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華
趙 華
元人冠冕。
如果沒有四十年后本人的題跋和補鈐的印鑒,說《秋興詩卷》是真跡,恐怕趙孟同時代人也不會相信,他的重跋“此詩是吾四十年前所書,今人觀之未必以為吾書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今天看,《秋興詩卷》遺存了一些高宗趙構(gòu)的趣味,能顯示出趙孟早期的書學淵源和基本功,但若僅僅如此,還無法將趙孟書法推到“元人冠冕”的位置。
《秋興詩卷》原題“沈君以此紙求書”,后四十年,又為重題,這位“沈君”是誰,迄今未見考證。
2.據(jù)《吳興備志》轉(zhuǎn)《嘉定縣志》:“松雪微時,嘗館于嘉定沈文輝。沈方營義塾,松雪乘興遽為書榜,自謂愜意,及落成累書不逮,竟用初筆?!?/p>
3.上海博物館藏《家書二札卷》,其一《家書付三哥》系偽作,其二《致大兄長路教》則是真跡,風格在至大間,書中提到從“沈山主”處購買葬地作為儲備。
4.至大二年(1309)《心腹帖》中提到一位“沈提領(lǐng)”。
5.延祐七年(1320)十一月十一日《致吳彥良提舉·痢疾帖》,藏處不詳,見《趙孟墨跡大觀》,“昨沈老去,單單作答之后,未能嗣書”。
6.至治元年(1321)《致吳瓘·老病帖》出處同上,“沈老至,得書,就審即日”。
7.至治元年(1321)《致吳景良·衰邁帖》出處同上,“沈老來,得所惠書,就審即日”。
其中沈昌言、沈光謙作為姐夫,“沈君”的稱謂不太恰當,可排除;“沈山主”“沈提領(lǐng)”不可考;
從交游、時序、行業(yè)條件看,在無法明確證實或證偽情況下,早期的“沈君”和晚期的“沈老”為同一人即沈文輝,在概率分析中傾向于“大概率”。
宋皇室直系后裔眾多,不缺族屬關(guān)系較遠、僅為庶出的趙孟 一個。元代嫡庶地位的差別,從趙孟吊唁吳森的書信亦可略見一斑,吳森四子,漢英字彥良(又稱國用)、漢賢字仲良、漢杰字景良、漢臣字季良,千里致哀,上款只有嫡子“國用、景良”,而沒有庶出的仲良、季良。
于務(wù)實的忽必烈來說,皇室后裔、書畫絕倫只能是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而已。
從早期經(jīng)歷看,未能像五兄趙孟頖一樣獲得“恩蔭”和“免銓”的趙孟,通過注官法律試,注冊的第一個職位是“真州司戶參軍”,宋各州置司戶參軍,掌戶籍、賦稅、倉庫交納等事,雖然未能赴任,但這個職位與其父的專業(yè)擇向完全一致;入元后,策對和推行至元鈔法;陳說震災(zāi)之后免除賦稅;又出任“兵部郎中,總置天下驛置使客飲食之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被罷,再起,兼“本路諸軍奧魯”,即《專遣急足帖》中所稱“權(quán)管錢糧”,幾乎都與財經(jīng)有關(guān)。
那么,回到“聲聞涌溢”前“經(jīng)明行修”的“行修”時期,“松雪微時,嘗館于嘉定沈文輝”該怎么理解?
“微”,指布衣相對于后來爵封魏國的政治地位為微末。
“館于”作工作性質(zhì)動詞,有二解:
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鉅夫招賢江南,繼續(xù)跟隨沈文輝還是出仕朝廷,趙孟難以抉擇,命運適時扔了一個鬮,因“應(yīng)酬失宜”,趙孟 辭之未果,不得不遠離了富貴溫柔鄉(xiāng),去到那清貧苦寒地,入仕元廷。
趙孟《秋興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