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綠英
語文閱讀教學中,科學循序的提問是引導學生學習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因此,閱讀教學中提問的藝術性,對成功的語文閱讀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課堂提問要因文而異巧設問
教師要想使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更具有藝術性,讀懂課文是前提。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整體把握文章的意蘊,深切感悟文字的情感,領悟遣詞造句的精妙,感受字里行間蘊涵的情、理、意、趣,找到閱讀教學的切入點,針對不同課文提出不同的問題,引領學生正確地與文本對話。我們只有透徹地讀懂教材,才能明白哪些課文可以根據(jù)文題進行質(zhì)疑,哪些課文可以依據(jù)中心句進行提問,哪些課文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設計問題。
在教學《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文中,“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讀文的基礎上找出這個中心句,由此入手提出問題:從哪些方面看出景色奇麗?從哪些方面看出民族奇特?為了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可以提問:“請大家聯(lián)系生活實際再深入思考一下,生活中你感受到這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境界了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鏈接到生活中的例子。
而略讀課文可以根據(jù)課前提示語設計問題。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讀提示語,根據(jù)由提示語設計的問題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例如課文《彩色的非洲》中提示語部分就設置了這樣的問題:“非洲真是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讀提示語并從提示語中找出問題,然后圍繞問題走進文本自學自悟匯報,學生很快解決了問題。
二、課堂提問要善抓突破口
我曾經(jīng)聽過一位老師執(zhí)教的《楊氏之子》新授課,他雖然注重了對學生進行學習文言文方法的指導和培養(yǎng),但在課堂提問的藝術性上還是有所欠缺,并且教師講解過多,給人事倍功半的感覺。由此我深感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除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外,還要善抓突破口進行提問,以期達到快速理解文言文的效果。在《楊氏之子》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抓住“甚聰慧”這一突破口來提問:從哪里可以看出楊氏之子甚聰慧?學生便會帶著這個問題去讀文、去思考。從而在讀中明白“此是君家果”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之間的妙處——孔君平和楊氏子都是在姓氏上做文章。這樣教師就做到了讓學生有目的地去主動探究思考。
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讓我明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抓住提問的突破口,或是文章的題目,或是文中的一個詞,或是文中的一句話,或是某一段話等。只要提問抓住了突破口,切入得非常好,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在熟悉文章的基礎上,就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并能注入價值取向和人文素養(yǎng)的因素,有利于學生的終極發(fā)展,真正展示了老師的思維素養(yǎng)和高超的提問藝術。
三、課堂提問要適度
首先課堂提問要難度適中。我曾經(jīng)聽過一位實習老師的課,她在執(zhí)教《童年的水墨畫》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童年的水墨畫》,這是一首什么詩?學生聽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因為教師設計問題過于艱深,超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課后,我進行了反思,教師設計提問要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過大、過深、過難的問題,學生站起來一大片誰也回答不了。當然,問題的設置也不能過于簡單,過小、過淺、過易的問題又養(yǎng)成了學生淺嘗輒止的習慣。因而教師提問的難度應該在學生能夠回答的范圍之內(nèi)。
其次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不相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比如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將指誰?(2)相又是誰?(3)他們之前為什么不和?后來又怎樣和好了?(4)通過他們由“不和”到“和好”你想到了什么?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
最后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挖掘?qū)W生的內(nèi)在潛能,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品質(zhì),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比如在講《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口頭描繪一下我們?nèi)粘I钪幸姷降男〈?,然后與課文中寫的威尼斯的小艇進行比較,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威尼斯小艇的特點及其在這座水上城市中的地位,從而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參考文獻:
竇桂梅.竇桂梅的閱讀課堂[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