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澍
【關鍵詞】 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20—0048—01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也就是說,從小養(yǎng)成怎樣的習慣,成人后就會形成怎樣的品性。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因此,一個人自幼就應該通過教育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的一生都具有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將伴隨我們的學習、生活、做人、處世,從而主宰我們的人生。然而,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后天成長過程中慢慢養(yǎng)成的。如何才能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教師從細節(jié)入手,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引導。
一、 提高思想認識,教師言傳身教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哪些行為習慣不能養(yǎng)成,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辨別能力,與優(yōu)秀同學進行對比,相互交流經(jīng)驗,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他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讓學生形成共識,從而取長補短,改正自己存在著的不良行為習慣。
1. 師生認真學習有關條例,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為準繩,重點抓學生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制訂開展養(yǎng)成教育的具體措施,教育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使用文明語言,禮貌待人,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衛(wèi)生的生活習慣。
2. 學生每天大部分時間與教師在一起,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早晨,學校領導、學生代表在校門口迎接師生,師生互相問好;每個星期一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教師正規(guī)的禮儀動作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為學生播撒了文明習慣養(yǎng)成的良種。 教師要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不應該只教書,不育人,不能當“教書匠”。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認真探索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規(guī)律,把“教書育人”的責任切實記在心里,落實到行動上,自覺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教學。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化良好的行為習慣
1. 開展主題班會活動。每周五開展一次主題班會活動,由班主任組織,班干部匯報,班級成員一起討論,總結這一周的計劃完成情況。對于表現(xiàn)好的學生,班主任要給予鼓勵,對于表現(xiàn)差的,給予批評教育,并根據(jù)班規(guī)進行處理。
2. 開展晨間教育活動。早自習抽出一點時間引導學生讀《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鼓勵學生寫關于國旗下講話的演講稿,讓學生從心靈深處體驗良好行為習慣的內涵。
3. 開展生動活潑的主題活動。如閱讀、講故事、十大好習慣手抄報評比、以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等。這些活動貼近小學生的生活,給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開發(fā)潛能的沃土,同時也使學生有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體驗,能夠在潛移默化間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 開展課外興趣活動。如小品、相聲、歌舞、采訪、辯論活動等。這些活動可通過直觀生動的語言、動作反映出小學生行為習慣的方方面面,與完全的說理教育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作用。
三、 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
1. 家校配合,構筑良好育人環(huán)境。日本教育家福澤渝吉說過:“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奔彝⒆有袨榱晳T的培養(yǎng)、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求孩子遵規(guī)守紀,家長首先要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guī),以自身高尚的人格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并注意盡量避免消極言行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教師與學校可通過家訪、舉辦家長學校和家長開放日、召開家長會等多種途徑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使家長了解并配合學校貫徹落實新《守則》和《規(guī)范》,改進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消極做法,共同構建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2. 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其在實踐過程中懂得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社會化的過程伴隨人的一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感受到遵紀守法對成長的重要性。因此,學校要積極與周邊社區(qū)內的單位取得聯(lián)系,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活動,充分利用社會中的豐富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