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潔
幾年前,我聽到電臺經(jīng)常推送李榮浩的歌。那時,李榮浩已經(jīng)拿了某個年度的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并簽約華納唱片。但是,在他的兩張專輯被我翻來覆去聽完后,他的形象于我來說,還只是專輯封面上那張遮了一只眼的黑白照。
最初,DJ說李榮浩的唱腔有些像陳奕迅。但是,顯然陳奕迅比他的情緒豐富。陳奕迅有深沉情動的《十年》,有害怕了還說“當我是浮夸吧”的笑中帶淚,是分手之后還在假裝堅強的男人。李榮浩唱的,卻是“怕歌詞寫得肉麻,怕浮夸”,有“唱情歌落俗,說愛又太苦”的謹慎與斟酌之態(tài)。
也許正因為這種克制,這個19歲就孤身做北漂,做了十年幕后才出第一張專輯的人,分明有辛苦的歷史,但在他身上,沒有和那段經(jīng)歷相稱的悲情。他連喜悅都表現(xiàn)得矜持:王菲在微博上推薦李榮浩的《作曲家》的那天早上,李榮浩是被朋友的電話吵醒的。他的反應是,從二樓的房間走下來,給自己泡杯咖啡壓壓驚。
要了解李榮浩,是件很難的事。你很少看到一個藝人在十個不同采訪視頻中,給出的信息幾乎一樣,包括敘述的細節(jié)和語氣助詞。但是,另一方面,要了解他又非常容易,因為他成長的所有印跡都被他寫在歌里。
有人問過李榮浩,假如不做音樂,他還會從事其他職業(yè)嗎?他回答,從沒想過干別的。
執(zhí)著在娛樂圈是一種常見的品質,只不過有些執(zhí)著容易理解,有些執(zhí)著容易被誤解。比如,堅持使用全真樂器來做音樂;比如,堅持雕琢詞曲到有些“軸”。當李榮浩在《我是歌手》中踢館時,有評論覺得他傲慢,參賽的《模特》一句不改。之后,他仍“我行我素”,唱了一首明知不受歡迎的《小芳》,于是一輪游,退的速度比想象的還快。
李榮浩后來說,他來此就只是想滿足一下自己內心對這個舞臺的渴望。
這是那些在臺上哭著說,如果這次不成功,我就不能再繼續(xù)我的音樂夢想的人不會明白的。這是疑惑他為什么等了十年才出自己專輯的人不會明白的。
到今天,其實也不能準確地定位李榮浩到底紅不紅。他大概一輩子都不會像周杰倫那樣,活成一個時代盡人皆知的青春記憶;也不會收獲到像來自TFBOYS(!"#$%&())的粉絲群那樣撕心裂肺的狂熱和尖叫。喜歡李榮浩的人,大多已經(jīng)成熟到足夠理性,你看自稱是他粉絲的人里,排在前面的是張惠妹和陳奕迅。
你看他的演唱會,不僅票售罄,而且從頭到尾,連提前離場的人都寥寥無幾。
他早就擺明了態(tài)度———他只是來唱歌給大家聽的,聽眾們也只是來聽他唱歌的。其余,互不相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