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更生
2016年3月26日,我跟南通市東劍服飾公司隨旅行社泰州一日游,思索良久,感慨不已。清明日,去南通書城翻“柳敬亭”條目,隨記。我認為對待歷史文化必須認真,要下功夫做點實事,這樣才不致失傳誤傳。
在泰州“孔尚任舊居”公園內(nèi),看到展板介紹泰州歷史上的文藝人,講解員說到柳敬亭時說:一代評話宗師柳敬亭生于1592年,約逝于1672年,原姓曹,又名逢春,號敬亭,明末清初大說書家。這一著名評話大師是我們泰州人?!贤眯袌F人員向前走了后,我又折回去細看展板。這時,一個五十左右的中年男子帶領(lǐng)五六人前來,他更內(nèi)行,講得更好、更流暢、更清晰。除了柳之外,還有梅蘭芳、李國輝、李漁、孔尚任、宮鼎基、盧文勤、王少春、游本昌、陳德林等歷史文藝名人(其實室內(nèi)都有展板簡介,孔居講解員只挑了柳敬亭、梅蘭芳、孔尚任略講了一下,每個園子只有一個小時,來不及)。我上前對講解員說:“《辭?!飞狭赐ぃㄖ萑?,一說泰州人?!彼读艘幌?,說:“你是哪里的?南通?”我說:“南通人?!彼谑巧駳獾卣f:“你們南通人不要,當(dāng)然是泰州的了?!蔽翌D時語塞,真有點無地自容。雖然聽他講解的客人友善地聽,這時還善意地微笑。人家講了真話,說了事實,我也在做點歷史文化研究,聽了心里郁悶,胸中梗阻。況《辭海》明載:柳敬亭,泰州人,一說通州人。其實我從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就知道:柳敬亭是通州余西人,由常熟遷來,原籍安徽,在南通說書多年,晚年又回南通老城隍廟說書,是評話一代宗師。
1979版《辭海》1290頁載:“柳敬亭(1587—約1670),明末說書人。本姓曹,后改姓柳,通州(今江蘇南通)人,一說江蘇泰州人。十八歲時學(xué)習(xí)說書,曾先后在揚州、杭州、蘇州、南京等地獻藝,聲望甚高?!庇植椤掇o海》,2009版,2474頁載:“柳敬亭(1587—約1670),明末說書藝人,本姓曹,泰州(今屬江蘇)人,一說通州(今江蘇南通)人。18歲時學(xué)習(xí)說書,曾先后在揚州、杭州、蘇州、南京等地獻藝,聲望甚高,同明末復(fù)社中人相往來,后為左良玉幕客。明末后,曾隨清漕運總督蔡士英北上,在北京演出。不久南回,80歲仍在安徽廬江及南京等地演出。擅說《隋唐》《水滸》等書目?!眱砂妗掇o?!废嗑?0年,柳敬亭條目有一個變化,從“通州人,一說泰州人”變成“泰州人,一說通州人”,為什么?沒注解。正如我在泰州見到一樣。泰州文化工作者明確說:“你們南通不要,當(dāng)然是泰州的了?!逼叫亩?,我們對南通歷史文化,首先有個態(tài)度問題,再就是研究繼承能力問題。所以《辭海》才把柳宗元籍貫從通州變?yōu)樘┲?,從有可能是泰州人變?yōu)榭赡苁峭ㄖ萑恕灧松?,南通人從正面變?yōu)榉疵?,泰州從反面變?yōu)檎妗?/p>
原南通市副市長錢嘯秋曾明確說過,柳敬亭是通州余西人,他見過族譜。柳在南通古郡廟,俗稱老城隍廟說書,前面是留日學(xué)者湯平蓀家。錢嘯秋(1890—1965)是南通市老城區(qū)原住民,長期服務(wù)于教育界,也曾活躍于新聞界,擔(dān)任過《通海新報》總主筆。從1951年8月起,直至1965年9月11日病逝前一直擔(dān)任南通市副市長,好喜文弄墨,對歷史文化研究頗深。
我找來《錢嘯秋自選集》,在第269頁,果然有《柳敬亭之世系》,原載1927年6月3日《小說世界》15卷23期。這是商務(wù)印書館的老物件了,南通已沒有1927年《小說世界》了。據(jù)說是欽鴻先生到上海圖書館查了多次,終于找到原件。現(xiàn)錄之如下:
《小說世界》編者按:柳敬亭為明清之間說書人,今無人不知者。
蓋賴吳梅村一傳一歌以傳,而孔云亭又復(fù)拉入《桃花扇》為一主人,從此三百余年來讀小說者,無人不知柳敬亭矣。今南通錢君寄來柳敬亭世系一紙,其中所述,有為梅館所未及者,足備書壇掌故。為錄之于此,以饗同好。
柳敬亭,本宋曹彬后。自彬主九世孫玨(玨字廷玉,原官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均世居真定府靈壽縣。南渡后,玨官兩浙常鎮(zhèn)等路宣撫使,始卜居于常熟釜山。至第十二世堯卿,因避元亂,攜弟堯咨、堯民渡江至通州之余西場。遂家焉?!锻ㄖ莶苁献遄V》以堯卿父崇壽(字嵩年,任宣徽院副使),為遷通一世祖,堯卿兄弟為二世祖,其實崇壽并未蒞通也。由堯卿傳至敬亭,其世系如下:堯卿—孝基—汝輯行二—奎——淳行四—志—榛—祜行二—倌—棆行三—應(yīng)登—永昌。
永昌,即敬亭也,字葵宇,與其父應(yīng)登、弟永祥曾播遷至泰州,世因誤以敬亭為泰人。自敬亭徒居南京,指柳為姓,人更不知敬亭為曹永昌矣。敬亭配龔氏,生子二,長復(fù)祖,次正祖,遞傳三世,通譜皆詳焉。通譜以永昌為十三世,若上溯至彬,則為二十三世。今通州曹氏子孫,有思(字鐵柵)者,與余習(xí),攜譜示余,并備述其顛末,因記之,以貽小說世界社?!鏊颊?,依通譜為二十二世,后敬亭氏凡九世云。(錢嘯秋)(不受酬)(原載1927年6月3日《小說世界》15卷23期)
錢公文揭示,柳敬亭本姓曹。是宋曹彬之后,世居河北靈壽縣,后遷居通州(今南通)余西場。
前兩年泰州出了本《柳敬亭研究》刊有“柳敬亭之世系”一文,鳳凰出版社的,網(wǎng)上可查到,劉寧主編,2013年出版。果然,泰州市文聯(lián)、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編的《柳敬亭研究》,共六輯,近二十公分厚,不簡單,不容易。第四輯第一篇即錢老的《柳敬亭之世系》,還有管勁丞先生的《柳敬亭通州人考》,首先說明,管文亦很好,主旨同錢文,不贅述了??磥砦沂钦`會泰州人了,他們做學(xué)問很認真,不浮躁,注重文化傳承,實事求是地為在泰州說書的柳敬亭出了六輯書,收集了這么多相關(guān)研究。南通早就應(yīng)該編個“柳敬亭”集子,恐怕無人勝任,劉郎難尋,出一本也難。不然,怎么時至今日,除了我等老朽,誰知柳敬亭是南通人,曾多年在官地街、新群巷、柳家巷交匯的南通古郡廟說書?
百度“柳敬亭”條目明確“南通州余西場人”。并有祖籍一說:柳敬亭是通州余西人,鑿鑿可據(jù)。為什么還流傳著柳是泰州人的說法呢?這主要是受柳同時代文人吳偉業(yè)“誤導(dǎo)”影響。吳偉業(yè)《柳敬亭傳》中對柳氏的籍貫說法:“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蓋姓曹?!?
這雖與錢文略有差池,倒也兩文互補,真容更清。況錢公曾親見譜,將世系已標(biāo)明。示譜者曹■思(字鐵柵),后敬亭凡九世,約二十七八歲一世,應(yīng)為真。
南通呂循逸(穆煊)也曾寫了篇《柳敬亭與柳家巷》,文中說:柳敬亭生于南通。但長期以來,人們卻不知道他的南通籍,而只說是泰州人。最早提出柳敬亭是南通人的,是錢嘯秋先生。原南通市副市長曹從坡在解放區(qū)工作時,曾化名柳若亭,即由此來。
呂文:“60年代初,管勁丞先生又發(fā)現(xiàn)了一項資料,從而進一步證實了柳敬亭的南通籍。管先生搜集了大量資料,作了詳細的考證,并與《柳敬亭評傳》的作者洪式良先生通信商討;他所撰《柳敬亭通州人考》發(fā)表于《江海學(xué)刊》1963年第一期。他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是清初南通詩人范國祿作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一首七言古風(fēng),題為《聽居生平話》(在《崇川詩抄匯存》的《十山樓詩抄》中)。范國祿幼年曾隨其父范鳳翼寓居南京,那是在通州明萬里領(lǐng)導(dǎo)的市民暴動之后,他在南京聽過柳敬亭說書。那首詩的寫作,就是后來聽柳敬亭的學(xué)生居輔臣說書引起的:由居輔臣而想起柳敬亭,從而抒發(fā)懷舊之情。
詩人在描述柳敬亭的藝事之后,說柳敬亭曾經(jīng)流落在杭州,未能取得聲譽。接下來寫了這么兩句:“直到烈皇初御極,五狼發(fā)跡名始揚?!绷一手赋绲澔实?,五狼指南通。這兩句的意思是:直到崇禎皇帝即位時,柳敬亭才在南通發(fā)跡出了名。原來,柳敬亭青年時期即離開泰州而浪跡江湖,以說書為業(yè),以后又曾回到南通說書。這兩句詩點明了他成名的時間與地點。后面還有蒼涼凄惻的兩句:“我嘗掩淚望余西,柳家巷口夕陽低?!贝藭r柳敬亭已故。望余西,當(dāng)然是因為柳敬亭出生于余西;據(jù)管勁丞推測,他死后還可能歸葬余西。至于為什么要提到柳家巷,那就值得研究。早在萬歷《通州志》上,就有柳家巷地名了,可見這是早已存在的古巷,不會因為柳敬亭而得名的。范國祿的家也不在柳家巷,而是在寺街北端,其故居至今還在。那么柳家巷與柳敬亭究竟有什么關(guān)系呢?最為合理的解釋是,柳家巷是古靜??h城隍廟所在,而城隍廟往往兼作娛樂場所,柳敬亭曾在那里說書獻藝,那里是他“五狼發(fā)跡名始揚”的具體活動地點。所以范國祿要特地提到柳家巷。詩人是在夕陽斜照下的柳家巷口,懷念柳敬亭,遙望余西流下了傷感之淚。因此,柳家巷肯定是與柳敬亭有關(guān)的一個紀(jì)念地。范國祿另有《居生索贈》一詩,有句謂:“南國已無芝麓客,故鄉(xiāng)曾有敬亭翁。”同樣肯定了柳敬亭是南通人。
呂循逸(穆煊)還在文章中寫道:“在南通地方史志中,更應(yīng)載入他的事跡?!薄澳贤ㄒ?guī)劃設(shè)計名人雕塑,也不能沒有柳敬亭?!?/p>
從范國祿、錢嘯秋、管勁丞到呂循逸等,均考證柳敬亭是南通通州余西古鎮(zhèn)人,曾遷居泰州,多年在古郡廟說書。廟前湯家大宅(原為柳家巷12號,“文革”中改建為二層居民樓,現(xiàn)為官地街20號)的主人湯鴻綬(1887—1951)及其弟湯鴻翔(1913—2003)說過:祖上均說老城隍廟是柳敬亭說書處,并確切地說柳原姓曹,余西場人。柳麻子(他是麻臉)先在南通說書出了名,晚年也曾回發(fā)祥地說書多年。這兩兄弟是筆者的大舅和小舅。我先母湯鴻炳(致標(biāo))也沿用此說。
倒是有一點:我原一直認為柳家巷因柳敬亭在此說書而得名,錯了。在明萬歷(1573—1619)時《通州志》上就有柳家巷了。而湯鴻綬說過,柳敬亭不是指柳樹為姓,這是講故事。事實是因柳敬亭說書成名是在通州(今南通)說書場的古郡廟對著通州柳家巷口。通州城里有人常相邀,說到柳家巷聽麻子說書。曹永昌因犯事在身,欲匿名。故取柳家巷之“柳”為姓。因在古郡廟一亭子間專業(yè)說書,故名敬亭。
1947年,湯鴻翔從上?;赝ㄌ接H,住在古郡廟前家中(現(xiàn)官地街20號)??吹焦趴R已為官地小學(xué),舊地重游,感慨不已。同來有中國第一代電影導(dǎo)演,從南通中國影片制造公司走向上海的著名導(dǎo)演卜萬蒼。湯鴻翔是1930年從影的中國著名電影制作、發(fā)行人。兩人商定,拍一部電影,紀(jì)念柳敬亭?;販?,和著名電影演員、南通人韓蘭根一拍即合。幾個南通人準(zhǔn)備由歐陽予倩寫劇本,韓蘭根飾柳敬亭。卜萬蒼導(dǎo)演,湯鴻翔制作,中央電影攝制場擔(dān)綱。因故未果,卜、湯去了香港,終成憾事。上世紀(jì)末,湯鴻翔從舊金山兩次寫信提起此事,唏噓不已,他要我們記著,南通人應(yīng)拍一部紀(jì)念柳敬亭的電影,把歷史主動傳給后代。
柳敬亭的研究,確系是泰州人做了大量工作,所以才有《柳敬亭研究》六輯出版。其中也引用了南通錢嘯秋、管勁丞的文章。我錯怪了泰州文士。倒是我們應(yīng)向泰州人學(xué)學(xué)治學(xué)精神,嚴謹努力,把南通歷史文化研究抓緊抓好,才能無愧于先人,少給子孫留遺憾。輕拂浮塵,史見真容。風(fēng)吹霧霾散,雨打黃金現(xiàn),多給后代留史實,存佳作。
(責(zé)任編輯:劉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