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康
貴州喀斯特石林發(fā)育主要受地層、巖性、構造、水文、氣候等地質地理因素控制。根據(jù)石林地貌與喀斯特剝夷面及洞穴層位的相關性,并在泥凼白馬洞、老萬場及黃果樹天星橋石林區(qū)的相關洞穴中,共采得石灰華樣品8件進行鈾系法年代測定,分析出了貴州有關喀斯特石林形成的科學年代,這是貴州喀斯特石林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
眾所周之,同一地區(qū)海拔高程一致的剝夷面及水平延伸的洞穴層位,是新構造間歇性抬升過程中同一構造穩(wěn)定期的產(chǎn)物,兩者具有等時性。例如泥凼白馬洞石林區(qū),發(fā)育海拔1320-1350m、1200-1220m兩級喀斯特剝夷面,而與之相應的兩級洞穴高程則為1320m(穿洞)、1210m(馬槽井洞)。又如老萬場埋藏型石林區(qū),Ⅱ級剝夷面的海拔高程為1420-1450m,而與之相應的洞穴高程則為1420m,等等。構造抬升使洞穴脫離潛水面后,大氣降水從滲流帶向下入滲,將沿途溶解的部分碳酸鈣物質于洞中沉積下來,形成石筍、石鐘乳及石柱等鈣華堆積物形態(tài)。因此在海拔高程相近的同級剝夷面及洞穴中,洞內鈣華與滲流帶石林的形成時間是等同的,鈣華形成的最早年代,便是石林形成的年代下限。據(jù)此可以認為,在泥凼石林區(qū),發(fā)育在海拔1320—1350m剝夷面上的石林,其形成的最早地質年代大于387Ka。在老萬場石林區(qū),發(fā)育在海撥1420—1450m剝夷面上的石林,其形成的最早年代不小于300.4Ka。在黃果樹天星橋石林區(qū),發(fā)育在海拔760-780m伏流頂部古河谷盆地中的石林,其形成的最早地質年代不小于96.9Ka。但石林作為一種時空四維體,其形成之后又處于持續(xù)不斷的變化之中。貴州高原中晚更新世以來喀斯特剝蝕速率按1m/1.5萬年計算,一顆高20m的石柱勢必在300ka內就要從頂?shù)降?、由老到新變換一次,因而現(xiàn)今所見石林的地貌年代一般不會超過300ka,大致相當于中更新世中期。
據(jù)石林測定的年代與黔桂地區(qū)25萬年來氣候冷暖波動規(guī)律對比,目前貴州所見之石林當主要形成于11.3kaB.P.,129.3kaB.P.及242.5kaB. P.三個年齡值之間的兩次冰期—間冰期氣候旋回中。石林中倒塌的石柱、石柱頂部的“漂來石”以及巖塊構建天然橋等冰雪作用的遺跡,當主要形成于晚大理冰期(約為40ka-11.3ka)。兩次冰期—間冰期旋回中的冷暖過渡階段,是地表地下徑流由弱到強急劇變化的階段,其強烈的沖刷有力促進了土下石林向地表石林的轉化。石柱表面,特別是劍狀石林石柱表面尖棱狀、刃脊狀的豎向溶痕,當主要形成于晚更新世后期及全新世以來的亞熱帶氣候環(huán)境。
以上貴州喀斯特石林有關資料,源自于貴州山水旅游資源勘察開發(fā)設計院的有關研究成果,是創(chuàng)建“多彩貴州風,山地公園省”的重要科學依據(jù)。(編輯/高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