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紅,梁盈佳
(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a.馬克思主義學院;b.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上海201209)
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基于E大學學生問卷調查與教師改進的視角
王道紅a,梁盈佳b
(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a.馬克思主義學院;b.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上海201209)
通過對E大學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明確思政課教學存在學生參與度低、抬頭率不高等問題,其原因在于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單調、教學手段老套。在此基礎上,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在內容講授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方法上運用多種教法、在教學手段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具體對策。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課程”[1]。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高校思政課提出“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2]的總體要求。為改進思政課教學,切實增強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本文開展了對E大學學生的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和給出解決問題的應對之策。
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內容集中對大學生思政課學習狀況進行調查。問卷包含客觀與主觀兩部分??陀^部分集中于思政課課堂教學現狀及其對有關方面的認識與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對高校開設思政課的必要性的認識,通過思政課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對中國特設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了解程度,理想與信念對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作用,思政課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是否有幫助,對思政課教學效果的總體印象,對思政課感興趣的程度,上思政課的主要目的,如果思政課是選修課是否會選修,學生在思政課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對學生在思政課中逃課行為的看法,思政課教師講課對學生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思政課教師應當具備的必要素質,對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的希望與要求,思政課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以及學生最喜歡的社會實踐方式等18個項目;主觀部分是開放題,要求學生從自身角度對改進思政課教學提出意見與建議。
問卷采用抽樣調查方法,選取2016級本科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要求被調查對象利用課間休息時間填寫問卷并進行回收。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80份,回收問卷468份,回收率為97.5%;其中有效問卷459份,有效回收率為95.6%。
對有效問卷客觀題部分的調查數據,采用SPSS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對有效問卷的分析發(fā)現,問卷量表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與一致性,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E大學學生思政課學習的實際狀況。
當前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開設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高校開設思政課有必要甚至非常有必要(86.93%)(見圖1)。絕大部分(83.66%)學生認為,通過思政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行性(見圖2)。75.82%的學生對學校開設的思政課包含哪些課程了解和非常了解,但仍有近1/4(24.18%)的同學不了解和不太了解(見圖3)。在思政課對學生今后發(fā)展的影響上,有77.12%的被調查者認為思政課對學生今后發(fā)展非常有幫助和有幫助(見圖4)。理論素質(32.35%),第三是受老師所講授內容的吸引(14.12%),第四是為了應付考試拿學分(10.59%)(見圖6)。在回答“如果思政課是選修課是否會選”的問題上,57.51%的學生表示會選或可能會選,但有42.48%的學生表示不太可能會選和不會選(見圖7)。在思政課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偶爾做與上課無關的事的占58.82%,大部分時間做與課堂無關的事
圖1 大學生認為高校開設思政課的必要性Fig.1 The university students’viewpoint on the necessities to the arrang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圖3 對思政課包含哪些課程是否了解Fig.3 Whethe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 the curriculums of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圖4 思政課對個人今后的發(fā)展是否有幫助Fig.4 Whether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contribute to individual growth
圖2 通過思政課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Fig.2 The feasibiliti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圖5 對思政課感興趣的程度Fig.5 The university students’s interesting degree to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圖6 上思政課的主要原因Fig.6 The main reasons of studying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圖7 如果思政課是選修課同學是否會選Fig.7 Whethe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hoos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if it is selective course
在思政課的學習方面,對思政課感興趣和非常感興趣的占54.25%,但有42.48%的學生對思政課不太感興趣(見圖5)。從學習動機來看,學生之所以參加思政課學習,首先是因為思政課是必修課必須上(37.65%),其次是上思政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事的占24.84%,始終認真聽講的只有11.11%(見圖8)。對于有學生在思政課中的逃課行為產生的原因,被調查者中54.49%的認為是對思政課內容不感興趣,17.96%的認為思政課與專業(yè)學習關系不大,有17.37%的認為是學校自身紀律性不強,有7.19%的人認為是因為有更重要的活動,有2.99%的認為是老師講授效果不好(見圖9)。
圖8 學生在思政課課堂上的表現Fig.8 The behavior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of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圖9 有學生在思政課逃課的主要原因Fig.9 The main reason of playing truant of some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思政課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重點培養(yǎng)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與公民人格。幾乎所有的大學生(94.77%)都認為理想信念對個人成長成才重要與非常重要(見圖10),有超過2/3(67.32%)的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了解和非常了解,但仍有近1/3(32.68%)的學生不了解和不太了解(見圖11)。
圖10 理想信念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Fig.10 The importance of the ideal and belief to individual growth
圖11 對中國特設社會主義的了解程度Fig.11 The familiarities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在教學方法上,占第1位的是希望任課教師在課上多放視頻(45.75%),其次是多開展討論(33.99%),再次是希望教師多講(11.76%)與多回答學生問題(8.5%)(見圖12);學生認為,有些老師講課對學生缺乏吸引力最主要原因在于教學方式陳舊(58.82%)、語言表達缺乏感染力(19.61%)、理論功底欠缺(13.72%)(見圖13);學生希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依次是人格魅力(26.35%)、學術造詣(20.05%)、有親和力(19.14%)、教學魅力(18.47%)與責任感(15.99%)(見圖14)。
圖12 學生希望教師如何改善課堂教學Fig.12 The demand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the teachers in improvemen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在對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總體印象方面,感到非常滿意、滿意和較滿意的占相當大比例(94.78%),只有5.23%的學生感到不太滿意和不滿意(見圖15)。對思政課任課老師的教學,學生持有肯定與鼓勵態(tài)度,認為“老師有責任心、素質高,但無奈課程本身太乏味”“老師挺好的,繼續(xù)保持”“老師很棒”。在思政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方面,學生認為影響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教學內容(32.68%)、社會環(huán)境(30.07%),教學方法(16.99%)與教學手段(14.38%)(見圖16)。在回答思政課亟待解決的問題方面,學生認為首先需要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當前的熱點難點問題(32.96%),其次是加強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27.34%),再次是改革考試評定成績方式(22.85%)與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16.85%)(見圖17);在思政課課堂教學之外,學生喜歡的社會實踐方式有參觀考察(30.41%)、志愿服務(26.32%)、社會調查(25.15%)、校外走訪(18.13%)等(見圖18)。
圖13 學生認為教師講課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Fig.13 The university students’main viewpoint on the lack in attractive force of the teachers’teaching
圖15 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程度Fig.15 The university students’satisfactory degree to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圖14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具備的素質Fig.14 The teachers’necessary qual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圖16 思政課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在哪個方面Fig.16 What is the main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圖17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Fig.17 The urgent problems to solution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圖18 學生喜歡的社會實踐方式Fig.18 Which form of the social practice d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prefer
對于思政課學習,有同學認為“個人對這方面興趣不大”“感覺這類課大多無人聽”。究其原因,是因為“課程本身太乏味”“教學內容過于枯燥”“教學方式陳舊、單一”等。學生對課堂教學改進的有關建議,集中反映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在教學內容上,學生希望老師能夠“多多聯系熱點”“增加一些當下實際熱點與案例”“不能只講教科書上內容,無法聯系實際生活”,要“多些實用性教學,稍微少一點純理論講學”,要“講一些和同學有關、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學生希望老師能“改變教學方式,使其多元化,以此激發(fā)學生興趣”“改變死板固有的灌溉式教學,增加互動”“與學生多交流、多互動”“多放和政治理論有關的視頻,多討論問題”“提高課堂學生自由討論、當堂發(fā)言的比例”,等。除此之外,個別同學認為改革思政課課堂教學應當“減少課時,減短上課時長以提高效率”“增多實踐課程”。
通過以上分析,說明大學生對思政課的重要性有較為正確的認識,同時也反映出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方面存在學習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問卷調查反映出的問題也與我們在課堂上觀察到的情況吻合:學生自始至終認真聽講者不多,與教師互動較少,有學生在上課時看手機或做其他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事實上,學生在思政課課堂學習參與度不高已經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教育部長陳寶生曾在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明確提出高校思政課存在“抬頭率不高”“人到了心沒有到”的問題,并將問題產生的原因歸結為“‘配方’比較陳舊、‘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那么時尚”[3]。
解決學生思政課學習參與度不高的問題,提高抬頭率,是一項涉及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管理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推進、綜合治理。聚焦課堂教學的微觀環(huán)境分析,教學過程體現為教師與學生圍繞教學內容而進行的活動過程,其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學內容的組織者、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掌控者,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主導的作用。因此,教師是思政課教學改進的關鍵。
從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學生之所以不能自始至終認真聽講,除了認為課時較長而無法始終集中注意力外,主要由3個方面的原因造成:①教學內容枯燥,較難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②教學方法單調,難以讓學生在課堂中保持高度專注;③教學手段老套,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不足,因而難以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和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應當根據思政課教學目標要求并結合學生的特點,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問卷調查中,有同學認為,大學里思政課教學的有關內容在初高中已經接觸到,因而在大學里再學這些內容就感到內容重復。事實上,高校思政課相較于中小學政治課,在于其教學內容的系統性更強和理論性更深。系統性方面,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涉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當代中國與世界關系、大學生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修養(yǎng)6個方面,這6個方面的內容構成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育內容為主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4]。理論性方面,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個領域,涉及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科技、軍事、黨建各個方面,不下大氣力、不下苦功夫是難以掌握真諦、融會貫通的”[5]。高校思政課的系統性與理論性,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學術修養(yǎng),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不可能講好并受學生歡迎的[6]。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通過理論性語言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理論的邏輯性吸引人、用理論的徹底性說服人、用理論的最新成果吸引人。
衡量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標準不在于教師在課堂上講了多少,而在于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與接受了多少。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師除了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還需要有讓學生理解與掌握理論的方法與能力。“由于理論高于實踐、高于生活,理論本身固有的邏輯性、抽象性、思想性和知識性往往會成為部分學生理解理論蘊含、把握思想精髓的阻礙”[7]。有研究者指出,令大學生反感的并非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政治色彩或者意識形態(tài)特征,而是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缺乏實證研究和學術理論支撐的空洞說教以及教學的陳舊、呆板[8]。因此,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①將教材中高度概括、凝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實踐進行還原,用鮮活生動的話語詮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用反映時代特色的話語闡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與干巴的說教[9];②多用學生關心的事、熟悉的事、身邊的事解讀有關理論,使理論不再枯燥,從而更能為學生所理解與認同。
問卷調查中,學生普遍認為教師滿堂灌導致其無法全神貫注于課堂教學,學生建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互動”“多交流”“讓學生多參與討論”。
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長久以來一直是關注的焦點。思政課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教師因其擁有“知識話語權”“權威話語權”“經驗話語權”和“成人話語權”[10]而處于話語主導的地位。教師的角色定位及其話語主導地位,容易導致教師“以知識、真理、正確思想的面貌自居”,在教學方法上“采用獨白式語言和命令式、訓導式語氣”,致使思政課教學“在教師單方面的灌輸中呈現出‘雖未失語但卻失效’的尷尬境地”[11]。這種“我說你聽”的形式,其弊端在于把學生置于被動的聽者的位置,使課堂失去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對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部分”;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yè)的感受、態(tài)度和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生命價值的體現’,‘如果一個教師一輩子從事教學工作,就意味著他(她)生命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和為了課堂教學而付出的’[12]。單一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學習感到乏味,也使教師無從體驗教學帶來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因此,改變單一的教學方法,調動與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積極性,既是改變課堂教學學生參與不足的需要,也體現了教師的職業(yè)價值和生命價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方法,把講授法與討論、演講、辯論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效結合起來。在大班授課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實行小班分組討論的形式,把“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在專題講授中,運用具體生動的案例,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體化,讓學生感受這些概念、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和表現,消除學生因理論過度抽象而產生的厭倦情緒,增強學生的接受意愿。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在課堂上提出需要討論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比如:在講授《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8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第3節(jié)(建設中國特設社會主義文化)中,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講解,可以把“國家層面的價值觀為什么概括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四個詞”這樣的問題拋給學生,最終讓學生意識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分別對應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建設目標,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更容易地掌握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問卷調查中,有同學希望老師能“多放一些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認為“單講課本會比較枯燥,難以集中精神”。
學生希望老師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單純講授帶來的單調乏味的問題,符合人類信息獲取特點及學生群體的學習特點。在人類信息獲取方面,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通過大量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13]。這說明,通過多種感官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更有效。從學生群體的學習特點看,他們在課堂學習中已經形成“文本語義視覺化”的信息捕捉定式,過度的文本堆砌與缺乏變化的視覺傳遞,會使學生群體產生隔膜[14]。因此,思政課教師應當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適應學生需求。
(1)要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將文本信息、圖片、視頻以及聲音綜合在一起,既可以從各個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又可以使教師擴大課堂教學課件的信息量,加快課堂教學節(jié)奏,提高教學效率[15]。
(2)要借助網絡新媒體豐富教學手段。在當今時代,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已然改變并正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樣態(tài)和學習方式,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等電子信息設備的情況較為普遍。對此現象,教師既不能不管不顧,也不宜強制沒收。一方面,教師要意識到互聯網的發(fā)展倒逼課堂教學手段的變革。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學生知識的獲取形式發(fā)生了改變,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如果教師仍以知識講授為主,已經不再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師要順應互聯網發(fā)展趨勢改變單一的授課形式。針對課堂教學中學生手機使用普遍的情況,教師要加以適當引導,在課堂中以問題為導向,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來;針對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獲取知識進行學習的特點,教師可以實行翻轉課堂教學,讓學生課前獲取知識、發(fā)現問題,課上集中討論。這樣,既能使課堂變成師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又能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參與度與抬頭率。這樣的思政課,才能切實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才能讓學生真心喜歡。
[1]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的通知(教社科[2015]2號)[EB/OL].[2015-07-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 772/201508/t20150811-199379.html.
[2] 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3] 陳 寶 生.高 校 思 政 課 要 創(chuàng) 新 “配 方”“工 藝”和“包 裝”[EB/OL].[2017-03-13].http://www.gxszpx.com/xwdt/116.html.
[4] 顧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4-8.
[5]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1118891128-2.htm.
[6] 田鵬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若干問題及其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45-48.
[7] 李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很抓課堂建設[J].紅旗文稿,2016(21):27-29.
[8] 劉英杰,鄭淑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需強調“理論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0):76-78.
[9] 王道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親和的理論基礎與基本要求[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29(8):63-66.
[10]于忠海.教師教育的機理——與學生共生[M].四川:電子科學大學出版社,2014:252.
[11]張國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有效性的實現機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1):27-30.
[12]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J].教師之友,2004(1):49-53.
[13]王世讓,王騰宇,王建國,等.多媒體輔助教學研究[J].成人教育,2009,29(11):62-63.
[14]馮培.學生獲得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的要義[J].中國高等教育,2017(11):11-12.
[15]鄭忠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多媒體教學研究[J].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28(1):72-73.
Improve and Reinforce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Based on the Student Questionnaires of E University and Teaching Improvment
WANG Daohonga, LIANG Yinjiab(a.School of Marxism;b.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hangha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hai 201209,China)
By analyzing the student questionnaires of E university,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are in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low rise rate,which was caused by three aspects:teaching content was boring,teaching methods are monotonous and teaching device was outdat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three ways were put forward to the solution,that is: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teaching content,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us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devic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teaching and learning;improve;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device
G 41
B
1001-4543(2017)04-0321-08
10.19570/j.cnki.jsspu.2017.04.012
2017-08-21
王道紅(1966–),男,四川南充人,副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E-mail:dhwang@sspu.edu.cn。
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痦椖?EGD17XQD32)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