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華
施肥是一種長期持續(xù)的工作,農作物在發(fā)育過程會將介質土壤中的養(yǎng)分逐漸吸收使用,因此當土壤中的養(yǎng)分逐漸被耗盡時同,植株就會開始出現營養(yǎng)不良的癥狀,因此適時且適量施肥便成為延續(xù)農作物不斷生成的動力之一??茖W地對農作物進行施肥,不僅能調節(jié)作物的營養(yǎng),還能提高土壤的肥力,使作物高產,進而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但是,如果不科學合理的進行施肥,就很有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會對作物造成嚴重的危害,這樣既增加了種植成本,又影響了作物產量,大大的降低了經濟效益。下面將簡單談談如何對作物科學進行施肥。
一、 施肥中存在的一些誤區(qū)
1、 不進行科學的測土,也就不能真正按照土壤中所缺少的元素進行配方施肥。大部分農戶的通常做法是相互打聽,看誰家的莊稼長得好,就去問人家用了什么肥料,來年就跟著使用什么肥料,甚至還有部分農戶在施肥時,總害怕用量不夠,認為肥料使用得越多,對作物的生長越好。其實不然,盲目的過量對作物進行施肥,不但會造成浪費,使化肥的施用效能下降,同時也會造成環(huán)境的巨大污染,可想而知,這些錯誤的施肥方式,是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2、 多數農戶對化肥的屬性缺乏了解。到市場上選擇化肥時,化肥經銷商說什么就是什么,也不看自己的地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化肥,不管種什么品種,買回來的都是一樣的肥料。在種地時本來鹽堿地用硫基肥比較好,坨子地用氯基肥比較好,但是買回來的都是一樣的肥料,使用的也是一樣的肥料,并沒有按照地力、品種不同去施加相對應的肥料,有的花了高價,土地收益卻不高,得不償失。
3、 農民施肥方法不對。大部分農戶施底肥時,無論什么化肥都是一下施入,不考慮種子是否需要隔離層,根據作物不同,施入的深淺不同。有的農民為圖省事,不管什么作物打壟時都是一樣,使一部分化肥白白流失在土壤中了,造成土壤板結,地越種越瘦。
4、 追肥。追肥時大部分農民都是追尿素,也就是氮肥,很少有人會去根據不同的作物不同的需要去追施不同的化肥。很少有人會去根據不同的作物不同的需要去追施不同的化肥,如大豆應該減少磷肥,增氮、鉀肥,玉米應該減氮輕鉀等,可見,長期盲目的對作物進行施肥,不但使投肥量增大,產量卻不增加,造成嚴重浪費。
二、 如何做到科學施肥
1、 科學施肥。就是要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吃飽不浪費”,遵循土壤、作物、肥料三者之間的依存關系,以肥料與綜合農業(yè)技術相配合為指導原則,產前確定施肥的品種、數量、比例以及相應的科學施肥技術,是實現高產、優(yōu)質、高效、土壤培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措施。
不同作物對養(yǎng)分所需要的數量各不相同,具有選擇性吸收的特點。如水稻、玉米等是以生產淀粉和蛋白質為主的禾谷類作物,這類作物對氮的需要量較大,磷、鉀次之;馬鈴署、紅署等作物為了促進地下塊根碳水化合物的積累合成,對磷、鉀需要量較大,氮次之;大豆等豆科作物對磷的需要量比一般作物多,因為磷能促進根瘤的生長繁殖,提高根瘤的固氮能力;而葉菜類蔬菜作物是以生產葉子為主的,以氮的需要量比任何作物都大。另外,不同生長期的農作物在對各種營養(yǎng)元素的數量、濃度、比例要求也不一樣。作物生長過程中,發(fā)芽期、生長期、成熟期對養(yǎng)分的需求都不一樣。
2、 根據不同土壤選擇不同施肥。土壤在一定的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活“生活體”,受形成條件、不同土壤的養(yǎng)分含量有明顯差異。有研究數據表明,作物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養(yǎng)分70%來自地土壤,由于不同類型的土壤供肥保肥差別很大,就施肥料的品種搭配和數量要求也不同,增產效果也不同。
3、 水分與施肥。水分是作物正常發(fā)育所必需的條件之一。土壤水分狀況決定著作物從土壤中吸取養(yǎng)分的能力,一般來說,在一定范圍內,施肥效果是隨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的,當土壤含水量不足時,由于水分直接抑制了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發(fā)育,因此肥料難以發(fā)揮應有的增產效果,所以在大量施用化肥的情況下,更應重視調節(jié)土壤的含水量。在干旱的年份,如果沒有良好的灌溉條件,盲目大量的施用化肥,勢必會造成肥料的浪費。多雨之年,適當地增施肥料,有利于作物生長,但同時也應防止由于土壤水分過多或施用過量造成作物貪青晚熟和減產的不良后果。
4、 葉面肥的必要性。對農作物葉面施肥能迅速補充作物的養(yǎng)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特別是對農作物概況施肥不能達到作物生長后期,根系活力衰退,吸肥能力下降,一些營養(yǎng)元素就會缺乏,這時對葉面噴肥就會迅速補充養(yǎng)分。
農作物的葉面肥有很多品種,一是肥料為主,含有氮、磷、鉀、微量元素、氨基酸、腐殖酸等很多營養(yǎng)元素;二是純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葉面肥是供植物葉部吸收的肥料,以葉面肥噴施為主用來浸種和灌根。
5、 對有機肥的合理使用。有機肥的優(yōu)點是含活性物質和有機膠體。常年施用有機肥能使土壤有機質得到更新或提高。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明顯提高耕地質量。其缺點是養(yǎng)分含量低,而且轉化成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形態(tài),因此養(yǎng)分供應強度低,難以滿足高產作物快速生長的需要。
在有機肥施用上,要考慮到其種類多,特點不一的特性,不僅要相互間搭配,而且還要與適量化學肥料搭配。發(fā)展畜牧業(yè)所產生的有機肥,這類肥料的數量大,由于人畜烘糞尿的主要特點是養(yǎng)分含量高于其他有機肥,因此要添加部分粉碎的農作物秸桿組成混合的有機肥再施用。這樣既可實現農村環(huán)境的清潔化,又可保證經濟作物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施用人畜糞尿類的機肥可替代部分化學肥料對經濟作物的氮磷鉀養(yǎng)分供給,從而減少化肥的施用量。
三、 轉變施肥的傳統(tǒng)觀念
長期以來,遺留下來的舊的施肥觀念在農民心中根深蒂固,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只有長期學習和總結經驗中,一點一點地轉農民的施肥觀念,使農民逐漸掌握施肥配肥技術,改變農民的“糞大水鄞,不用問人”的傳統(tǒng)觀念,灌輸“缺什么補什么”“按需施肥”的科學施肥觀念,使農民群眾摒棄傳統(tǒng)施肥方法。
農業(yè)技術條件與施肥效果關系密切,如輪作制度、耕作方法、灌溉排水技術等都對肥效有直接影響。對農作物施肥我們不僅要全面考慮作物種類、作物營養(yǎng)特性、作物不同發(fā)育階段養(yǎng)分要求、當地土壤氣候條件、肥料本身性質,還要運用先進的農業(yè)技術,因為農業(yè)技術象輪作制度、耕作方法、灌溉排水技術等都直接影響肥效,先進的農業(yè)技術能使肥效充分發(fā)揮,促進作物的高產、穩(wěn)產。
總之,對農作物施肥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并不是施肥越多越好,而是要做到科學施肥,盡量使肥料養(yǎng)分損失最少,充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用最少的肥料,獲得最高的產量和最好的質量。
(作者單位:164300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