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攝影展覽
10月開始,全國多地陸續(xù)舉辦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展覽,攝影已經(jīng)成為記錄這一深刻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大事件的重要媒介。
11月13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運用歷史圖片、文字、視頻、實物場景、沙盤模型、互動體驗等多種手段充分展示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生產(chǎn)生活發(fā)生的偉大變遷。
10月22日,江西省文聯(lián)舉行“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攝影美術書法大型綜合展覽”,300余件攝影、美術、書法作品亮相。10月25日,“大潮起之江—浙江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10月26日,“‘徽煌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攝影圖片展全省聯(lián)展”在安徽省圖書館開幕,并在全省各地市縣區(qū)共61家圖書館同步展出。11月4日,“時代影像—廣東改革開放40載變遷攝影大展”在廣東省文聯(lián)藝術館開幕。11月12日,“云南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開幕。
十大青年攝影家:影像聚焦40年
10月25日,“聚焦40年·投身新時代—1992首屆全國十大青年攝影家”作品展亮相濟南雙年展。展覽共展出1992年10位獲獎者1980年代至今的作品150幅。
1992年9月,由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和山東東方國際攝影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全國十大青年攝影家”評選活動在山東棗莊舉行。當時的參賽標準在今天看來仍可稱為“專業(yè)而嚴格”:“每人投稿10幅”“已在全國級影展中獲獎的作品不得超過送選作品的1/3”“參評者要選送一組組照及一篇攝影論文(1500-2000字)”等。在嚴格的要求之下,全國共有63名攝影者參賽,平均年齡35歲。最終,《中國青年報》記者劉占崑以1218分居于榜首(滿分1300),從第二名至第十名的獲獎者分別是:李前光(《解放軍報》)、王文揚(《中國專利報》)、邱曉明(陜西寶雞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郭建設(《中國日報》)、錢捍(《大眾日報》)、劉開明(《新民晚報》)、梁達明(遼寧沈陽生生照相館)、王建軍(成都軍區(qū)體工隊)、姜振慶(遼寧省大連開發(fā)區(qū)保稅區(qū))。
一進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分立而列的兩幅巨幅合影:10位攝影家的留念照以及評委們當年的合影。門廳左側,一幅印有首屆全國十大青年攝影家評選活動會標的旗幟大照片十分引人注目,10位攝影家當時簽在旗上的名字依然清晰。當年評選過程中留下的花絮照片、媒體刊發(fā)的稿件等資料都在展廳內(nèi)一一進行了展示。印有每位攝影家頭像、名字和代表作的大幅海報懸掛在各自展出作品一側。展出作品的時間跨度為1978年至2018年,既有他們當年的代表作,也有近年來拍攝的新照片。在經(jīng)過砥礪歲月之后,他們大多已至花甲之年。如今,有的身處重要崗位,從事攝影組織領導工作;有的仍然堅守一線,奔走在新聞攝影的現(xiàn)場;有的脫離了體制,成為新文藝工作者代表;有的旅居海外,用攝影之眼關注世界;有的雖然退休,卻仍然繼續(xù)著攝影的歷程。
時隔26年,當年的獲獎者與部分評委再次相聚,展覽現(xiàn)場氣氛熱烈而溫暖。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和記錄者,他們不僅用鏡頭聚焦了時代發(fā)展,更用影像見證了社會變遷。正如策展人陳小波在前言中所述:中國日行千里,滄海桑田。在中國,每一個階段的記錄都有重大意義,而這10位獲獎者是生逢其時的一代攝影者,更是有自覺記錄意識的一群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在40年前便已拿起相機拍攝,多年的職業(yè)生涯讓他們成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親歷者、見證者和記錄者,其中超過一半的獲獎者后來均獲得中國攝影金像獎。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攝影界的代表。他們把自己的職業(yè)生命與時代的發(fā)展緊緊系在一起。與自然有緣就擁抱自然,與百姓有緣就貼近百姓。他們最大的功勞,就是記錄了一個個正在消失的瞬間。
廖逸君獲2018“巴黎攝影博覽會-光圈基金會攝影書獎”評委特別選擇獎
11月9日,“巴黎攝影博覽會-光圈基金會攝影書獎”(Paris Photo - Aperture Foundation PhotoBook Awards)公布了2018年度獲獎作品及作者名單,由青年藝術家廖逸君創(chuàng)作、假雜志制作的《實驗性關系》(Experimental Relationship Vol. 1)獲得評委特別選擇獎(Jurors Special Mention),該獎項是“巴黎攝影博覽會-光圈基金會攝影書獎”自創(chuàng)辦以來首次設立的。在當前關于MeToo事件以及男性和女性凝視二元對立的爭論的背景下,廖逸君的《實驗關系》呈現(xiàn)了一組令人耳目一新的、幸福的關于兩性之間親密、契合的圖景。德國攝影師厄休拉·舒爾茨-多恩伯格(Ursula Schulz-Dornburg)的《中間的土地》(The Land in Between)獲得年度攝影圖錄獎。年度攝影書獎頒給了西班牙藝術家萊亞·阿布里爾(Laia Abril)的《關于流產(chǎn)》(On Abortion)。“第一本書”獎則由英國攝影師、作家斯坦利·沃魯考-瓦納姆布瓦(Stanley Wolukau-Wanambwa)獲得。
王歡、董宇翔等獲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
11月12日,由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主辦,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RCA)、國際藝術評論家協(xié)會(AICA)承辦的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5)頒獎典禮在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舉行。本屆國際評論獎共收到來自全球的中文稿件94篇、英文稿件68篇。最終,來自中國的藝評人王歡憑借稿件《個體不緘默—關于波爾坦斯基的“肖像語法”》獲得大獎,并獲得8萬元人民幣和一次上?;騻惗囟唐隈v留的機會。來自中國的董宇翔、泰國的阿隆科特·邁莊(Alongkot Maiduang)、愛爾蘭的格溫·柏林頓(Gwen Burlington)分獲二等獎。其中,董宇翔的獲獎展評《攝影的疆域、人文精神與數(shù)字鴻溝—對<存在:新攝影2018>的一點思考》是以其發(fā)表于本刊今年7月刊的《科技時代的人文回歸—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存在:新攝影2018>展評》一文為基礎拓展撰寫的。除了4位獲獎者之外,另有16篇中、英文投稿入圍本屆國際藝術評論獎。所有20篇入圍稿件將會以原文和譯文雙語形式集結成書,于2019年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