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糍原是客家人清明節(jié)必做的一種美食。這種食物寄托了對逝者的思念之情。后來,因為它有艾草的特別清香和暖胃去風功能,漸漸地成為了廣州美食之一。記得我小的時候,家里每逢清明都會去山上摘艾葉,做艾糍。我也會跟著大人們?nèi)フ~。到了山上,我看見山坡上都長滿了嫩綠的艾葉,等大人們把艾葉摘下來,我就跑過去,拿著一株艾葉,輕輕地嗅著:那種香味沁人心扉,我馬上就喜歡了這綠油油的艾草。
做艾糍時,我也總是愛湊上前去看一看。外婆特別會做艾糍,首先,要把新鮮的艾葉清洗干凈,放進鍋里煮。外婆告訴我,煮艾葉時還要加些堿水,這樣撈起來的艾葉顏色就不會變。然后,把煮爛的艾葉撈起來搗爛,加入糯米飯和面粉,一邊加一邊攪拌,這樣可以將兩者充分揉勻。接著,準備好餡料。我家用的餡料都是甜的,碾碎的花生加上芝麻,再拌上黃糖,一盆餡料就出來了。然后,捏出幾個小艾團,把餡料放進艾團里,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最后,放入蒸籠,等候15分鐘,一籠新鮮的艾糍就出來了。我總是等不及把艾糍放涼了再吃,吃得滿嘴都是油膩膩的。
如今在清明前后,廣州的各大酒家和小食店里,都可能會出現(xiàn)這種季節(jié)性的美食。我也很喜歡,只是它少了點外婆做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