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略
諸葛亮七步一個計較,周瑜一步七個計較。
這是說周瑜太聰明了,計較太多,反而無法選擇;諸葛亮腦子慢些,倒更周全。這么一想,《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也許是周瑜計較太多,困死了自己。
“計較”是指計策、詭計。有一個故事講項羽追劉邦,追了好多天,劉邦無法擺脫,想出一個“計較”:在路邊的大樹上用糖寫了自己的名字。項羽追到這里,看到無數(shù)螞蟻爬出一個劉邦的名字,以為他是天命所歸,遂喟然長嘆,不追了。
日常生活不必有深謀遠(yuǎn)慮的詭計,但解決問題需要辦法。
爸爸講過一樁舊事:清末遇旱災(zāi),山上有一路水源,東村要爭,西村也要爭,都想用來灌溉水田。兩村爭執(zhí)不下,就到縣衙打官司。東村人老實,遞狀紙說這路“田水”對東村有多么多么重要;西村的秀才奸猾,想出一個“計較”,不說“田水”,寫成“吃水”,即飲用水。縣官一看,吃水自然比田水緊要,就將這路水?dāng)嘟o了西村。
吾鄉(xiāng)說到讀書人,經(jīng)常使用“肚才”一詞。說某人“有肚才”或“肚才好”,是指人讀書熟,肚里有貨。說人“肚才好”,是相當(dāng)高的評價。
有個小媳婦,丈夫很老實,種田時,遇到一個人騎馬經(jīng)過。騎馬人問道:“你天天種田,一共種了幾株稻啊?”老實丈夫回答不出,悶悶地回家。小媳婦得知他為什么不高興后,當(dāng)即想出“計較”,如此如此。
第二天,騎馬人又經(jīng)過,老實丈夫問:“你天天騎馬,一共走了幾步???”騎馬人回答不出,說:“誰教你的?”老實丈夫說:“我老婆?!?/p>
騎馬人興起,就跟著老實丈夫找那小媳婦斗嘴去了。他一腳跨入門檻內(nèi),一腳留在門檻外,問:“你說我是進(jìn)來呢,還是出去?”小媳婦蹲下身子,問:“你說我是撒尿呢,還是拉屎?”兩個人就這樣一直問下去。
忘了故事的結(jié)局,不知道誰輸誰贏,只記得聽故事時有點可惜,覺得騎馬人與小媳婦才是一對,一樣的聰明伶俐,兩人在一起生活,時時斗嘴,不亦樂乎。
有時候“肚才好”就是指“計較多”:通常認(rèn)為讀書熟,肚才方好,計較才多,但讀書熟并不意味著肚才必然好。
有個故事說,一位教書先生,人很老實,教到年底,東家想賴賬,出了個“計較”,拿三道題考他,答出了才發(fā)工資:一是將大缸裝入小缸,二是將屋里的地曬一曬,三是說出東家腦袋的重量。
教書先生一道題也答不出,只好悶悶地回家。他種田的弟弟得知,跑去解這三道題。第一道題,他將大缸砸得粉碎,裝入小缸。東家大怒,卻無可奈何。第二道題,弟弟爬上屋頂,開始掀屋瓦,東家大驚,討?zhàn)堈f,這道題算答出了。第三道題,弟弟說,東家的腦袋重六斤四兩。證據(jù)呢?弟弟拿了斧頭直奔東家而去。當(dāng)然了,結(jié)果是東家如數(shù)付了哥哥的工資。
這故事有多種版本,暗示有人的肚才只是內(nèi)秀,有人不讀書也可以計較多,關(guān)鍵是人聰明機(jī)變。
讀書熟、肚才好又計較多的人,民間首推山陰秀才徐渭。
《明史·徐渭傳》說“渭知兵,好奇計”,胡宗憲“擒徐海、誘王直”,他參與設(shè)定計謀。但是,民間故事直接忽視他的軍事才能,雖然贊揚他肚才敏捷、計較無雙,卻將他的肚才用在了對對子上,計較用在了惡作劇上,消解了計較的神奇力量,變得浮滑輕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