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中國人自古及今綿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早在《詩經(jīng)》中,就把對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論語中對此十分肯定,朱熹《論語》注中解讀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肚f子》說“庖丁解牛、技進乎道”,賈島關于“推敲”的斟酌,都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的匠人精神。
韓非子《五蠹》一文就提到了最早造房子的有巢氏、最早鉆燧取火的燧人氏。“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這就是最早的“匠人治國”的案例。
魯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筑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chǎn)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被尊奉為木匠的祖師。兩千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
中國自古就有追求“精確”的傳統(tǒng),有“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說法。歐陽修《歸田錄》載,汴京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預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總管或曰總工匠。預浩把塔建好后,卻是“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這是怎么回事,預浩解開了謎團:“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p>
中國古代工匠匠心獨運,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傾注于一雙巧手,讓中國制造獨具東方風韻?!渡袝ご笥碇儭酚性疲骸叭诵奈┪?,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币鉃橹灰恋孟滦?、坐得住“冷板凳”,就能真正做出匠心獨運、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