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周興
【關鍵詞】 農村;小學;美術教學;現狀;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20—0094—01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美術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進入了重要的發(fā)展時期。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尤其在我國農村,由于諸多因素,相當多的中小學還沒有真正落實美術課,美術教育還存在著大面積的“空白”。也就是說,在這些地區(qū),藝術教育沒有應有的地位,不能發(fā)揮相應的培養(yǎng)作用。而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解決也就成了教育界十分緊迫的任務。
一、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及重要性
在中小學階段,藝術教育并不是以培養(yǎng)小畫家為目的,而是通過藝術教育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審美情趣、認知能力、意志品質等。
美術課承擔著中小學生的審美養(yǎng)成任務,其目的主要在于適應當前的教育形勢,并通過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對美的認識,擴展學生的學習知識面,進而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這對于生活環(huán)境相對封閉、教育資源不足的農村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二、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現狀分析
(一)農村經濟落后,教學資源匱乏。如今的農村與過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城鎮(zhèn)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城市地區(qū)除了新華書店,還有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而農村中小學,除了一望無際的田野,沒有任何與美術相關的公共設施。再加上農村經濟落后,地方對教育投入有限,從而直接造成了農村中小學教學資源的匱乏。
其次,美術相對其他科目而言不會對升學造成影響,在學校和家長看來,美術就是“雞肋”,不能和語、數、外相比,他們也就不會在藝術教育方面增加投入。
(二)師資不足,美術教師專業(yè)素質偏低。由于地處農村,這必然會導致師資嚴重不足。農村中小學在教學上基本是實行包班制,部分老師兼語、數、外與美術教學于一身。而這些教師中的絕大部分都沒有經過專門的美術培訓,沒有美術教學方面的基礎知識。
有些教師的授課方式或內容極為枯燥,這無疑使本來就對美術提不起興趣的學生更加厭煩。更有甚者,部分教師經常把美術課改為體育課和自由活動課,致使一節(jié)美術課變成學生“放松和娛樂”的時間。
(三)學生對美術學習缺乏興趣。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兩點:首先是條件的限制,學生買不到好的繪畫材料,也看不到優(yōu)秀的美術圖冊,每節(jié)課面對的就是一本“循環(huán)”的美術課本,這根本無法喚起學生對美術的興趣。
其次,有些學生對美術缺乏興趣是受其自身能力的影響,他們往往被稱為在美術方面毫無“天賦”的學生。他們的努力總是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中不被承認,收獲很小,所以就形成了挫敗心理,自然就不會有太大興趣。
三、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進策略
1. 首先要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對學校美術教育的認識。美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通過美術教育,可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激發(fā)其對美的愛好與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各級領導要把學校美術教育工作納入到教育的各項工作中去,真正確立美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2. 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定期組織培訓活動和課題研究。 美術教師應該正視自己的責任,配合好目前的工作需要,因地制宜把美術課給上“活”起來,并積極開展美術活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同校教師之間還可以組織特色課題研究,比如農村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強,可以抓住這些特點開設一些課外活動,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3. 開展多元化的美術教學。新課程下的美術教學是多元化、多樣性的,美術教師應走出課堂、跨出教程,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的鄉(xiāng)土特色挖掘鄉(xiāng)土文化,加強校本課程的開法和實踐,開設簡筆畫、手工制作等多種形式的課程;也可把本土的樹枝、樹葉、泥巴、麥稈“引進”課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開展各種特色的美術教學,使學生感到美術就在身邊,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
4. 動員全體教師,寓美育于各學科教學中。學科之間是相互貫穿的,我們應當把美育教育向各科教學滲透和各科教學向審美特質方向轉化的教學模式作為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手段。要讓學生在各種學科的課堂上學會用審美的眼光觀察事物,分辨是非、善惡、美丑,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行,以及熱愛自然環(huán)境、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情感。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