng)是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天無意間捧起一本詩集,在我漫無目的的誦讀中卻意外收獲了一份不小的驚喜。就像我本以為中考無望、心懷失望時,卻突然接到了一所中專學校寄來的錄取通知書,讓我一時無法接受,傻傻地咧嘴大笑。這本書給我的驚喜是清代著名詩人史善長的一首詩,是描寫家鄉(xiāng)泉水的詩:“一碗不尋常,軍持仔細量。攢眉同酒試,染指當羹嘗。淺酌休言量,佳名竟有鄉(xiāng)。盧仝如此過,無計潤枯腸?!痹谀莻€黃昏的午夜,我突然覺得家鄉(xiāng)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小地方,它是一個可以讓詩人止步并賦詩的地方。我的腦海中突然涌現出一幅壯麗的畫面:一位將軍一手捧著泉水,一手端著美酒,一會兒攢眉咂嘴淺斟細酌,一會兒染指吸吮比量品嘗,嘴里還不停地嘮叨著“這般玉液瓊漿般的泉水,即使是被稱為茶界亞圣的品茗高手、唐朝著名詩人盧仝至此,也會發(fā)出由衷的贊嘆:“難得!難得!難得!”在詩人的眼里,一碗泉不是美酒勝似美酒,委實是非同尋常的稀世珍品。
我感謝詩人史善長,他與我的家鄉(xiāng)只是一面之緣,卻給家鄉(xiāng)注入了文化內涵,提升了家鄉(xiāng)的名氣。就像一名普通的學子,偶然遇到了名師,并通過巧妙的指導,使學子茅塞洞開,釋放出了巨大潛力。家鄉(xiāng)也因為這首詩而變得不再普通、單調、平淡,甚至是高貴、厚重。
因為有了這碗泉水,才讓這里成為了生命的驛站,也正因為有了這個驛站,才衍生出了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無數動人的傳奇故事……
在茫茫的戈壁灘上,只有家鄉(xiāng)的這塊土地上突兀地冒出了一眼泉,培育了一塊綠洲,養(yǎng)育了善良的鄉(xiāng)親們。這神奇的泉水在經歷了盛夏的酷暑、臘月的嚴寒后,仍然頑強地在這片土地上堅守著,好像是冥冥中在履行著一項神秘的使命。正是有了這一眼神氣的泉,當年那些遠征戍邊、鞍馬勞頓的將士,那些拉著駱駝長途販運的客商,還有貶官流放惆悵哀怨的犯官墨客,逃荒避難走西口的平民百姓,他們在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一路風塵長途跋涉,在饑腸轆轆、口渴難耐地煎熬中,看到一眼汩汩流淌的清泉時,是何等欣喜若狂呀!而家鄉(xiāng)的清泉正是充當了這樣一個渴中送水的菩薩角色。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們,不知何年來到了這里,他們依傍著家鄉(xiāng)的泉水,在這塊被認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堅強得活了下來,繁衍生息,在極端艱苦的環(huán)境中演繹著精彩的人生,綻放出最艷麗的生命光華。這不是最讓人感動的地方嗎?
帶給我童年歡樂的泉水還是那么活潑、泉眼還是那么多、泉水還是那么粗、那么調皮,潺潺地流淌著。唯一變化了的是鄉(xiāng)親們在離開家鄉(xiāng)時,把它圍了起來,種上了榆樹,這些樹都長得很茂盛,基本上形成了小森林,引來數不清的燕子、麻雀和許多叫不上名字的鳥兒在自由地歌唱嬉戲,這給本不寂寞的泉水又增添了許多生機。
2005年,我離開了家鄉(xiāng),順著家鄉(xiāng)的小路走向了喧囂的、熙來攘往的城市。從此,我便以城市人自居,更多地沉浸在上班、買菜、健身等這些城市人的生活里,回家鄉(xiāng)的機會少了,偶爾回回家,也像打仗一樣,去也匆匆、回也匆匆。故鄉(xiāng)的消息更多的來自電話,或者夾帶在來城辦事鄉(xiāng)親們的口信里。有兩條消息讓我比較震驚。
第一條消息是家鄉(xiāng)真的發(fā)生了變遷。村里對那一片本不肥沃的土地進行了流轉,這樣,鄉(xiāng)親們沒地種了,便情愿或者不情愿地離開了家鄉(xiāng),涌入縣城開始了新的生活。這次搬遷不是因為泉水的斷流的,這與我當年的擔心有偏差,但我突然又有一絲慶幸,我為家鄉(xiāng)泉水的堅強、堅韌感到驕傲與自豪。搬遷的原因變了,自然也就少了壯觀的場景,在家鄉(xiāng)永遠也不會上演當年闖關東時壯觀的畫面了。
另一條消息是有一次和一位領導吃飯時,談到了家鄉(xiāng)。這位領導曾在家鄉(xiāng)當過縣長。他很自豪地對在座的賓客說:小馬的家鄉(xiāng)現在很富裕,土地流轉后,鄉(xiāng)親們都進城了,而且都干得很不錯,大多在縣城買了房子。領導的話讓我興奮了一天。這樣的消息我也曾聽到過,離開農村后,鄉(xiāng)親們積極適應社會,發(fā)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快在縣城里立住了腳,而且干得風生水起。阿丹兩口子開的食堂很紅火,掙了大錢,在縣城買了房子,孩子也上大學了;胡賽兩口子在縣城買了挖掘機,開了商店,生活過得很好……這樣的消息還有很多,我為鄉(xiāng)親們感到高興,他們總算過上好日子了,他們也應該過過好日子了……
2017年,我?guī)е拮?、孩子回到了家鄉(xiāng),這也是孩子出生后第一次回家,也算是一次認家活動吧。我自己開車,不著急,認認真真地回一次家,給孩子一次深入認知和了解家鄉(xiāng)的機會。家鄉(xiāng)的面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村里的人更少了,全村只剩下了三四戶人家,散居在村子的四周,更加的沒有章法。除了有人居住的房屋外,大多房屋改變了固有的模樣,或把圍墻推翻種上了樹木,或是因為久不住人東倒西歪的,少了活力、多了份陰森。村北那片曾經養(yǎng)活鄉(xiāng)親們的田地,也已變成了荒地,幾頭驢悠閑地或啃食著嫩草,或追逐著玩耍。走到我家,這座建于1995年、曾經在村里風光無限的房子,已經面目全非。尤其是去年哥哥將圍墻全部推翻種上了樹,只留下主屋孤苦伶仃的,像一個日暮的老人竭盡全力頑強地站立著??粗切┦煜さ奈锛赣H的容顏清晰地出現在眼前。
作為一個貧困村里的農民,父親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把我們兄弟姊妹十個拉扯成人。父親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熱情。按照母親的話說,路上過來個人,父親都會叫到家里喝杯茶,聊會天的,所以我們家里的客人始終比別人家的多,我們家里燒的煤、挑的水也比別人家的多,但我們家里也沒有比別人家窮,這可能和父親的能力有關。
父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文盲,沒文化,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出來,但卻一直當著領導——隊長。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當了一輩子的官,先是生產隊隊長,后來是縣人大代表,總之一直是領導。父親工作熱情,給村民們辦了很多好事,比如說給村里拉電、修水庫等等,所以村民們也懷念他。
過去的故事歷歷在目,而父親都已經離開我們十三年了。女兒對家鄉(xiāng)很親近,雖然這個已經有些破敗的村莊與她想象中的有差距,但在她的身上我又看到了童年時的自己。
在日落西山即將要回家的時候,碰到了還留在村里的馬師傅,他現在負責看護村里的樹木。我有些急不可耐地和他聊起了家鄉(xiāng)。馬師傅還是那么能說會道。從他的言語中我又了解了一些家鄉(xiāng)的情況:現在村里只剩下四戶人家了,其余的都進城了,大家靠著勤奮、智慧在縣城里打拼著自己的事業(yè),基本都在縣城買了樓房,大部分還買了車……對于家鄉(xiāng)今后的發(fā)展,縣、鄉(xiāng)、村也已經拿出了規(guī)劃,將借助家鄉(xiāng)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毗鄰木巴公路的便利條件,積極發(fā)展旅游業(yè),力爭把家鄉(xiāng)打造成全縣的旅游村鎮(zhèn)……
聽到這個消息,我感到一絲欣慰。沒有破就沒有立,現在的破,就是為以后的立在打基礎。可能有一天,那些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進城掙了錢的鄉(xiāng)親們還會回到家鄉(xiāng),用學到的知識、積累的經驗、賺到的資金再次打造新的家鄉(xiāng),那時我將帶著妻子和女兒以游客的身份再游家鄉(xiāng)……想到這,我突然發(fā)現天邊的云彩映照在了女兒的臉上,女兒稚嫩的臉龐光彩奪目……
挑水的故事
孔令玲
作者簡介:孔令玲,80后,新疆昌吉州阜康市第一小學教師。從教十八載,曾在《新疆日報》《新疆教育報》《昌吉日報》《回族文學》發(fā)表作品。
打開凈水器,接上一杯甘甜的水,記憶的閘門一下被打開,村民們到井邊挑水的場景似乎又浮現在我的眼前。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村里有一眼機井,是全村幾百口人賴以生存的水源。為了節(jié)約水電,那眼機井在人們收工后的下午,會放水一小時。于是,這個時間便是村里最繁忙的時間之一。
伴隨著水井嘩嘩嘩的流水聲和電機的轟鳴聲,人們急匆匆地挑著空桶從四面八方趕來,邊走邊高聲地打著招呼;人口多的人家,趕著毛驢車拉著油桶改裝的水箱前來接水。于是,人們的歡笑聲、說話聲、吆喝牲畜的聲音,以及鉤擔撞擊水桶的響聲,就像一首交響曲,給這個沉靜的村莊帶來了和諧而優(yōu)美的音符。
農村的孩子早當家,十一歲時,我第一次擔起水桶,加入了挑水的行列。人們一個一個地走了,又一個一個地來了,接水的長隊在前行著、反復著,持續(xù)到天黑以前。大腿粗的長鐵管子是機井的主體結構,為了方便村民節(jié)水,主管上左右各焊接著六根嬰孩胳膊粗細的鐵管子。清冽的水隨著粗壯的管子,撒著歡兒跳進了人們早已準備好的大桶、小桶。接水是有技巧的,不能直接把水桶伸到水管下,水的壓力太大,看著接滿了水,從水管下取出時,一半的水被濺出了桶外,變成了半桶。村民們順著水管流出的水柱,讓小桶剛擦著水桶壁,水就盤旋著就裝滿了水桶。接水時,用兩只手抓住兩邊的扁擔鉤子,彎腰探身先把前邊的桶盛滿,轉身再盛另一邊,然后猛一起身。兩桶接滿,提到旁邊,兩桶距離扁擔寬的位置,方便掛扁擔。那動作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練成的,熟練而又靈活。
我家離水井只有五百米,但在我當時看來,路途漫漫,舉步維艱,簡直就是“長途跋涉”,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我家那口水缸,就像是無底洞,怎么也挑不滿。
每次去挑水的時候,兩只空鐵水桶輕輕擺動,扁擔上的鐵鉤子和桶把相互磨擦,發(fā)出“吱呦、吱呦”的響聲,像一首輕松歡快的樂曲。挑水的兩個水桶都是用泛著小方塊的白鐵皮做的,放滿了水共有五十斤左右吧,如果只用一邊肩膀挑水,走不了幾步,便覺得肩膀被扁擔壓得火辣辣地疼,想放下扁擔歇會兒再走,總怕村民笑話。于是,邊走便悄悄地來回換肩膀,一次次自我加油鼓勁。兩只盛滿水的桶兒隨著我行走的節(jié)奏在扁擔上下顫動,桶里的水會像調皮的孩子一樣不時跳出水桶,“嘀嗒、嘀嗒”頑皮地灑一路,灑落在走過的路上,留下一路長長的濕印,跟著我一路濕到了家里。盡管倍加小心,但每次下來,褲腿和鞋面都會濺滿水點、濺滿泥巴。遇到寒冬,瞬間結冰,不在爐火旁烤上一陣子是不會輕易干掉的。生活就這樣在磨練中前行。
那個年代,各家各戶都備有一口水缸,根據家庭人口的多少,缸有大有小,小的能盛兩三擔,大的能盛四五擔,挑水的人一擔又一擔地將水缸里的水挑滿了才罷手,夠全家人用上一兩天的。挑水,滿足了我們日常生活,也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只有在挑水時可以拉拉家常,有說在收音機里聽到的國家大事和天氣預報的,有說誰家孩子快要結婚了,有說誰家媳婦又生娃了……有說有笑,非常熱鬧。村民們挑的不單是水,也是對家庭的責任,也是對生活的美好希望。
歷史以不可想象的發(fā)展速度向前推進。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村里組織人力物力在南邊的開闊地帶挖了一口很大的深井,旁邊高高的水塔聳立在半空中,村民們自己挖管道,安水管,自來水便利性和安全性讓村民們干勁十足。擰開水龍頭,清水注入鍋內,既方便又衛(wèi)生?,F在,我家還購置了一臺凈水器。水清清的,甜甜的,喝在嘴里,甜在心里,一家人在飲水方面無后顧之憂。
盡管已經很多年不挑水了,那挑水的歲月里的溫情,讓我懷念。在我的記憶中,水如鏡子,映照著改革開放一路前行的腳印。
開放時代(組詩)
鄧明富
作者簡介:鄧明富,筆名巴人,曾在《新疆日報》《工人時報》《烏魯木齊晚報》《新疆石油報》《昌吉日報》《新疆有色金屬報》《芒種詩歌報》《中國合作經濟報》《中國青年詩人三百家》《西部詩選》《回族文學》《北庭雅集》等十余家書報刊發(fā)表詩歌、散文及通訊短論三百余篇,榮獲多種詩歌獎。曾組織校園文學社團創(chuàng)辦《小草報》,獲得中國作協(xié)及地方部門首肯,榮獲校園文學獎。新疆昌吉州作家協(xié)會、回族文學雜志社簽約作家。
?春天的故事
細雨柔情??? 令風剪梅花成趣
乍暖還寒的蛇口灘頭被漫而又漫
泥沙在時光疏導中復活
耀眼的晨曦虹霓引驚雷陣陣
慧眼南巡出脫于川陜中原之氣
有巨手關節(jié)在神定氣清中脆響嘎嘎
風云變幻的運行軌跡環(huán)世界怦然洞穿
一個圈點??? 遂成方略
山南水北??? 機械轟鳴在暢想中施展臂力
鱗次櫛比的樓宇招牌遮擋了游人視線
大棚的嘹亮穿越了山巒溝壑的索橋夢想
異軍突起的預算追加演繹康莊通衢
騷動的人流隨電驢鼓噪風馳電掣
笑魘如花的莊戶人家
也摩肩接踵踮起腳尖??? 聽那春天的故事
黑貓白貓
經營的支點被杠桿新用
價值取向讓奇論高談推波助瀾
歷史經典一度被有意破碎
洞開的腦路在奇思妙想中玩轉地球
黑貓白貓竭盡梳理洗滌紛爭于牢籠之外
貓科的獵物凝煉成衡器法碼
股市跌蕩讓大盤在盈余中拓展美妙空間
花開花落時節(jié)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金山銀山在現代煽情中被時間丈量
滄海桑田??? 歲月如歌
藍天之舞
衛(wèi)星在空間打旋??? 驚呆了吳剛與嫦娥
高高掛桂的粉紅燈籠隨季風搖曳
發(fā)射架下有海外來客在天虹間頻繁交集
火箭導彈追蹤時序被提前點火冒煙
超越自強在記憶創(chuàng)造中挺進增長
核載寬客結伴射電天眼
赫然成就了國之利器??? 列裝家的前沿
鷹擊長空?? 艦船在浩瀚搜尋中縛住蒼龍
耳邊猶聞犯華必誅之聲
雄起的吶喊在強軍固國中集結
凝沙砌長城同仇敵愾讓亮劍發(fā)聲
碧血丹心在大漠荒野歷練生根
軍警共建肩擔和平使命
陸??章?lián)袂?? 箭在弦上
老虎蒼蠅之悲
碩鼠猖獗鑿噬于大廈墻基
貪婪奢望在禮尚往來中膨脹升華
貌似狗膽驢膽隨表叔與色澤頻繁勾連
豪宅盛宴讓星光日月閃亮登場
億萬紙鈔條磚成墻成床
自詡天功在眾目睽睽中招搖過市
遠近親疏也情意纏綿
蠅營狗茍??? 雨露均沾
景陽岡上??? 有習武之人借助酒勁
豪俠肝膽在力拔蓋世中鐵拳錚錚
恢恢法網豈能被疏漏調侃
青天剛秉煉就悟空般火眼金眼
虎落平陽又蠅拍喂犬
越雷池過紅線??? 警戒昭然
一帶一路
桑蠶碰撞??? 撩撥起駝鈴夢想
古道柔腸牽引杭運花開
春潮涌動順長江黃河跨越河西走廊
敦煌斑斕色彩演繹這時代性格
南來北往過客匆匆
西域與波斯定力讓商賈逡巡纏綿穿梭
國內國外??? 個性張揚
海陸西東讓四海洋流涌動
一呼牽情引高鐵與生命賽跑
與時俱進召喚絲路新秀使命擔當
人類命運在大國外交中卓然生長
和諧共建分享中國美妙與世界風光
西部的唯美刀郞叩響南亞黑非狂舞徜徉
精雕細琢工筆寫意續(xù)撰歷史華章
制造大中華??? 雙贏共同體
復興之夢
睡獅猛醒??? 鍛筋骨于鋼鐵模樣
五千年龍脈傳承羿射九日與媧補之思
復興夢想在少年中國說中潛滋暗長
自強華夏男兒與生俱來??? 個個精壯
亞歐攜力滋養(yǎng)互濟成并蒂蓮花
人民幣堅挺讓美元英鎊勾連暮色蒼茫
國學科創(chuàng)力鼎自主步履穩(wěn)健鏗鏘
雕梁畫棟繪偉意力挺大國工匠
誰言和平無戰(zhàn)馬放南山臨陣磨槍
神舟N飛與南海艦載翱翔奏出時代交響
核心繪藍彩初心不改三步奇巧走向
世紀中葉復興夢??? 驚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