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大連海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微課在“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張妍
大連海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結合“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的特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提出了通過微課教學與傳統(tǒng)課堂相結合的方法幫助教師和學生減負,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
微課 模擬電子技術 教學模式
“模擬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類專業(yè)的入門性質的基礎理論和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yè)基礎課,以器件為基礎、以信號為主線,研究各種模擬電子電路的工作原理、特點及性能指標等;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同時對較簡單的單元電路進行設計。課程特點概括為四多:內容多、器件種類多、電路類型多、概念多。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開在大二下學期,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一是由于電子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及其應用的日益廣泛,教學內容稍顯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程的教學質量。開課之初學生的熱情較高,到課程的后半段時由于學生原有的物理、電路水平層次參差不齊導致學生的接受程度出現較大差距。課堂教學中接受能力差的同學沒有重復學習的渠道,導致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逐漸缺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在后續(xù)的專業(yè)課程中,需要用到模擬電路的分析、設計時,普遍反映出不能熟練使用先前學過的知識達成預期的效果。
二是課程的學時和課程內容間的矛盾突出,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傳授盡可能多的知識,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都安排得很滿。上課時教師不斷地將知識機械的灌輸給學生,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也累。盡管“模擬電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為了保證基礎理論的授課,目前實踐教學的時間依舊比較少,再加上課程本身的知識難度,造成學生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甚至有些學生做完實驗卻依舊無法理解該實驗所針對的理論知識點。
三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多是采用“多媒體+板書”,以教師為中心廣播式的授課,教學節(jié)奏很快,與學生有效的互動少,學生稍有溜號可能就錯過老師講授的內容。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像模電這種基礎課,一般班型也較大,老師很難做到對不同的學生有針對性地輔導,不利于基礎好、有能力學生的提高。
微課教學模式通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重組和細化,按照知識點來設計、制作微課件及微課教學視頻,有效的改善了教學時間與教學內容的矛盾。同時,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在課后利用微課網絡教學平臺復習、反饋、反思、交流等,這樣教師可以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能夠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更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思考能力。基于“模擬電子技術”的微課教學模式框架,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的學習活動作為主線,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作為其關鍵要素,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才能保證微課教學模式下和諧學習環(huán)境的建構和再生。
3.1 課前——自主學習
“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復雜繁多,在課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教師要細致的分析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課程的重點、難點并回顧已學知識,課程的背景知識,重點知識案例,激發(fā)學習興趣;然后,按照大綱中的章節(jié),把知識點逐步細化。分析課程中涉及到幾個知識點,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教師如何講解能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點,如何考核學生能了解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等等。再后,教師制作課件和其它微課資源,將梳理好的課件資源鏈接上傳到微課上去,引導學生在聽課之前如何利用微課進行預習,并記錄自己遇到的困惑和建議。
3.2 課中——師生互動
在課中,即在教學課堂上,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分組協作,針對個別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教師單獨解答,而對于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解,采用分層教學,教師重點是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督促學生練習,盡快掌握和消化微課學習的知識內容。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給予及時的反饋評價;學生則是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學習相結合,適時利用“微課”幫助學生解決重點、難點、疑點、易錯點和易混淆點,完成知識內化,強化學習興趣。在實驗課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針對實操步驟記不清的地方,可以借助“微課”視頻,邊看演示內容邊自己動手實操,在探究中發(fā)現問題、手腦并用,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經過反復嘗試自己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再請教老師或同學,這樣經過反復探究后最終解決的疑難問題,印象會更加深刻。
3.3 課后——鞏固復習
課后的鞏固復習也是實現對知識的進一步內化的關鍵部分。課程結束后,學生可以利用微課平臺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能夠得到教師的幫助。這個環(huán)節(jié)能夠切實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并且能夠根據學習的效果及時的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習的質量。此外,在課程結束之后,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保證學生能夠及時的發(fā)展自身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爭取實現每一個知識都被學生吸收和理解。每次教學完畢后,需要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容易出錯,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進行標注。從而實現對微課的修改。修改完畢之后,再將這些知識分成不同的部分進行講解,保證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識。在利用微課教學過程中,在保證學生自愿學習的前提下,在“模擬電子技術”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學方式能夠顯著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4 “模擬電子技術”課程微課教學案例設計
根據微課在“模擬電子技術”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首先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課程特點進行微課主題選擇和教學設計,例如以“基本共發(fā)射極放大電路”為專題進行微課設計,并根據選題內容撰寫制作微教案,主要包括(1)教學目標:掌握基本共射極放大電路的組成,理解每個元件的作用,理解輸入信號在基本共射極放大電路中的傳輸過程;(2)教學方法:以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按照認知規(guī)律,以半導體三極管為核心,由輸入到輸出,逐步搭建基本共射極放大電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教學過程:以話筒放大聲音作為內容引入,先介紹放大電路的核心元件,放大的外部工作條件,然后分別介紹輸入輸出電路的組成及工作原理,推導輸入輸出方程,其中設置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與學生互動。整個電路講解完以后,通過仿真軟件對電路進行仿真,觀察仿真結果進一步理解放大的概念和信號傳輸過程,最后進行本課小結,并且依據所選的主題設計出相關的習題,便于學生課后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鞏固。最后根據所選擇的教學內容,錄制微視頻。
通過微課的應用,將“模擬電子技術”的課程教學從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延伸并轉變至課堂外,教師精心設計制作微視頻、學習任務卡、有效學習資源整合,突出教師主導作用,遵循現代學生易于從網絡接受知識的規(guī)律,實踐表明微課與傳統(tǒng)課堂的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生更愿意主動探討學習,而不是“被動聽講”,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改革,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進一步完善適合本課程教學模式,達到教與學共贏。
[1]朱海生.微課在高校教學中的意義、存在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6(3):265-267
[2]李定芳.以教立研,以研促教——略論微課在藝術設計專業(yè)設計軟件課程教學中的研究與嘗試[J].科技展望,2016(7):203-204
[3]胡志忠,王成華.基于翻轉課堂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初探[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16(4):63-67
[4]楊東海.基于微課的“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職教通訊,2016(3):62-64
張妍,大連海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通信教研室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電子線路教學與實踐(116023)。
項目來源
大連海洋大學校級微課項目“模擬電子技術”(項目編號:KC2016WK25)。
G642
A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