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澤民
我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裴多菲無疑是匈牙利偶像,但他犧牲太早,更多是精神象征;而魯迅不同,他活著的時候就是一代人的精神導(dǎo)師
最近,魯迅文學(xué)院舉辦首次國際寫作計劃,請來了俄羅斯、埃及、波蘭、匈牙利等國的十位詩人、作家和翻譯家。裴特爾斐·蓋爾蓋伊是通過我請來的,匈牙利中年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寫的長篇小說《被制成標(biāo)本的野蠻人》連獲大獎,并譯成了多種文字。盡管他的作品還沒有中譯本,但在北京,每每跟人做自我介紹時,都會遇到老友重逢般的驚喜回應(yīng):“裴多菲?我知道,我知道……!”
對中國人來講,“裴特爾斐”和“裴多菲”的發(fā)音太像,都以為他是詩人裴多菲的后代。裴特爾斐一臉誠實地解釋,“裴特爾斐”跟“裴多菲”是兩個毫無血緣的不同姓氏。即便如此,還是不影響中國朋友們愛屋及烏的熱忱,無論他去哪兒,享受的都是笑臉、厚待和“裴多菲,裴多菲”的招呼。
在魯院住了幾天,他了解到裴多菲是由魯迅介紹到中國來的,生出由衷的敬意,并請我陪他去了“老虎尾巴”——坐落在白塔寺后身小胡同里的魯迅故居。進到庭院,他一眼認出掩映在柏叢中間的裴多菲銅像,基座上刻著金字說明,十多年前時任匈牙利總理的邁杰什曾親自為之揭幕。裴特爾斐興奮地沖過去合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此刻他真有了自己是“裴多菲親戚”的錯覺和榮幸感。我跟他說,在匈牙利裴多菲故居的花園里,也立著一尊魯迅的胸像。
參觀魯迅生平展,裴特爾斐認真地看沒有英文的說明,他喜歡一幅行走中的魯迅側(cè)影和魯迅親手設(shè)計的書籍封面,還有抄寫清人何瓦琴的一對聯(lián)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dāng)以同懷視之。翻譯成匈文丟失了韻味,但他能體會到其中的手足情深。
在一個玻璃展臺,我們看到了一本德語版的裴多菲選集,在第18頁的德文詩句旁邊,有四行清秀、整齊的藍色鋼筆字,那正是殷夫翻譯的裴多菲短詩《自由與愛情》的原始手稿,是紀(jì)念館里最珍貴的館藏。
裴特爾斐說:“你知道嗎,這原是裴多菲寫給尤利婭的愛情詩。”我說:“你知道嗎,這首詩在中國至少有八個人翻譯過,包括魯迅的弟弟。”
的確,由于殷夫的犧牲、魯迅的推薦和五言絕句式的譯文朗朗上口,使他的譯本傳播最廣,然而這首小詩的首譯者卻是周作人。1907年,就在魯迅撰寫《摩羅詩力說》第一次將裴多菲跟雪萊、拜倫、普希金等歐洲詩人介紹給中國讀者的同時,他的二弟以筆名“獨應(yīng)”首次翻譯了這首詩,只是四言六行文言體的譯文太拗口而未能流傳。此外,小說家茅盾、共產(chǎn)黨人博古和翻譯家孫用、興萬生都做過翻譯,對中國讀者來說,這是一首革命詩。
裴特爾斐說,事實如此,裴多菲通過這類情詩引導(dǎo)愛人成為同志。
展廳的一面墻上僅有三行漢字,白色的立體字已掉了大半,灰白凹凸的強烈對比反而變得醒目。他見我駐足默讀,好奇地讓我翻譯給他聽:“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dān),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彼堰@句話記在手機上,深深感嘆:在匈牙利沒有這樣的文學(xué)偶像。
我理解他的意思。裴多菲無疑是匈牙利偶像,但他犧牲太早,更多是精神象征;而魯迅不同,他活著的時候就是一代人的精神導(dǎo)師,他所做的一切,不僅影響了文學(xué)的內(nèi)容、形式與品質(zhì),而且影響了整個社會。從某種角度講,他不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民族精神的哺育者”。
走出“老虎尾巴”,我跟他提起,第一個將裴多菲詩歌譯成中文的不是中國人,而是19世紀(jì)的德國漢學(xué)家威廉·司各特。他于1880年將裴多菲的一首愛情詩《小樹在顫動,是因為……》譯成中文,并請晚清外交官陳季同潤色,以四言詩、文言體和德語拼音的形式發(fā)表在一份比較文學(xué)雜志上。
“看來,你對我們家的事情比我還要了解?!迸崽貭栰臣雀袊@又風(fēng)趣地笑道?!澳闶遣皇怯X得,在中國假裝裴多菲的親戚挺好的?”我逗他。
“嗯,以后我不再解釋了。”他一本正經(jīng)地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