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宇騰
在3所初級中學采取方便取樣的方法發(fā)放問卷360份,回收有效問卷328份。其中,男性169人,女性159人;年齡12~16歲,平均年齡為14.11±1.86;初一108人,初二124人,初三96人。
采用初中生拒絕敏感性問卷測量初中生拒絕敏感性。該問卷共48個條目,包括拒絕焦慮性、拒絕憤怒性、拒絕預期性3個維度,采用Likert6點計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其拒絕敏感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3維度的Cronbacha’s α系數(shù)分別為0.869、0.903、0.878。
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測量初中生應對方式。該量表
共20個條目,包括積極應對方式與消極應對方式2個維度,采用Likert 4點計分法,得分越高表示采用該應對方式的頻率越高。本研究中,2個維度的Cronbacha’s α系數(shù)分別為 0.842、0.864。
采用自我心理彈性量表測量初中生心理彈性。該量表共14個條目,采用Likert 4點計分法,條目的總分得分越高,表示其心理彈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a’s α系數(shù)為0.780。
運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Pearson相關(guān)分析考察初中生拒絕敏感性、應對方式與心理彈性的相關(guān)性;采用回歸分析考察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
表1列出了初中生心理彈性與拒絕敏感性、應對方式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可知:(1)拒絕敏感性與心理彈性顯著負相關(guān)(r=-0.401,p<0.01);(2)拒絕敏感性與積極應對顯著負相關(guān)(r=-0.246,p<0.01),拒絕敏感性與消極應對顯著正相關(guān)(r=0.463,p<0.01);(3)積極應對與心理彈性顯著正相關(guān)(r=0.487,p<0.01),消極應對與心理彈性之間顯著負相關(guān)(r=-0.388,p<0.01)。
表1 初中生拒絕敏感性、應對方式與心理彈性相關(guān)分析
根據(jù)中介效應的檢驗程序,采用Enter法進行回歸分析,分3步檢驗應對方式在拒絕敏感性與心理彈性之間的中介效應,分析結(jié)果如表2所示。
第1步,檢驗拒絕敏感性對心理彈性的預測作用,結(jié)果顯示拒絕敏感性能負向預測心理彈性,可解釋其19%的差異(β=-0.40,p<0.01)。第2步,分別檢驗拒絕敏感性對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的預測作用,結(jié)果顯示拒絕敏感性能負向預測積極應對,可解釋其11%的差異(β=-0.20,p<0.01),拒絕敏感性能正向預測消極應對,可解釋其18%的差異(β=0.42,p<0.01)。
表2 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檢驗結(jié)果
3 4 1拒絕敏感性 1.0 2積極應對方式 -0.246** 1.0 3消極應對方式 0.463** -0.051 1.0 4心理彈性 -0.401** 0.487** -0.388** 1.0 1 2
注:*表 示 p<0.05,**表 示 p<0.01,***表 示p<0.001,下同。
第3a步,檢驗拒絕敏感性與積極應對對心理彈性的預測作用,結(jié)果顯示拒絕敏感性與積極應對解釋心理彈性24%的差異,拒絕敏感性對心理彈性的回歸系數(shù)由-0.40降為-0.13,但仍然顯著(p<0.01);第3b步,檢驗拒絕敏感性與消極應對對心理彈性的預測作用,結(jié)果顯示拒絕敏感性與消極應對解釋心理彈性44%的差異,拒絕敏感性對心理彈性的回歸系數(shù)由-0.40降為-0.15,但仍然顯著(p<0.01)。由此,說明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在拒絕敏感性與心理彈性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分別占總效應的19.0%、84.1%。
初中生拒絕敏感性對心理彈性具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應對方式在拒絕敏感性對心理彈性之間起著部分中介效應,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的中介效應分別占總效應的19.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