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君
冬天來了,有沒有人喜歡東北的冰天雪地以及暖烘烘的獸皮大衣呢?有這么個民族,名叫鄂倫春族,就常年住在我國東北大興安嶺的山林中。他們?nèi)丝诓欢?,以狩獵為生,卻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展示出他們獨有的民族特色。
鄂倫春族的服飾
鄂倫春族喜歡穿狍(páo)皮做的衣服。因為狍皮輕便、結(jié)實,關(guān)鍵是還耐寒。因為大興安嶺山區(qū)里,常年氣溫比較低,加上為了生活,鄂倫春族又要外出打獵,必須穿得暖和,才能養(yǎng)活自己。狍皮衣,在鄂倫春語中叫“蘇恩”。他們在制作狍皮衣時,不會損壞衣服原本的顏色,另外會將狍子的筋抽出來,搓成細(xì)線縫制長袍,再繡一些弓箭、鹿角、云等圖案與形象做裝飾。冬天里,鄂倫春族還會戴上一頂狍皮帽,遠(yuǎn)遠(yuǎn)地看過去,就是一個狍子頭,很生動、逼真。當(dāng)然,還有狍皮手套、狍皮靴子,鄂倫春族可是將御寒保暖做到極致了。
歷史悠久的鄂倫春族
在元朝的時候,鄂倫春族遍布東北,分布極為廣闊,再加上他們擅長騎鹿,人送外號“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明朝和清朝的時候,鄂倫春族又被叫作使鹿部、樹中人。從名字上就知道,鄂倫春族的形象很分明。不過,因為鄂倫春族是游牧民族,加上戰(zhàn)爭的緣故,他們生活得動蕩不安。在2010年人口普查的時候,他們僅剩下不足10000人。
古老的習(xí)俗
鄂倫春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比較落后,但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jié)出一套凝結(jié)他們智慧的天文歷法。他們會根據(jù)太陽的位置、北斗星、山脈的走向和河流的流向判斷方位。他們還有兩種計算時間的方法—記日法、記月法。記日的方法是在一根繩子上穿30個小木棍,從正月初一開始,一天拔一根,30根為一月,重復(fù)12次為一年。而記月法就比較簡單,從月缺到月圓,循環(huán)12次就算一年。
鄂倫春族的建筑
鄂倫春族在打獵時,因為常年要在深山老林里,一待就好幾天,所以他們就搭建了一種遮風(fēng)御寒的房子,名叫“斜仁柱”。斜仁其實就是樹干,斜仁柱就是用若干根樹干搭成一個圓錐形的房子,然后在屋頂上鋪上袍皮,或者夏天時,換成樺樹皮,冬暖夏涼。鄂倫春族還有一種專門存放暫時不用的衣物、肉干、干菜、糧食等物品的倉庫,名叫“奧倫”。它一般搭建在森林里,離地面比較遠(yuǎn),可以防潮、防蟲。
鄂倫春族的歌舞文化
鄂倫春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有模仿打獵場景的熊舞、野牛搏斗舞,有自娛自樂的轉(zhuǎn)圈舞,還有假面舞,這是一種融入了宗教內(nèi)容的祭祀舞。鄂倫春族沒什么節(jié)日,其中春節(jié)最為重要,每到這個時候,村里人就聚在一起,圍著篝火,跳轉(zhuǎn)圈舞。
在鄂倫春族中,唱歌唱得好的人是很受歡迎的。當(dāng)他們在狩獵時,會唱山歌小調(diào),也就是“贊達(dá)仁”,這也是他們的主要音樂形式。贊達(dá)仁分為節(jié)奏自由變化、音調(diào)高亢圓潤的無詞形式和節(jié)奏規(guī)整、旋律悠揚動人的有詞形式。鄂倫春族人會在開心的時候唱上一首山歌小調(diào),曲調(diào)悠揚,場面熱鬧。另外還有專門用來合唱的“呂日格仁”、祭祀時唱的“薩滿調(diào)”、說唱形式的“摩蘇昆”。
朋奴化
朋奴化,又叫明努卡,鄂倫春族的特色樂器之一,是一種口弦琴。它其實就是鐵簧,一種用鐵制成的,并將一塊鐵片橫在口中演奏的樂器,算得上我國最小的樂器了。在東北,朋奴化有這么一個傳說:以前有個村子鬧瘟疫,只剩下一個吃奶的孩子,一位過路的老人收留了她。于是,她跟老人過起打獵生活。后來,她把悲慘遭遇唱給大家聽,嗓子都唱啞了,老人便給她做了個鐵簧,她便彈奏鐵簧,用琴聲繼續(xù)述說。從此,鐵簧便流傳下來,漸漸為人們所喜愛的一種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