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琳
車窗外,大雁塔毫無預兆地躍進眼簾,黃赭色的塔身古樸厚重,從綠蔭灰墻的間隙流淌來,心一下子就平實澄明起來。
大雁塔塔高七層,四方樓閣式的塔體,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從下而上按比例遞減,磚墻上顯示出棱柱,簡潔沉穩(wěn)。
佛教從東漢末傳入中原,陸續(xù)就有中國僧人結隊前往印度,而絕大多數的朝圣者都死在了西行的路上。至唐朝時中原佛教界對經典的詮釋仍存在巨大的差異,歧義百出,所以玄奘立下了到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教原典的志向。初唐時戰(zhàn)爭氣息一直彌漫邊關,他要西行只能偷渡邊關,種種的困難和磨礪都阻擋不了西行的決心?!皩幙晌餍卸溃瑳Q不東歸而活!”黃沙蔽日,皚皚白骨為他指路,最危險的一次在浩瀚的沙漠中,丟了水袋,他滴水未進堅持了五天四夜終得救。他西行天竺,行程5萬公里,前后歷時17年。
可以說,沒有玄奘就沒有大雁塔的聲名,沒有玄奘就沒有慈恩寺的光芒。歸國后他受到朝廷的極大禮遇,被太宗召見徹夜長談,迎請為慈恩寺第一住持。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后祈求陰福而造,玄奘的到來成就了這座皇家寺院,慈恩寺成為唐朝最重要的佛教寺院。4年后,玄奘親自設計,一磚一土地督造了大雁塔,用來存放他從天竺取回的經卷佛像和舍利。在慈恩寺的佛堂掛著《玄奘負笈像圖》:一位匆匆的行腳僧人,左手拿經卷,右手拂塵,背負經篋,臉上滿是飽經風霜后的堅毅和從容。17年前,他的身份是個偷渡者,朝不保夕;17年后,他成了皇上的座上賓,太宗譽他“法門之領袖”,親自為他撰寫《大唐三藏圣教序》,慈恩寺大雁塔就是他獲得的最好嘉獎。而玄奘需要的不是成功后的褒獎,他因見人間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不為阻撓而失望,不為榮耀而狂熱,西行取經的九死一生未能阻擋他堅忍的決心。取經回來后,他繼續(xù)潛心佛學,組成規(guī)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都遠超前人,深奧的理義在他筆下走向實際,貼近蒼生,拓寬盛唐及后世的精神疆域。
沿塔內木梯盤旋而上,我站在券門極目遠眺,四面風聲呼呼作響,想起了“雁塔題名”的事。據說,自唐高宗起,新科進士及第都會登塔賦詩,題名塔壁。但是,這寄托文人雅士夢想的墻壁,卻在北宗年間被一場大火毀掉了。
今天,大雁塔又重新修葺,又熱鬧起來。只有寺前晨鐘暮鼓,依稀傳揚著玄奘堅定不移普度眾生的慈悲心。
責任編輯:蔣建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