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春悅
國之所需 吾之所向
——記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閔恩澤
文 宋春悅
專家簡介:
閔恩澤,1924年2月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高級顧問。曾任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主任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副院長、首席總工程師、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曾連任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已經被教育家、學者奉為圭臬。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的需要卻成為千百萬中華兒女選擇專業(yè)、職業(yè),甚至是事業(yè)最重要的考量。他們并非沒有個人興趣,而是在國家、民族大義面前,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天平上較重的一端。
閔恩澤就是他們中間最為杰出的代表之一。1955年,他放棄國外優(yōu)越的條件輾轉回國。爾后的60年間,他始終秉持“國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信念,為了滿足國家需要,數易研究方向,在催化劑研究、石油化工、化纖、生物柴油等領域均卓有建樹,被公認為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的先行者和綠色化學的開拓者。
回首往事,他無怨無悔,說:“能把一生的科研工作同國家的建設、人民的需要結合,這是我最大的幸福?!?/p>
1924年,中華大地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終于挨到了年尾,各路軍閥都忙著過年,百姓也可以松口氣,過個平安年了。
大年三十這晚,四川成都飄起了經年不見的飛雪,為除夕之夜增添了些許祥和的氣氛。更讓成都紅照壁街深宅中一戶人家高興的是,在接連有了三個女孩后,終于有一個男嬰降生了。遠在重慶工作的閔建侯早已為這名男嬰擬好了名字:閔恩澤——承天地之恩,澤蒼生萬民。
“小公爺”(四川人把男孩叫“小公爺”)的出生讓閔家欣喜不已,可知書達理的父母卻并沒有溺愛他。因父親工作調動,閔恩澤錯失了小學入學的時間,父親便請來家教,上午習文,下午學理。那時,閔恩澤最開心的便是有很多時間可以玩耍,他斗蟋蟀、養(yǎng)鴿子,每天最愜意的就是看著鴿子在天空呼哨飛過,還經常在成都的名勝古跡: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亭等處懷古傷今,流連忘返。就這樣,在悠閑的時光中,閔恩澤完成了小學學業(yè)。
然而到了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fā)生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川軍喊出“抗戰(zhàn)到底”“誓不還鄉(xiāng)”的口號,澎湃的愛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13歲的閔恩澤,他和同學一起游行,舉行各種集會,走街串巷,宣傳抗日。在這名少年稚嫩的心里,愛國的種子已深深扎下了根。
在小行星頒布儀式上
貢獻
閔恩澤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制造技術領域研究,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20世紀60年代初,他參加并指導完成了移動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鋁催化劑、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鋁催化劑、鉑重整催化劑和烯烴疊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劑制備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化,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滿足了國家的急需,為我國煉油催化劑制造技術奠定了基礎。70年代,他指導開發(fā)成功的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篩催化劑,還開發(fā)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劑及其重要活性組分超穩(wěn)Y型分子篩、稀土Y型分子篩,以及鉬鎳磷加氫精制催化劑,使我國煉油催化劑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80年代以來,他從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重視基礎研究,親自組織指導了多項催化新材料、新反應工程和新反應的導向性基礎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共申請發(fā)明專利205件,已授權140件(國外授權32件);出版專著6部,發(fā)表論文233篇。
榮譽
1978年 獲“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稱號,同時6項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5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89年 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授予“杰出校友獎”
1995年 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8年 中日科學技術協(xié)會橋口隆吉基金獎——材料科學獎
2006年 2005年度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
2007年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2011年 國際永久編號第30991號小行星被命名為“閔恩澤星”首屆中國創(chuàng)新方法研究會創(chuàng)新方法成就獎
與妻子陸婉珍離美留念
隨著日軍侵華的不斷升級,重慶、成都等地遭到了日軍戰(zhàn)機的狂轟濫炸,“跑警報”成了那一時期閔恩澤印象最深的事情。日軍經常搞“疲勞轟炸”,經常一兩周不停歇,甚至持續(xù)一個多月,使百姓們回不了家,一直在野外躲警報,吃不好飯,睡不好覺。
為了學生的安全,閔恩澤所在的省立成都中學舉校外遷,在郊外開辟了戰(zhàn)時臨時校址。幾間臨時搭建的草房便是教室、宿舍和食堂。草房既漏風又漏雨,雖簡陋卻是一個難得的相對較安全、安靜的學習之所。在那里,閔恩澤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還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擔任校排球隊的主力隊員,鍛煉了身體,也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他的團隊精神。
1942年,憑借優(yōu)異的綜合成績,閔恩澤被保送進了當時陪都重慶的中央大學,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他學習更加勤奮刻苦。在大學里,他深受“誠、樸、雄、偉”學風的熏陶,立志為人類貢獻聰明才智。這也是閔恩澤在大學里最大的收獲,并影響了他的一生。也正是在這里,他結識了一生的伴侶——我國分析技術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婉珍。
1946年,閔恩澤大學畢業(yè),他一心希望大展才華,可是在做過成都自來水公司化驗員、重慶肥皂廠實習生,后來又去上海,在印染廠當技術員后,看到當時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他更加迷茫和惆悵,在人生的路上難覓方向。
好在1945年他考取了自費公派留學資格,在先期到達美國的陸婉珍的幫助下,1948年,他登上了前往美國的“哥頓”號郵輪,準備去美國鍍一鍍金,待個半年就回來??墒钦l也沒想到,這一待就是8年。
中國留學生到美國要過的第一關便是語言關。為了學好英語,他一有時間就聽收音機,周末去電影院看電影,還主動要求與美國人住一間宿舍,主動用英語交流。就這樣,他磕磕巴巴的英語口語慢慢流利起來。和快速熟練的口語一樣讓眾人吃驚的是:到第一學期結束時,閔恩澤的成績在班上已名列前茅。當年年底,他便以優(yōu)異的成績取得了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碩士學位。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化工系非常注重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的結合。在系里的組織下,閔恩澤參觀了美國的煉油廠。當他登上幾十米高的流態(tài)化催化裂化裝置時,心中暗想:中國不知何時才能有這樣規(guī)模的煉油廠和這樣的裝置?12年后,當他組織研制這類裝置所用的微球硅鋁催化劑時,常常想起這一幕。
到了美國,閔恩澤與陸婉珍的關系日益親密,1950年,在一間教堂里,兩人舉行了簡單又熱鬧的婚禮。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直到一個多甲子后的今天,人們還經常能夠看到兩位老人互相攙扶著在石科院里散步、閑聊。
這對連理雙雙取得博士學位后,回國的念頭愈加強烈。然而,新中國成立后,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禁止中國學習理工農醫(yī)的留學生離開美國國境。不得已,兩人只得先找工作安頓下來,再做打算。
在導師的幫助下,閔恩澤在美國納爾科化學公司謀到了一份工作,之后的4年里,他先后在物化室、工程開發(fā)部、有機化學室工作。這不僅讓他在美國站穩(wěn)了腳跟,更讓他有機會了解一家工業(yè)公司如何從市場、用戶處發(fā)現課題,然后再實驗研究,解決后回饋用戶,開拓市場,獲得了寶貴的工業(yè)開發(fā)經驗。
雖然閔恩澤夫婦在美國的工作生活都漸漸步入正軌,但祖國始終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地方。他們先是通過波士頓的留學生組織,試圖繞過限制法案,回國與家人團聚。在遲遲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下,歸心似箭的兩人決定另辟蹊徑。閔恩澤寫信給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校友潘其迪(時任香港中國印染廠廠長)求助,在他的幫助下,兩人順利拿到了香港居留證。
當閔恩澤拿著證件到移民局時,還不知道當時日內瓦談判已有結果,他在美國放行的名單中。而移民局官員知道他是要借道回國,便對他說:“中國共產黨是不會信任美國留學生的,我真不明白你們?yōu)槭裁匆涯X袋向花崗巖上碰?”但閔恩澤決心已定。
終于,閔恩澤拿到了允許輪船公司出售去香港的船票證明。他激動得心都要跳出來了——闊別祖國八載的游子,終于可以回到母親的懷抱了!
與榮峻峰在微藻實驗室討論工作
1955年,兩人來到北京謀職。當時,國家的政策是留學生回國后,由國家統(tǒng)一分配,他們被安排住在位于前門的教育部留學生招待所內。當時從美國回國的留學生很少,國內沒有單位敢接收閔恩澤夫婦,在北京“找了三四個地方,沒人敢要”。
后來,甘肅的蘭州大學邀請他們去任教,正當他們準備前往蘭州時,原石油工業(yè)部北京石油設計局工藝室主任武寶琛來到教育部留學生招待所延攬人才,在簡陋的靠煤爐取暖的平房里,他驚喜地遇到了大學時的師弟、師妹——閔恩澤夫婦。
武寶琛立即向原石油工業(yè)部部長助理徐今強做了匯報,徐今強拍板決定接收閔恩澤夫婦,并安排他們到原北京石油設計局工藝室研究組工作。閔恩澤夫婦欣然加入研究組,閔恩澤被安排負責鉑重整催化劑中型試驗工作,從此走上了催化劑研發(fā)之路。這一年,他31歲,剛過而立之年,也是他科技報國事業(yè)的起點。
什么是催化劑?
“日本稱之觸媒,也就是說它是反應的媒人,它能加速反應的進行,多生產產品;同時又引領反應的方向,能多生產一些所需要的產品?!备呋瘎┐蛄税胼呑咏坏赖拈h恩澤深入淺出地解釋。
1949年,美國環(huán)球油品公司研發(fā)成功Pt/Al2O3催化劑,并建成第一套工業(yè)裝置,命名為鉑重整。這種催化劑活性高、選擇性好、液收高、穩(wěn)定性好、運轉周期長。國防上制作炸藥所用的原料硝基苯,就是從鉑重整生產的甲苯制造的,因而研發(fā)鉑重整催化劑具有重要的國防戰(zhàn)略意義。
接下這副重擔時,閔恩澤深感惶恐。因為這與他之前所學的專業(yè)相差甚遠;但同時,他又深感國家的信任?!皼]想到國家把研發(fā)鉑重整催化劑的重任,交給剛剛回國的我?!彼麤]有別的選擇,只能全力以赴。
閔恩澤和一群科研人員從北京石油學院借來舊板房,當作研究的“大本營”,購置了陶瓷缸、板框壓濾機,又借來球磨機、壓片機,再加上兩臺大連石油研究所支援的鉑重整催化劑評價裝置,實驗室初具雛形。
閔恩澤和他的同事們工作熱情很高,只恨時間太短,只恨自己做得少。他們憑著有限的資料和拼湊而來的設備反復地做實驗,不斷地摸索,逐步修改完善。當時,閔恩澤的家就在實驗室附近,每晚睡覺前,他總要從窗口看看實驗室。如果實驗室燈火通明,他就可以安心睡覺;如果實驗室燈熄滅了,他就知道催化劑“死”了,操作工都走了,整晚都會輾轉反側。
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將研究向前推進一步,每向前一步,又將面臨更加困難的問題及其不可預知的危險。一次,在鉑重整催化劑的中試裝置上試制催化時,“酸蛋”(輸送液體酸的裝置)因工人操作不當突然爆炸,炸裂的碎片擦著一個工人的頭發(fā)飛過,而閔恩澤也在不遠處。這次事件后,他加強了對操控人員的安全培訓。終于,跨過重重難關,在中試裝置上取得數據。1965年在撫順石油三廠建成了鉑重整催化劑生產車間,同年在大慶建成了我國第一套產量達10萬噸/年鉑重整裝置。
蘭州煉油廠是蘇聯(lián)援建的100萬噸/年煉廠,是當時最大的煉油廠。當時民用客機和軍用運輸機都需要蘭州煉油廠生產的航空汽油。原石油工業(yè)部前瞻中蘇關系惡化,蘇聯(lián)會停止供應生產航空汽油必需的小球硅鋁裂化催化劑,于是決定建廠生產。
緊要關頭,閔恩澤毅然接下了緊急開發(fā)小球硅鋁催化劑的重任。他全身心投入,發(fā)明了表面張力控制方法,設計了控溫控濕干燥箱,使催化劑完整率達到92%,高于進口劑的86%;其后,又參加催化劑工廠的設計和試運轉,制訂開工方案、操作規(guī)程,并解決了油柱成型柱冒泡、干燥帶上濕膠球干燥不均勻、小球漏入焙燒爐進氣管等難題。
1964年5月工廠投產時,原庫存小球硅鋁裂化催化劑僅夠維持兩個月,國防和民用航空汽油供應終得及時保障。這座工廠年產催化劑2400噸,催化劑完整率、抗磨強度和雜質含量等技術指標均優(yōu)于蘇聯(lián)進口催化劑,而價格只有進口催化劑的一半,每年節(jié)省移動床催化裂化裝置運轉費用上千萬元。
就在此時,因過敏性鼻炎發(fā)作,閔恩澤到北京看病。令人意外的是,醫(yī)生發(fā)現他肺下有一個陰影,經過一段時間反復檢查后,告訴他患上了良性結核瘤需要做手術。切除了兩片肺葉及一根肋骨,從此,閔恩澤的健康大不如前,有時上下樓都會氣喘吁吁。直到10年后,他無意間看到病歷時,才知道自己當時患的是腺癌。
雖然身體狀況大不如前,閔恩澤卻并未放慢攻關的腳步,又接連研制出了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供大慶建設一套250萬噸/年的煉油廠最核心的流態(tài)化催化裂化裝置使用。他還研制成功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發(fā)明了一種“混捏—浸漬”新制造方法。這種催化劑在1962年實現工業(yè)化生產,1964年獲得國家創(chuàng)造發(fā)明獎。
其實,研發(fā)鉑重整催化劑、小球硅鋁裂化催化劑、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等任務在時間上是交叉重疊的,常常是這項任務剛有眉目,另一項任務便接踵而至,閔恩澤的工作也經常是交叉進行,既要顧這頭,又要顧那頭。對此,閔恩澤毫無怨言,在任務面前,他總是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大局利益為重,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現在哪里。
到1965年,我國先后建成了錦州石油六廠的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車間,撫順石油三廠鉑重整催化劑車間,蘭州煉油廠中的小球硅鋁裂化催化劑、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廠。我國的催化劑產業(yè)已初具規(guī)模。以閔恩澤為首的一批石油煉制催化劑科研人才成長了起來,設計、施工、生產、分析化驗隊伍也具有規(guī)模,為催化劑產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處在北京的石科院,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這場運動。
此時,已身為石科院總工程師的閔恩澤,先是被安排“到鍋爐房體驗工人們的艱辛”,每天運煤、掏煤灰;后被造反派羅織了“三大罪名”:一包庇重用壞人;二打擊工農干部;三沒有學問,是個草包。為了找出第三條罪狀的根據,造反派想了一個辦法:把折光儀的零件拆除,讓他測折光率。從此,閔恩澤的工作變成打掃衛(wèi)生。即使如此,他還是保持著科學家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將衛(wèi)生打掃得干干凈凈。
3個月后,閔恩澤被關進“牛棚”,上午要參加勞動改造,下午要寫思想匯報,交代“罪行”,且不得與家人見面。一次,他正在推水泥車,看見唯一的女兒趴在窗口看他,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之前造反派給閔恩澤羅織的“三大罪行”多是莫須有的,而這次要自己交代“罪行”,閔恩澤實在不知道怎么寫,又知道不能隨便寫,于是便開始寫作催化劑研究時的教訓。陰差陽錯間,倒成了對之前研究的一次梳理和總結。
1969年,對閔恩澤的嚴厲管制放松到參加“思想教育”,而妻子陸婉珍卻并不好過,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家里只剩下閔恩澤、女兒和保姆李大娘了。李大娘是貧農出身,“文化大革命”后,她便開始在家發(fā)號施令,甚至說“我一個貧下中農開會都要坐主席臺的,我不能再在這里伺候你們”,提出要帶“三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表)辭職回鄉(xiāng),閔恩澤一一照辦。保姆離開后,照顧女兒和做家務就都落在了閔恩澤身上,他開始照著菜譜學習做飯,久而久之,竟燒得一手好菜。他做的番茄烘蛋餅,頗受女兒喜歡。
1970年,閔恩澤被分到“抓革命”連隊,參加各種政治學習和批判。突然有一天,他被安排去撫順參加“三氫會戰(zhàn)”(包括沸騰床渣加氫裂化、降溫降壓重油加氫裂化催化劑、重油儲熱制氫和氣體烷烴脫碳制氫3個項目)。閔恩澤很高興:終于可以下廠做一些業(yè)務工作了。安頓好女兒,閔恩澤第二天便去了撫順。
在“三氫會戰(zhàn)”中,重油儲熱爐水蒸氣裂解制氫裝置的建設讓閔恩澤印象深刻。這套裝置分為加熱爐、反應器、氣體分離等部分,先設計后制造。到了裝置安裝那天,地上畫好各個設備與裝置的位置,各個車間將自己負責的設備放置到位,然后施工隊伍連接管線,一套裝置就這樣快速地建好了!當時現場紅旗招展,口號聲不斷,至今,閔恩澤依然記憶猶新。
“三氫會戰(zhàn)”期間,閔恩澤回北京匯報工作,他又被領導安排參加扶余“浸沒燃燒”攻關。此后,閔恩澤還被指派參加長嶺會戰(zhàn)、主持裂解焦油制苯項目等。面對任務,他仍然以國家利益為重,在多個任務中,他都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貢獻聰明才智、建言獻策,并促使項目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取得較好的效益。
拿長嶺會戰(zhàn)來說,當時的目標是研制新型加氫催化劑,對長嶺煉油廠加氫精制催化劑車間進行技術改造。作為技術負責人,為了盡快解決問題,閔恩澤與會戰(zhàn)組成員一起加班加點,盯在現場。由于住處離現場較遠,廠方考慮到他身體不好,要給他配專車,他堅決不肯,堅持與大家步行上下班。晚上,還把工人們帶到招待所,給大家講課。職工們都說:“閔總和咱們像一家人!”
兩年后,長嶺會戰(zhàn)勝利結束。這次會戰(zhàn)使我國加氫精制催化劑產品質量和制備技術一步跨越20年,迎頭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生產的柴油質量大大提高,進入了香港市場,并獲得了國家金質獎。此外,這還是一個催化劑新產品開發(fā)和生產技術的創(chuàng)新,并且形成了一個產學研相結合、多學科聯(lián)動的協(xié)作模式,為加速科研成果轉化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在長期的實踐中,閔恩澤逐漸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石油煉制催化劑專家。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閔恩澤被評為“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主持研發(fā)的“流化催化裂化的工藝、設備、催化劑”“稀土分子篩裂化微球催化劑”“鉑重整和芳烴抽提工藝”“雙、多金屬重整工藝、設備及儀表”“尿素脫蠟”和“廢鉑催化劑鉑的回收”6項科研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是這次大會上得獎最多的個人。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在紛亂的歲月中,閔恩澤忍辱負重,不計個人得失,在運動的夾縫中仍執(zhí)著地鉆研催化劑技術,為國家和人民獻上了一份厚禮。他本人也被任命為石科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1980年,他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年,又被推薦為首屆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兩院”院士之一。
與石科院龍軍院長在中試廠房討論煉油的原始創(chuàng)新與未來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石油煉制催化劑已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并面臨與國外催化劑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因此迫切需要開展基礎研究,走上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59歲的閔恩澤高瞻遠矚,不辭勞苦,負責籌建基礎研究部。
“邁開腿,走自己調查的路子”是閔恩澤做科研的習慣。為了籌建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基礎研究部,他調查了埃克森石油公司、阿莫科石油公司、聯(lián)合碳化物等國外石化巨頭有關基礎研究的情況。他認識到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開展的基礎研究應該是導向性基礎研究,但是如何在具體科研中實踐這些指導原則,仍是閔恩澤需要解決的問題。
1980年,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邀請美國莫比爾研究和發(fā)展公司中心實驗室主任P·B·萬斯夫婦在參加東京國際催化會議后來訪,目的是了解該中心實驗室在莫比爾石油公司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在當時,莫比爾石油公司堪稱國際石化領域的巨頭。旗下的莫比爾中心實驗室更是一直在世界分子篩研究領域獨領風騷,不僅在技術上領先,而且在學術上也領先。
時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的任向文十分重視萬斯的這次來訪,7天的晚宴,他都親自作陪。閔恩澤一直陪著萬斯夫婦,帶他們品嘗了前門全聚德的烤鴨、北海的仿膳宮廷宴、絨線胡同四川飯店的川菜和榮樂園的魯菜等,游覽了長城、頤和園、故宮、人民大會堂、天壇等名勝古跡。利用作陪的機會,閔恩澤盡可能多地了解他們開展基礎研究的情況。
隨后,萬斯在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做了一場“沸石催化作用”的學術報告。萬斯講到他們是把分子篩作為一種新催化材料來研究的,有了新分子篩的催化材料做基礎,就能開發(fā)煉油催化和石油化工新催化劑和新工藝。
此前閔恩澤只有催化劑的概念,沒有新催化材料的概念。他領悟后,形象地比喻說:“新催化材料好比做時裝的布料,有了優(yōu)秀特色的布料,時裝設計師才能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時裝來?!比f斯還強調,要用純烴反應來評價新催化材料,以探索其應用領域,認為純烴反應結果比物化表征數據更接近石油煉制和石油化工反應的實際。
與萬斯交流后,閔恩澤就下決心組織開展了非晶態(tài)鎳合金、鈦硅分子篩、層柱分子篩、高穩(wěn)定型ZSM-5分子篩、納米β-分子篩等新催化材料的研究。后來閔恩澤發(fā)現一個新催化材料出現后,要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還需要開發(fā)新型反應器。于是,他配合非晶態(tài)鎳合金開發(fā)了磁穩(wěn)定流化床反應器,配合鈦硅分子篩原粉的利用開發(fā)了單釜微孔膜過程反應器。此外,還在不需制造、安裝復雜催化劑捆包的催化蒸餾新工藝中,發(fā)明了具有特色的懸浮催化蒸餾新工藝。
在閔恩澤的領導下,我國有關新催化材料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多項研究成果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或領先水平。其中,“非晶態(tài)骨架鎳合金催化劑和磁穩(wěn)定床反應工程的創(chuàng)新與集成”項目,獲2005年度唯一的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2010年1月,“環(huán)己酮氨肟化路線己內酰胺生產工藝成套技術”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除國家獎外,還有多項成果獲中國石化集團獎。這充分說明閔恩澤在石化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方面,在研發(fā)、產業(yè)化過程中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此外,他還非常重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尤其是對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每年基礎部進新人,作為院領導,他總會通過多種方式了解新人的特長,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課題,關心他們日常的研究工作,還會幫助優(yōu)秀的年輕人聯(lián)系出國深造,在閔恩澤的感召下,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學成后都選擇回國工作。在基礎部,每年都會召開年度學術報告會,閔恩澤總會親自參加,與部門主任一起評出優(yōu)秀報告。當時,青年科研人員每月工資不過80多元,但一篇優(yōu)秀報告可以獲得100元的獎勵。當時的年輕人,現在都已經能夠獨當一面,成為中國石油科學領域的技術骨干和中堅力量。
20世紀90年代后,閔恩澤退居二線。但在科研工作中,卻還是沖在一線,他在國內率先展開綠色化學的研究,擔任“環(huán)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化學反應工程”項目負責人;參加中國石化集團組織的技術服務小分隊,為化纖單體己內酰胺廠排憂解難;劍指地溝油、廢棄油脂,指導開展生物柴油的導向性基礎研究,形成了亞臨界甲醇醇解的生物柴油生產工藝,這些在國際上都有較強的競爭力。
參加中法博士論文答辯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3歲的曹操在大敗烏桓、統(tǒng)一北方后,想到南方孫權、劉表割據一方,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尚未完成,豪情滿懷,揮筆寫下這首《龜雖壽》。
2008年,閔恩澤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榮譽證書。當人們問他得獎之后的打算時,84歲的他說:“我還想再為國家多做一點事。”
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科學家,閔恩澤時刻關注石化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乙烯、丙烯作為基本的有機化工原料,其用途十分廣泛,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發(fā)展帶動著其他基本有機化工產品的發(fā)展。鑒于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傳統(tǒng)石油路線生產乙烯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他意識到,非傳統(tǒng)石油路線生產乙烯將有很大的市場前景。
于是,他從國家化學工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出發(fā),不顧九旬高齡,以國家需要為重,親自指導他已畢業(yè)的博士研究生姚志龍研究員開發(fā)了以廢棄動植物油脂資源為原料生產生物基烯烴技術,并證實與傳統(tǒng)石腦油原料相比,在相對較低的裂解溫度下,乙烯、丙烯與丁二烯收率均提高30%以上,操作周期大幅度延長,受到同行專家的高度認可。目前,生物基烯烴正建設工業(yè)示范裝置。
談起創(chuàng)新,很多人都會覺得無從下手,虛無縹緲。從20世紀90年代起,閔恩澤就一直關注創(chuàng)新方法的研究,并逐漸形成了一套創(chuàng)新原理。通過數十載的學術積淀,近年來,他已經出版了《石油化工——從案例探尋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博覽 實踐 創(chuàng)新》《閔恩澤文集——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的探索》等聚焦創(chuàng)新的著作,再版了《工業(yè)催化劑的研制與開發(fā)——我的實踐與探索》,其中增加了關于創(chuàng)新方法的內容。2012年,他獲得首屆創(chuàng)新方法研究會創(chuàng)新方法成就獎。2014年12月26日,年已九旬的他,仍與學術秘書謝文華到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做了題為《尋路——從自主創(chuàng)新到引領社會經濟結構優(yōu)化升級》的講座。在場觀眾既為他深入淺出、獨到的見解所折服,更為他躬耕不輟、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所感染。
閔恩澤一直十分重視獎勵對激勵原始創(chuàng)新的作用,他說:“現在的獎勵政策,都是科研成果工業(yè)化后才給獎。”他總是舉3個饅頭的說法:一個人,吃第一個饅頭不飽,吃第二個饅頭也不飽,吃第三個饅頭才飽。在科研成果工業(yè)化后給的獎,就是最后一個饅頭。在現實中,往往把第一個饅頭忘掉了。我覺得現在需要激勵原始創(chuàng)新,有必要設一個獎,給的獎就是第一個饅頭。
因此,2011年8月,為了推動我國生物能源事業(yè)的發(fā)展,閔恩澤決定捐資400萬元,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捐資800萬元,于2013年2月1日,由中國工程院周濟院長代表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宣布聯(lián)合設立“閔恩澤能源化工獎”基金。
經過緊張籌備、嚴格評審,2013年12月26日,首屆“閔恩澤能源化工獎”在京頒發(fā)。閔恩澤鼓勵獲獎者發(fā)明創(chuàng)新最重要,“要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善于做前人所未做,堅持不懈,終將創(chuàng)造奇跡”。
2007年10月19日在成都北京師范大學附屬成都實驗中學
在工作中,閔恩澤始終把國家放在首位,始終是國家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就學什么,就請教什么,后來就組織研發(fā)什么,困難不能讓他退縮,病痛不能令他止步。
在生活中,閔恩澤卻是另外一個模樣,他常說:“知我者,我女兒也!”那么,在女兒的眼中,閔恩澤在生活中是個怎樣的人呢?
采訪中,閔恩澤的女兒是這樣評價的:
父親在生活中就是一個快樂、頗具幽默感的老小孩。我常聽父親說:“要管住嘴,邁開腿,保持心態(tài)平和?!钡赣H又常說:“自己既管不住嘴,又邁不開腿,但能做到心態(tài)平和!”我想,這就是父親雖經幾次病魔折磨,而在九十多歲仍能保持健康狀態(tài)的關鍵!
父親不是那類工作時工作、休息時就休息的人,而是工作與休息不分。他的頭腦很單純,滿腦子想的都是催化劑。因為催化劑對他不僅是工作,也帶來了快樂,所以對他來說,也是一種休息。同時,他也整天在想如何去創(chuàng)新,有了新想法,他也高興!
當然,父親也不是整天都在想催化劑和創(chuàng)新。他喜歡聽京劇,特別是京劇大師言菊朋唱的《臥龍吊孝》,唱腔的寬窄高低、抑揚頓挫,他聽得津津有味。他還喜歡看網球,特別是瑞士天王費德勒的比賽,他是忠實粉絲。只要有網球公開賽,如澳網、法網、美網、溫網4個大滿貫賽事,他一定坐在電視機旁,從第一輪、第二輪,直到最后決賽。誰打入八強,誰進入四強,最后,誰與誰決賽,他都清清楚楚!女子網球公開賽他也看,關心中國幾朵金花的進展!
父親還是一位“歌唱家”。在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會上,他唱《上海灘》,很有自己的特點,廣東話與四川話、新老《上海灘》歌詞混唱。他在做報告時,講到科技上要有成就,需要《西游記》主題歌詞中的“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fā)”各盡所能的團隊精神和堅持到底的精神,他會在講臺上帶領大家一起唱《西游記》主題歌。
父親由于“管不住嘴”,也就成了一位美食家,北京的川菜、粵菜、魯菜、湘菜,法國、意大利、俄羅斯西餐館等的招牌菜,特別是每家好吃且價廉的菜是什么,他都清楚!正是這種對生活的每一份樂趣的熱愛,對工作的每一點進展的興奮,父親永遠像一個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