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真題再現(xiàn)】
《七顆鉆石》中的小姑娘一次次讓水是善,《明天不封陽臺》中的“我”為了鴿子不封陽臺是善,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是善,人對自然萬物的呵護是善……
仁愛的心地、美好的品行涵養(yǎng)化育了我們的心性,似雨露滋潤了我們的青春年華。
請以“善,潤了華年”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②不少于600個字;③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書寫要正確、規(guī)范、美觀。
【試題解讀】
與2017年的題目“這里,也是我的舞臺”比較,今年南通市的中考作文題穩(wěn)中有變?!胺€(wěn)”是指兩者都屬于全命題作文,命題立意都體現(xiàn)《新課標》“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這一導向;“變”是指今年的命題直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式則由去年的“正題+要求”式恢復為以前比較穩(wěn)定的“導語+正題+要求”式,導語親切詩性,指向多樣,由教材引入核心詞語,更接地氣,便于考生開拓思路,快速入題。寫好這篇標題作文,必須注意三點。
一、抓住關(guān)鍵詞“善”“潤”“華年”,精準審題。“善”體現(xiàn)著精神品性的豐富內(nèi)容,善言、善心、善行,關(guān)愛溫情,呵護生命,慈祥仁厚,真心助人,樂于施救,解“結(jié)”開“鎖”,無私忍讓,營造和諧……都可入“善”?!皾櫋弊衷陬}中不是形容詞,而是表示抽象意義的動詞,導語中以“涵養(yǎng)”“化育”“滋潤”加以詮釋,其主要特點是:隨心自然而不張揚刻意,輕柔溫和而不簡單狂暴,細密持續(xù)而不粗疏停歇,出自真心而不另有所謀?!叭A年”在題中指考生所處的青少年時代,也可以擴大為變化中的社會生活?!叭A年”是“潤”的對象,“潤了華年”可以理解為“(善言、善心、善行)滋潤涵養(yǎng)了我們的青春年華,讓時代更加美麗,散發(fā)光彩”。
二、取材避免趨同,寫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善”與“潤”。他人之“善”、群體之“善”、自身之“善”、名著之“善”、大自然之“善”……選哪一種“善”?“潤”他(他們)、“潤”我(我們)、“潤”社會、“潤”自然……寫哪一類“潤”?回答是:化大為小,以小見大。寫呵護某動物之“善”,如果也寫到某動物之“善”,構(gòu)成“善”“潤”的雙向性,那就有了新意,比只寫人對動物之“善”明顯高出一籌。又如寫“潤”,如果設(shè)置了“潤”前與“潤”后的心理對比,那就比簡單寫“潤”的文章更有個性色彩。
三、善用議論、抒情手法,讓立意有一定的意蘊和深度。如寫議論性文章??煽圩 吧仙迫羲?,從水的滋潤萬物、包容接納、周濟天下等特性,舉出人類社會的典型例子,論及當代生活滋潤華年之“善”及其價值意義。題目中的“潤了華年”有詩意化表達的味道,令我們聯(lián)想到名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所以如果寫敘寫類文章,必須考慮運用比喻、雙關(guān)、拈連、象征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富有意蘊,有點詩意,還要注重敘議結(jié)合,設(shè)計好言簡意賅的“點睛”文字,以強化文學色彩和立意深度。
【寫作思路】
(1)寫一人一事的記敘文,展示人物善行“潤”的過程,抒發(fā)感悟;
(2)寫敘事散文,“善”字串連一人多事或多人多事,形散神聚,凸顯“潤”的感人魅力;
(3)寫童話故事,趣味演繹人類呵護大自然、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方法、途徑;
(4)寫議論性散文或議論文,以水為喻,闡述“善,潤了華年”的意義和愿景。
【佳作展示一】
善,潤了華年
南通一考生
品著題目,我不禁回憶起那年旅途中的一次迷路……
腳下的青石板已被磨得光滑發(fā)亮,兩旁的白墻也不再光潔。石板縫中冒出一叢叢雜草,看來無人打理。
這是一條不為人所注意的小巷。扶著兩邊狹窄的墻,彎過幾個岔口,不知不覺中我便迷了路。任我怎么分辨,也難以找到來時的路。怎么辦?聽天由命向前走吧!
前面的道路逐漸寬敞,拐角處露出一戶人家。一位老人弓著腰坐在藤椅上悠閑地抽著煙。我心里犯愁:能向他問路嗎?如此偏僻的小巷,我說普通話,這老者能聽得懂、說得清嗎?萬一讓他當導游敲詐我一筆引路錢,該怎么辦?不多想了,先詢問了再說。
“請問大爺,出巷的路該怎么走???”雖然隔了一段距離,我內(nèi)心還是有一陣慌張。
老人緩緩起身,和藹地一笑,拄起拐杖向我招了招手,便在前面帶起了路。老人走得很慢,青黑的木杖輕敲青石板,傳出清脆之聲。他佝僂著背,一步淺,一步深,怕是不常走路的緣故,他走得有點艱難,但他堅定地領(lǐng)著我,嘴里還念叨著一些我聽不懂的話,語氣悠然平靜,像是在向我訴說著家常。漸漸地,他和善的話語如一縷縷清風,平復了我原先的不安和擔憂。
拐杖還是很有節(jié)奏地點在石板上,每一聲都清晰干脆,很有韻律地沿著白墻傳向遠方。老人的灰色襯衫逐漸被汗水浸濕,那一跛一跛的動作也明顯了幾分,但老人依舊走著,依舊自顧自地說著一些我聽不懂的話,有時還笑出聲來。他的嗓音有些沙啞,卻融入了小巷的滄桑和厚道,我開始感到小巷人“善”的溫度。
在拐杖的擊地聲與老人的談笑聲中,我們終于走到巷口。此時,我從老人的一番話語中聽懂了三個詞:“到了”“走好”“再來”。老人朝我笑笑,擺擺手,一瘸一拐地往回走,步履好像比剛才更加艱難,但拐杖敲擊石板的聲音仍然清晰干脆,仿佛一首向善的交響曲已經(jīng)到了尾聲,令曾經(jīng)以惡意揣度他人善心善舉的我心生歉疚。
如今,這位善良樸實、樂于助人的老者依然會走進我的腦海,這首交響曲依然會潤澤我的華年。當然,樂章中會補進我的“善”,我的“潤”,讓我和他人在人生之路上不再“迷路”……
【評點】
本文取材于一次迷路經(jīng)歷,小巷子、小人物、小事件,盡顯老人善心善行的溫度,這就是從小處切入,以小見大。老人有腿疾,不宜多走路,卻堅持帶路至巷口,且一路傾吐心聲,而“我”的猶豫甚至“惡意揣度”與老人之“善”構(gòu)成對比,使“潤”的過程展開得真實具體,令人感動。將拐杖敲擊石板的聲音喻為“交響曲”,余音裊裊,結(jié)尾由“旅游迷路”上升為“人生不再迷路”,“潤”字凸顯,立意升華。
【佳作展示二】
善,潤了華年
南通一考生
夕陽沉醉,晚風低唱。我們急急趕回南通。
嗓子渴得冒煙,急于尋找出售冷飲的小店。遠處終于露出一個門口放著冰柜的小賣部,我們喜出望外。
這是一個樸素得有些寒酸的小店:陽光只是小氣地照亮了最貼近門口的一處,里面有點昏暗。店內(nèi)無非是農(nóng)家常用的油鹽糖酒之類的生活用品,像樣的飲料屈指可數(shù)。拿起一瓶雪碧,一看噴碼,保質(zhì)期只剩半個月……
“將就一下吧……”正在沮喪之際,一聲驚呼,讓我們姐幾個徹底怔住了。“快來看啊——‘趕路人,本店免費提供茶水?!?/p>
柜臺處寫在硬紙板上的幾個雋秀的楷體大字,令我們失落的心頭瞬間發(fā)生變化:驚訝,溫暖,感動,敬佩……
漸漸適應(yīng)店內(nèi)的弱光,眼前的一切也漸漸明晰起來:店鋪只有八九平方,墻面只草草地刷了層石灰,墻根處隱約可見綠色青苔。地面上一個個隆起的土疙瘩,將我的腳蹭得癢癢的。木質(zhì)貨架的漆面已經(jīng)斑駁,但貨物的陳列妥帖而齊整。
坐在柜臺處的老奶奶看見我們,趕忙起身招呼:“看你們累的,歇口氣吧。需要點什么嗎?”她的聲音如此親切,滿臉笑容像綻開的花朵。
“奶奶,別忙。我們只是看到那塊牌子,覺得好奇,才進來看看?!?/p>
“哦,那個呀,是我老伴寫的。怎么樣,好看吧?他以前是教師,字可好哩!雖然現(xiàn)在已退休了,但還是整天拿著毛筆寫啊寫,這句話就是我讓他寫的?!崩夏棠陶Z氣中滿是自豪。我想,她的自豪不僅來自老伴和老伴的字,更是來自她的“善心”!
“這字確實寫得好,我們還想問您,您為什么不收費呢?喝了茶,飲料就賣得少,賺錢也就……”身旁的小莉用腳踢我,我立馬意識到我的話說得有點唐突,甚至有點俗氣,讓老奶奶尷尬了。
“瞧你這孩子說的,水又不是金子,有什么舍不得的。再說了,大家來我這兒喝水,還能陪我聊天呢!人生一世,不就是圖個你善我親,和和樂樂嘛!”她越講越上興頭,滿臉的笑容是那么可愛。仔細看,兩排牙齒大都已經(jīng)脫落,剩下的也已經(jīng)松動,但這些怎能影響她真誠善良的美麗?
我們都要了碗愛心茶,咕咚幾口,頓感清涼入心,茶香滿口。陪老人家聊了一刻鐘,我們才起身告辭。臨走時每人都帶上一瓶雪碧——雖然這不是我們喜歡的飲料,雖然它的保質(zhì)期已經(jīng)臨近,但我們都毫不介意,因為老奶奶的善意之“潤”就是我們的最愛,而且能夠永遠使青春年華“保質(zhì)”!
【評點】
一個小店面,一塊硬紙板,一碗愛心茶,一段暖心語,這些再普通不過的身邊小事,讓一個老奶奶的善良愛心得以凸顯,開篇描寫小店的樸素、寒酸,也為下文贊美老奶奶“你善我親,和和樂樂”的人生態(tài)度做足鋪墊。結(jié)尾將雪碧的保質(zhì)期與青春年華的“保質(zhì)”拈連起來,升華主題的同時,又留下無窮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