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青
在漳州市以東約十公里處,九龍江西溪和北溪逶迤環(huán)抱中,有一座奇異的山,名叫石壁山,山由各種玲瓏奇特、各具神態(tài)的巨石層疊壘成。遠遠望去,就好像是一個頑皮的大力士在這兒隨心所欲壘起了一堆石頭。巖石間隙,還有眾多幽深的洞壑石室。這就是大家熟悉的云洞巖。
“云洞巖”之名的由來應(yīng)該是來自地方志的記載:山上有石室,深廣一丈見方,天將下雨時,云從洞里冒出;雨霽天晴,云又收回洞中,故名“云洞巖”,俗稱“洞仔巖”。 而相傳隋朝開皇年間,有潛翁于山上修道,養(yǎng)鶴石室中,山下時聞鶴鳴,故又名“鶴鳴山”。
上山有多條路線,我們擇一踏上石階順山勢拾級而上,路邊的青松小草綠意盎然,遠處巖頂?shù)臉桥_亭閣若隱若現(xiàn)。不多時就到了鶴鳴樓,此樓據(jù)說是二十世紀初國民黨上將張貞為紀念北伐戰(zhàn)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弘一法師也曾在此弘法。此次我們是慕石刻之名而來,稍作休息繼續(xù)前行。來前就聽說了,摩崖石刻是這座石山最大的特色。從五代到清道光年末,不少名人都在此留下了翰墨,有行書、楷書,又有草書,篆書,諸體皆備,琳瑯滿目,據(jù)說有二百來處,一部石山的游覽史就在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石刻中生動地展開,因而云洞巖被譽為“閩南第一碑林”。
一路相伴的各色石刻,或大字題留,或詩文聯(lián)語,仿佛有了生命的會說話的石頭,向人訴說著古人至此的游蹤心跡,講述著一個個古往今來的模糊或清晰的故事。兩塊并立的巨大石柱“得朋”石聯(lián)袂而來,單個石柱如“月”,合立則如“朋”字。巖旁一新建石碑上刻記:明代嘉靖年間,欽點狀元翰林院學士豐熙進諫被貶為龍溪鎮(zhèn)海衛(wèi),長居云洞巖與大儒蔡烈論世吟詠,遂成摯友。見山中二石并立如朋,有感而題,寓與大儒之情如石永恒,永不分離。有時覺得過往今昔真是神奇,某些巖石、巖洞因其特殊形態(tài)而被賦以生命,有了活生生的人物情節(jié)故事。山上還有一些千百噸重的大石頭被風化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其中一個石頭被起名“魚頭石”,連眼睛和背鰭都清晰可見。
前人留下的石刻已然成為后來者眼中的風景,后來的游客憑“鴻爪雪泥”可以一窺前人游山的心跡。朝東環(huán)山而行,許多洞室和石刻主要都集中在這一條線上,除“得朋”外,一路所見還有“萬玉”“云窩”“玄巖”“枕流”……兩個字便畫龍點睛揭示景點特點。“天開圖畫”“霞陸云丘”“一川風月”“玉韞含輝”……四個字一聽就讓人對云洞巖心生遐想。翻過“仙島”來到“霞窩”,對面巨石上題有“溪山第一”,為宋代太守朱熹來此題留,以其代表性成為今天游客爭相留影的首選。而突兀迎面而來的“有容乃大”等題刻,似簡單明了存在我們身邊的自然之道,靜靜地等待著我們在不經(jīng)意中瞥見它而驀然醒悟。
石刻恰似云洞巖會說話的眼,會無聲地告訴游客,這里是什么景,有什么歷史掌故,這里的景該怎么看,往前走又會有什么。山間隨時可見石刻,有的整面山坡巨巖上就刻著老子的道德經(jīng),駐足品讀,更能體會云洞巖的風物。尋覓中我們得知云洞巖石刻中最早的是五代時期的“許昔尋偃月子至此”題刻,至今已1000余年。最大的石刻是在天柱峰百丈峭壁上刻著的“搔首”二字,每字2米見方。還有豐熙的《鶴峰云洞游記》石刻,全文1100多字,概述云洞奇觀,文章高古,書法遒勁,為國內(nèi)碑林所罕見。在登山途中,石刻無言,但卻像導游一樣在游客與風景名勝、文物古跡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成為導游不可替代的“導游”。
云洞巖的每一處石刻都是一處景點。除此外還有許多由山上布滿的嶙峋怪石所構(gòu)成的無數(shù)幽深石洞和奇特的山石風光。特別是在南坡的陡峭山谷里,從上滾落的大大小小的石蛋型花崗巖,重重疊疊構(gòu)成眾多洞室,有狹小的石隙、有開敞的大洞廳,有山巖突兀、明暗相連、迷宮式的石洞。據(jù)說大小洞穴如先天洞、云歸洞、羅漢洞、仙樵洞、師謙洞等有四十余處,被譽為“丹霞第一洞天”。其中最令人流連忘返的是千人洞。千人洞是云洞巖最大的巖洞,豐熙《鶴峰云洞游記》中有“有洞可容千人”的描述,故得名千人洞。洞深數(shù)十米,洞內(nèi)寬敞,幽靜陰涼。洞里有元朝文人題詩:“天生巖穴受千人,隱隱幽處隔世塵。不識人間經(jīng)幾代,洞門依舊鎖閑云”。還有石刻“蟲二”,風月沒有邊,也就是“風月無邊”之義,更添其趣。神奇的是石洞中還有一口清澈的飲水井,井中水清有魚。出了“千人洞”,一塊巨石擋住視線,只見巨石裂開一線,長達數(shù)十米,仿佛利斧劈開一般,叫“一線天”。兩邊高立的山石像小山一樣擠壓過來,要從30多米長的窄縫中側(cè)身而過得含胸吸腹,變成“肉餅”一點一點蹭過去。抬頭望去,一線懸天石壁聳立,真是名副其實。
驚險的不止“一線天”。云洞巖奇石林立,常有千百噸的巨石當?shù)蓝?,不時可見由石塊參差壘建而成的關(guān)隘,不知何時所建,真是“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有的巨石下方只有一個能容一人通過的小洞遮掩在樹叢之間。記得小時爬云洞巖手持樹枝忐忑不安地鉆進其中快步穿過時,常怕闃無人聲的山中會有怪物鉆出來。等爬到山頂時衣衫盡濕,卻是有驚無險。而那時于春日時節(jié)老師也常帶我們?nèi)サ窃贫磶r,除了看千奇百怪的石頭,我們的最大樂趣就是鉆山洞,穿石縫。中午找了一塊平坦開闊的地方大家團團而坐,吃飽喝足了就圍攏在一起說笑談天。也有兩三個同學跑開去看風景或玩游戲。突然誰喊了一句:看鏡頭,茄子!于是全體側(cè)過身子,燦爛或羞澀地笑。也有老師或同學站著的,就立正,叉腰。一臉豪邁。至今還留有這樣一張在云洞巖師生的合影。這座神奇的石山連同家鄉(xiāng)許多山山水水的記憶已然伴隨著我們走向歲月的深處。
多年過去,石山還是石山。所見皆為石景。云洞巖“三月峽”也是由幾塊巨石疊壘而成,左右相通,洞底是一泓清泉。仰觀穹頂豁開咫尺,每逢中秋月夜,天上一輪圓月映入水中,水中之月又照映在石壁上,形成三月交輝的自然奇觀。這兒還流傳著一個優(yōu)美的愛情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打石鑿字的少年蔡二小與一小尼姑蘇亞柳沖破天增寺主持的反對,在三月交輝時刻獲得美滿姻緣。穿過月峽,左邊巨石上留有一個長38厘米,寬15厘米的深深的腳印,便是仙人跡。五趾之葉十分清晰,傳說這是某仙人得知地殼變動要“沉福建浮七洲”的消息,為了拯救漳州百姓不受沉海之難,派大力神士挑土阻止下沉而留下的痕跡。此外還有五代名人許厝,為尋偃月子,從荊襄、峨嵋,歷經(jīng)武夷、霍童,到達云洞巖,留下“留仙榻” “曬衣臺”“瑤臺”等勝跡。
最高石峰為天柱峰。站在峰頂,周圍云霧繚繞,遠處那條河流就是漳州母親河九龍江。北溪、西溪如玉帶般環(huán)繞著美麗的漳州平原。每當人們歷經(jīng)艱辛攀登到達山頂,就有一種心曠神怡或一覽眾山小的豪邁,難怪人們總是堅持不懈地以登頂為快。
山頂有石約20噸,突兀在另一塊更大的巨石上,陣風吹過,懸崖邊的石頭搖搖欲墜,好像隨時都有向山下跌落的可能,使勁推推可紋絲不動。早在明代張岱的《夜航船?荒唐部》里就有記載:“漳州鶴鳴山上,有石高五丈,圍一十八丈,天生大盤石閣之,風來則動,名風動石?!痹谒纬褪鞘⒕埃€被載入宋《皇輿勝覽》。
下山道上依然還是各式各樣的奇石。周圍不過十里見方,主峰海拔280米,卻像一座縮小的“山石盆景”,具有千山萬壑之概。怪不得明朝學士豐熙說這里“石盡石,石盡美且巨,他山莫儕”。到達山腳出了大門遠遠回望云洞巖,最大的奇石當屬那個背屏青山由巨石疊積組成的“老仙翁”了,只見它坐西北朝東南望著九龍江的出???,雙手撫膝,安然而坐,白須飄飄,微笑慈和,迎接四方來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