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夜里,沒有什么比一杯熱茶更讓人心曠神怡的了!什么,你說熱巧克力?那個……今天我們不說巧克力,就說茶,謝謝!讓我們繼續(xù)……泡一杯茶最方便的方式,大概就是用方便茶包了,只要一小包,泡在開水里,3分鐘后就能享用一杯美味的茶飲。這可愛的小包太方便了,是誰發(fā)明的?
泡茶的煩惱
人類喝茶的歷史十分悠久,至少在四五千年以前,古人類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茶葉這種可以沖泡的神奇植物了。但是,人類泡茶的方式,在幾千年的時間里并沒有特別大的改變,基本上不是用水煮,就是用開水泡。
這兩種方式當然有一些弊端。比如,辛辛苦苦煮了一大壺茶水,卻沒有及時喝完,茶水放久了就會變得不新鮮,影響口感,甚至影響健康,不得已只好被倒掉,這就太浪費了。而且,茶葉泡好后,會漂浮在茶壺、茶杯中,喝茶的時候很容易吃到嘴里。當然,有些人有特殊的喜好,他們并不排斥吃茶葉,甚至喜歡吃這些東西。但大多數(shù)人可沒有這種興致,于是喝茶的時候要用各種辦法來避開茶葉,也是一件挺煩人的事情。更何況,喝完茶水之后清理茶葉殘渣也是一件考驗耐心的任務。
怎么辦呢?
兩位女士的發(fā)明
人類泡茶的歷史,在1901年8月26日,被兩名偉大的女性改寫了。她們的名字分別是羅伯塔·勞森和瑪麗·莫拉倫。
勞森和莫拉倫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市,她們捕捉到了幾千年來泡茶的弊端,用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解決了這些問題——真的很簡單,就是縫一個棉布包,把剛好夠泡一杯茶的茶葉裝在里面,然后再把棉布包扔進開水里去浸泡,這樣就能快速得到一杯熱茶,喝完即可,不用擔心被浪費,更不用擔心喝茶的時候總被漂浮的茶葉干擾。
兩年后,1903年3月24日,勞森和莫拉倫為自己的發(fā)明申請了專利,但是她們并沒有成功地將自己的發(fā)明在市場上推廣,這導致當時知道這款新型茶品的人非常少,市面上也見不到方便茶包的產(chǎn)品。那么,茶包到底是怎樣真正流行起來的呢?
蘇利文的故事
托馬斯·蘇利文是美國紐約的一名茶葉進口商,一般認為,現(xiàn)代茶包最早的推廣者就是這位老兄。當時,蘇利文開創(chuàng)了一種推銷茶葉的辦法,他把上好的茶葉裝在精心縫制的絲綢袋子里,作為禮品曾送給顧客品嘗。但是,蘇利文很快發(fā)現(xiàn),他的這些顧客幾乎沒有人會把茶葉取出來沖泡,都是直接將絲綢袋子浸泡在開水中,片刻就能享用。
這啟發(fā)了蘇利文,他開始嘗試著將茶葉這樣來包裝銷售。但很快,負面的評價接踵而來——絲綢袋子雖然好看,但絲綢的孔眼太密,十分影響茶葉香味的擴散。如果延長浸泡時間,那茶水也會變得不再新鮮可口。而且,絲綢袋子造價太高,也影響了這種產(chǎn)品的普及。蘇利文立即進行了改進,用便宜的紗布包代替了絲綢袋,一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茶包的發(fā)明就是這么簡單,有時候,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的誕生都是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機緣,對吧?哦,還有一件事你可能不知道,茶包里面裝的并不是茶葉生產(chǎn)中預留的邊角料,而是真正的茶葉精心切碎后的產(chǎn)物,之所以要將茶葉切碎,是因為這樣可以讓茶葉在最短的時間里充分得到浸泡,釋放出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