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哪怕馮小剛一次次成為爭議人物,但在輿論潮水退卻之后,
他總是能夠用新的電影吸引人們的注意。
馮小剛的《芳華》上映了。這是個文工團題材的故事,對于年輕觀眾來說,似乎離他們有點遙遠。馮小剛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大意是像他這樣擁有豐富社會資源的導演,應該拍一些有意義的電影。在這種心態(tài)的驅(qū)使下,他不斷嘗試新題材。這種嘗試,被外界形容為“任性”。
拍《集結(jié)號》是對戰(zhàn)爭片的突破,拍《一九四二》是對苦難題材的突破,拍《私人訂制》是對審查尺度的突破,拍《我不是潘金蓮》是對時政熱點的突破……種種突破,有些是外界評價的,有些是他自己詮釋的。不管怎樣,在三大導演的片場競爭中,馮小剛已經(jīng)彎道超車,領(lǐng)先了陷進商業(yè)片泥淖的張藝謀、陳凱歌不止一個身位。
在三大導演中,馮小剛出身最低、起點也不高,但在對電影藝術(shù)的追求中,反而是他體現(xiàn)出不一樣的執(zhí)著勁頭。他沒說過自己想成為電影大師,但在一段時間內(nèi),他也沒有掩飾自己的野心。而同時,殘酷的市場和無情的資本要求,又在不斷蠶食他的野心。
如何評價馮小剛是一個難題。在一顆赤子之心的主導下,他時常有真性情的表現(xiàn),也經(jīng)常有挺身而出的驚人言論——在說真話方面,許多人沒有他做得好。但他也有自己的短板,一旦輿論環(huán)境帶來較大的壓力,他的反彈也會出乎人的意料,自衛(wèi)意識太強,這和永遠低調(diào)沉悶的張藝謀形成了強烈反差。
記得初次見馮小剛,是在北京世貿(mào)天階的一家餐廳里,我們參加同一個飯局。他和同樣來早了的我,都略微有點尷尬,不知道說點啥好。忽然他找到話題,指著應該他坐的那張椅背奇高的椅子說,這是什么玩意,趕緊叫服務員給換一個,我們默契地哈哈大笑——他對一切貴族和偽貴族的東西深惡痛絕,如同在電影《大腕》里表現(xiàn)的那樣。
有次看視頻,他接受一位知名度頗高的“公知”的采訪,馮小剛的身體語言和話語情緒,都流露出了排斥信息。那位知識分子有點不知所措,氣場完全被馮小剛掩蓋,這大約是馮小剛想要的效果。
哪怕馮小剛一次次成為爭議人物,但在輿論潮水退卻之后,他總是能夠用新的電影吸引人們的注意,在創(chuàng)作選材和敏感尺度把握方面,他總能拿捏得當。
如果評選“人民導演”,他估計有很高幾率占據(jù)榜首,這是因為他對“人民性”有著天才般的理解與掌握。馮小剛曾以一己之力,撐起當代京味幽默,與趙本山的二人轉(zhuǎn)文化、周星馳的港式喜劇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但到了創(chuàng)作后期,一方面馮小剛對喜劇失去了興趣,另一方面他對悲劇史詩的執(zhí)著創(chuàng)作卻遭遇市場冷遇,這使得他又重新回到當初拍《甲方乙方》時的玩票心態(tài)。
很有可能,我們已經(jīng)與大師馮小剛擦肩而過。也有可能,在將來的某一次玩票中,我們會看到一個成為大師的馮小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