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包公的臉是黑色的嗎
在京劇以及眾多地方戲中,包公的臉譜是黑色的。電視劇《包青天》里的包拯相貌,雖然不像戲劇里的那么夸張,但也是黑如奧巴馬,直讓人懷疑,包拯是不是有非洲血統(tǒng)。
事實上,“黑包公”是坊間文人想象出來的形象,史料從未說過包拯面如黑炭。故宮南薰殿舊藏歷代名臣畫像中,有一幅包拯畫像,繪出的包拯形象濃眉大耳,面目慈祥,與一般士大夫沒什么不同。這幅畫像繪制的年代相當(dāng)早,大概是從宋代傳下來的,顯然是我們了解包公相貌最可靠的圖像史料。
包公主政的開封府真的有三口鍘刀嗎
傳說開封府有“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三道鍘刀,龍頭鍘專殺貴族,虎頭鍘專殺官吏,狗頭鍘專殺平民。
實際上,包公的這三口鍘刀也是民間文人幻想出來的刑具,歷代都未見將鍘刀列為行刑工具的,很可能是入元之后,民間文人從蒙古人用于鍘草的鍘刀獲得靈感,才想到了給包公打造一副銅鍘的情節(jié)。由于戲劇、小說傳播極廣,許多人都真的相信包公有三口鍘刀。
今天開封市的人造景區(qū)——開封府,里面也安放了三口鍘刀,實在太誤導(dǎo)游客。
包公有尚方寶劍嗎
戲劇里的包公還有一口皇帝御賜的尚方寶劍,可以“上斬昏君,下斬佞臣”。毫無疑問,這也是坊間小文人想象出來的東西。
宋代并沒有御賜尚方寶劍的制度,明代萬歷年間才出現(xiàn)了尚方寶劍之制,皇帝才經(jīng)常給出巡的監(jiān)察御史賜尚方寶劍,賦予持劍人“如朕親臨”“先斬后奏”的超級權(quán)力。這東西,宋朝是沒有的。
包公身邊有沒有公孫策這個人
答案是:沒有。別說公孫策這個人,就是公孫策所代表的師爺這一角色,宋朝也是沒有的。
師爺流行于明清時期,有專職的刑名師爺、錢谷師爺?shù)?,這是因為:明清的地方編制簡略,朝廷沒有給州縣長官配備專業(yè)的幕職官;同時,朝廷以八股取士,選拔出來的地方官,嚴(yán)重缺乏司法、理財?shù)葘I(yè)技能,因此不得不依賴刑名師爺、錢谷師爺對付公務(wù)。
而宋代的地方政府,一般都配備有主持具體公務(wù)的幕職官,比如開封府,設(shè)有判官、推官、司錄參、左右軍巡使、軍巡判官、左右?guī)赂僧?dāng)官,都是負(fù)有司法職能的幕職官,根本就不需要公孫策這樣的刑名師爺。
順便說一下,包公戲中的展昭、王朝、馬漢,也都是虛構(gòu)出來的人物。
包公當(dāng)過幾年開封府尹
拜戲文所賜,在我們的印象中,包公與開封府幾乎是相捆綁的。很多包公審案故事都發(fā)生在開封府。但實際上,包拯擔(dān)任開封府府尹的時間非常短,只有一年多的時間。只是在包公的光芒之下,其他開封府尹顯得有些默默無聞了,比如歐陽修、張方平、蔡襄。
包公真的叫“包文正”嗎
在一些戲文中,包拯又被稱為“包文正”。文正是謚號,但包拯的謚號并不是“文正”,而是“孝肅”。顯然,“文正”只是民間文人贈送給包公的溢美的私謚。
在宋人的觀念中,“文正”是“謚之至美,無以復(fù)加”。既然是至美至榮之謚,當(dāng)然不可以輕易與人,北宋一百余年,能獲得“文正”之謚的士大夫,屈指可數(shù),只有那些堪稱為士人典范中的典范,才可以得到“文正”的賜謚,比如范仲淹。以包拯當(dāng)時的政聲、成就,還夠不上謚“文正”的資格。
包公戲講的故事,都是真的嗎
宋朝并沒有包公戲,包公戲是從元朝興起的,盛行于明清。包公戲講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元朝以降的文人虛構(gòu)出來的,都不是宋代發(fā)生的真事,包括著名的“貍貓換太子”“陳世美與秦香蓮”?!柏傌垞Q太子”可能有故事原型,但這個原型跟宋仁宗沒有關(guān)系,很可能是明代文人根據(jù)明孝宗的身世演義而來。
從元朝開始的所有包公戲,除了包拯的名字是真的之外(但包文正的謚號也是假的),其他的全都是假的。將包公戲當(dāng)成文藝來娛娛情倒沒什么,如果以為那戲文里講的是宋朝歷史,那就被文人帶進(jìn)溝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