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中國的漢字歷史悠久,每一個漢字都有特定的寓意,在長久的發(fā)展過程中,漢字的寓意得到不斷擴充和完善,這對于人們解讀文言文和詩歌有很大的幫助。本文以高中階段人教版的課本為例,分析文言文和詩歌中“獨”字后面所蘊含的深刻情感。
《說文解字》云:“羊為羣。犬為獨。犬好斗。好斗則獨而不羣。”由此可以看出,“獨”的本義是獨自、獨立、單獨,后來引申為“專一”的意思。還有一種解釋是,“獨”是一種外形像老虎、白色的身子、毛與豬身上的一樣、尾巴像馬一樣叫做“獨犭谷”的野獸。而《詩經·小雅》中對“獨”的解釋是“獨,單也”,《孟子》中提到“老而無子曰獨”,而《禮記》中說的是“無子孫曰獨”,《中庸》《大學》中則說到“慎獨”。從“獨”字的字義發(fā)展來看,雖然發(fā)展到后來的代際關系的無子、無子孫,詞義有所擴大,但表示自身狀態(tài)、品性的單獨、獨立一直保留下來。那么,“獨”字在古代的詩歌中有什么深刻的情感意蘊呢?
一、身在異鄉(xiāng)的孤獨寂寞
杜甫在漂泊西南的夔州時,寫下了一組詠史懷古詩,分別詠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而王昭君是這五人中唯一的女性。也許是相同的境遇,杜甫對王昭君格外欣賞和憐憫。王昭君出生于江南,聰慧秀麗,因為畫師的緣故,這個美貌的巾幗只能遠嫁異邦來避免老死皇宮的結局?!蔼毩羟嘹O螯S昏”中,一個“獨”字把王昭君遠嫁異域、常年去國離鄉(xiāng)的怨恨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王昭君的去國懷鄉(xiāng)與杜甫的漂泊西南、遠離家鄉(xiāng)是類似的,所以杜甫也有意借王昭君的事跡來抒發(fā)自己身在異鄉(xiāng)的孤獨寂寞。
南渡之前的李清照,生活充滿樂趣與愜意,少女生活中的清麗柔媚,結婚后與丈夫趙明誠短暫分別的閨怨離愁,無不讓人覺得清新而有趣。南渡之后,隨著大量資產在逃亡過程中散佚,李清照的生活已沒有以前潑茶論詩的愜意,也沒有了心愛的丈夫與自己為伴,只剩下余生漫長的日子。在經歷國破、家亡、夫死的三大沉重的打擊之后,李清照的生活變得愁情濃重?!堵暵暵氛抢钋逭漳隙芍蟮拇碜鳌!笆刂皟?,獨自怎生得黑”寫出了李清照身在異鄉(xiāng)、無人陪伴、只能靜待時光流逝的孤獨寂寞。詞中的其他意象,如淡淡的菊花酒、晚來的秋風、舊識的大雁、滿地的黃花、點點滴滴的細雨、被雨浸潤的梧桐,無不都渲染了這異鄉(xiāng)的孤寂。
二、無人賞識的壯志難酬及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
一個人在懵懂年幼的時候,會通過學習知識來認識世界,書本教導人們做一個正直、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了現實的不完美,有些適應能力強的人慢慢變得世故、圓滑,在生活中如魚得水。而有一些人,他們或許比較固執(zhí)、比較笨拙,沒有學會這些技巧,只知道堅持自己所認為的真理和理想,不在乎人們甚至社會怎么看待他們。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便是如此。屈原一直主張楚國通過變法圖強,并聯合齊國共同對抗秦國,但由于小人的誣陷,楚懷王疏遠他,頃襄王放逐他,流離、輾轉沅、湘二水間長達九年。對于立志報國的屈原來說,流放到遠離國事的地方,這無疑是一種折磨。所以,屈原才會說到“吾獨窮困”。這個“獨”字雖說是對自己現在抑郁不得志的狀況的抱怨,但其中也隱含著對自己的贊賞,贊賞自己對理想、信念的堅持,不會跟其他人一樣,隨波逐流,阿諛奉承,做好自己作為臣子的本分。雖然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樂趣,但屈原依然“獨好修以為?!?。這個“獨”字,不僅表達了自己修身養(yǎng)性卻沒有得到別人賞識的無奈,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理想、信念的堅持,絕不會隨俗浮沉?!峨x騷》中的“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和“余獨好修以為?!保@兩句都顯示出屈原的壯志難酬以及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
三、知音難遇的悲傷失落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指出人生有三境: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層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層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yè),要耐得住獨自奮斗的寂寞,才能守得住成功后燈紅酒綠的繁華。奮斗的路上,人們有很多戰(zhàn)友,但又有多少人是真正了解你呢?可以稱為知己的又有幾人呢?《沁園春·長沙》寫于1925年,當時的毛澤東32歲,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段。他的前半生,有很多經歷跟長沙有關,學生時代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后來領導過長沙土木工人罷工,因為幫忙成立湖南省總工會而被通緝。在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重游長沙時,他寫下了這首詩,回憶以前和同學意氣風發(fā)的時候,抒發(fā)了自己對于未來的雄心壯志。開篇寫道“獨立寒秋”,毛澤東孤身一人立于湘江橘子洲頭,不僅抒發(fā)了自己孤身一人的寂寞,同時還隱含著沒有知己的悲傷失落。上片的最后寫道“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看似是對當前動蕩的時世發(fā)出一個客觀評論,但其實也暗含著回答,跟毛澤東一樣的革命者才是主宰國家命運的人。而懷有這樣雄心壯志的毛澤東,又有誰真正了解呢?知音難遇一直是文人志士所面臨的問題,毛澤東也不例外,這個心境通過“獨”字可見一斑。
四、時逝年老的感傷惆悵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慢慢地發(fā)現,身邊的親人朋友越來越遠,有的是因為成家立業(yè)而疏遠,有的是因為工作生活的異域而漸行漸遠,有的是因為生活繁忙而疏于見面。生活在和平年代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那些在戰(zhàn)亂時期飽受顛沛流離的人們。因為戰(zhàn)亂,他們?yōu)榱吮C奶幈甲撸h離家鄉(xiāng),與家人分離,明天在哪里、下一刻還有誰在身邊都不知道。安史之亂后,杜甫顛沛流離,足跡遍布很多地方,經陜西至河南到甘肅,再到了四川、重慶,最后輾轉到了湖南。而在重慶的夔州,杜甫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登高》。這首詩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的秋天,常年的顛沛生活讓他的身體越來越差,此時的杜甫已五十六歲,已到了人生之秋。所以,他在《登高》中寫下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首詩中的“獨”不僅說明杜甫此時孤身登臺,從“百年”能看出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傷,“多病”顯示出時間前進而身體每況愈下的現狀,作者卻無可奈何,空余惆悵。歲月流逝的感傷和惆悵,對于這位敏感的詩人來說,更加強烈。
五、笑看人生的樂觀豁達
一生中,人們總會遇到種種的挫折和不如意。但當挫折來臨的時候,有的人怨天尤人、悲觀恨世,于是整天沉浸于悲傷之中,不能自拔。有些人卻不一樣,他們坦然接受命運給他們的挫折,不因命途的不公而懷疑自己、疑惑人生,總是以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處世,蘇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定風波》小序中,蘇軾寫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边@首詩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春天,這一年是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的第三年?!盀跖_詩案”是蘇軾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開始了他一貶再貶的仕途生涯。由湖州知州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遠離天子腳下,蘇軾開始更多地關注自然、享受生活。這一天上一刻還春光明媚,下一刻卻下起了雨,不得不說這是一件掃興的事,不僅不能愜意地欣賞春光,還得到處找地方避雨,怎能不狼狽?而同樣的境遇,蘇軾卻“吟嘯且徐行”,不介意淋雨,也不因為被貶而低沉抑郁,而是樂觀豁達地看待人生。這一份與眾不同的樂觀豁達,正是通過小序中的“獨”字體現出來的。
六、結語
“獨”字常理解為“單獨”“獨自”,其背后蘊含的情感卻比字義來得豐富,來得深沉。每個詩人或詞人在寫作中應用“獨”字,都因自身的不同境遇而寄托了不同的情感。這些情感,或許是身在異鄉(xiāng)的孤獨寂寞,或許是無人賞識的壯志難酬及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或許是知音難遇的悲傷失落,或許是時逝年老的感傷惆悵,或許是笑看人生的樂觀豁達,無一不是作者坎坷不平、憂郁憤恨心情的寫照。對“獨”字的解讀,能讓人們更好地了解詩人崎嶇而飽滿的人生,更好地解讀“詩言志”。
(江西南康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