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燈泡兒
你討厭的人,不過是另一個自己
◎小燈泡兒
初中的時候,我特別討厭班里的一個女孩。她成績很好,長得也漂亮,平日里,笑容明媚,談吐大方。同校兩年,我們幾乎沒有任何交集。身邊人也從未放棄過對她的碎語—討厭她的性格,討厭她的言談,討厭她小小年紀(jì)就兩面派,討厭她對待朋友的傲嬌嘴臉,討厭她長了一雙惹人反感的丹鳳眼。
直至后來,機緣巧合地,我和她分在一個小組,漸漸竟也成了朋友。那時才發(fā)現(xiàn),這姑娘啊,很純很透,沒那么多捕風(fēng)捉影的小花邊,也沒那些亂七八糟的壞心思。與她相識久了,我就像一只沉溺在淤泥里打滾的小青蛙,忽有一天,瞥見了一汪海。
如果你反感一個人,錯未必在對方。小時候以為,討厭是件隨心的事。誰不會呢,無非兩瓣嘴一撇,鼻子里擠出一個“哼”。慢慢長大了,才真正明白,并非所有的討厭,都能站得住腳,都會有合理化的緣由。
“我不喜歡她”——可能是她像極了某個人,讓我想起不愉快的過往;可能是她嘴角下撇,目光斜視,從不正眼打量我;也可能是聽多了她的八卦,拼湊出惹人厭的第一印象。然而,每個人剛愎自用的程度,都會比自己想象的要深切得多。
為什么我會莫名地不喜歡這個人?事實上,你我眼前所見的世界,就像一面鏡子。對朋友的厭惡,對他人的批判,往往折射著內(nèi)心深處的某些東西——你的陰影、喜惡,你的創(chuàng)傷、弱點。還有那個自卑、怯懦、滿目眼紅卻求而不得的,你自己。
細數(shù)身邊,從來不缺那樣的人,看什么都不順眼,對周圍的人充斥著頗多的訴苦和怨憤。不歡而散的戀人,逢場作戲的同事,三觀不合的室友……似乎整個世界都一團糟。
仔細想來,討厭一個人,是需要浪費心力的。無論喜歡還是討厭,你會發(fā)現(xiàn)你對這個人比對其他人敏感,你很容易覺察到他的一舉一動,然后根據(jù)對方的言行做出反應(yīng)。但更多時候,討厭背后,暗藏著你對他順境人生的羨慕,也附帶著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你苦心經(jīng)營的,卻是對方不以為意的;你刻骨憎恨的,卻是對方習(xí)以為常的。
曾讀過一句話:“與其用心良苦地討厭她,不如想想,她的哪些性格塑造了她的順境,哪些短板又伏筆了我的無能?!爆F(xiàn)在的我,亦很少情緒化地評判一個人。氣到跳腳時,不妨捫心自問一下:會不會是我把自身的優(yōu)越感投射到對方身上了?會不會是對方的順?biāo)旒て鹆宋覠o能的憤怒?
要知道,盲目地反感、排斥和遠離,其實是種模糊不清的劣質(zhì)情緒。而“討厭一個人”,恰恰是認清自己的一次契機。你嘲諷網(wǎng)紅臉、鄙視流水貨,也許背后的潛臺詞是:你既沒錢,又沒決心變美,只能隔著屏幕垂涎,挑挑揀揀。但你是否想過,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中心式的以偏概全?
私以為,如果你總在抱怨、厭惡、指摘他人,對周遭環(huán)境充滿不耐煩。那么,一定是你和自己的相處出了問題。就如紀(jì)伯倫在《沙與沫》中所寫,“當(dāng)它鄙夷一張丑惡的嘴臉時,卻不知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彼?,討厭這件事,請在心里過過味,腦中發(fā)發(fā)酵。沒有氧氣的地方,厭氧菌就會橫行。當(dāng)你從討厭模式切換到學(xué)習(xí)模式,又何嘗不是一種給氧和殺菌?且記得,這個世界,不過只有兩個人:你,還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