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波
自從司馬遷借陳勝之口說出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后,燕子便被貼上了無志的標簽,尤其是小學(xué)生,在和同學(xué)爭論時常會搬出這句話為自己爭回面子。
也的確,燕子看起來太普通了,它們沒有漂亮的羽毛,沒有動人的叫聲,人們能看到的永遠是它們?yōu)樾┎衩子望}的瑣事忙忙碌碌的身影。即使是越冬,它們也僅僅是從北方飛到南方,怎么能和大雁、天鵝這些志在千里的鳥兒比呢?
其實,燕子的種類繁多,不同的種類有不同的秉性,有些種類的燕子人們知之甚少,比如北京頤和園里的燕子便是最近幾年才被人們逐漸了解的。
頤和園的燕子學(xué)名叫北京雨燕,是和家燕不同的品種。雨燕其貌不揚,卻有一個神奇的特點:它們一生從不落地,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飛行中度過,即使長途飛得累了,它們也可以睡在風(fēng)里。研究發(fā)現(xiàn),北京雨燕可以在海拔1000-2200米的高空以每秒8.5米的速度“枕著翅膀睡覺”。
北京雨燕從不落地,并不是它不想,而是源于它天生長了一雙不適合落地的腳。和家燕4個腳趾3前1后,適合對握樹枝和電線不同,北京雨燕4枚腳趾全部向前。這樣結(jié)構(gòu)的腳一是不能對握,二是沒有足夠的后蹬力。不能對握便無法落在樹枝和電線上,腳沒有足夠的后蹬力,便無法落地,一旦落地便很難起飛,這等同于自殺。所以除了偶爾攀附在古建筑物或者懸崖峭壁的垂直面上,它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飛行。
在希臘語中,雨燕這個詞是“無腳鳥”的意思。傳說中,無腳鳥一輩子都在飛翔,一生中唯一一次著陸的時候便是死亡的時刻。這雖然聽起來有點悲壯,但幾百萬年來雨燕依然樂觀地活著,它們在飛行中敏捷地捕捉昆蟲,靈巧地掠過湖面喝水,自由自在地談情說愛,人們從來看不出它們?yōu)椴荒芡P鵁肋^。
北京雨燕雖然與古老的北京城朝夕相伴了千百年,但是每年人們只有在4到8月才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過了8月,北京雨燕便神秘消失了,沒人知道它們?nèi)チ四睦?。為了解開北京雨燕遷徙之謎,鳥類學(xué)家嘗試了很多種辦法,包括環(huán)志、安裝衛(wèi)星定位發(fā)射器等,但因北京雨燕體積太小而發(fā)生器太重等原因,這些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直到2015年,科學(xué)家用最新的光敏定位才最終解開了這個謎底。原來,北京雨燕去了非洲!
光敏定位發(fā)現(xiàn),北京雨燕一般在7月底離開北京,經(jīng)內(nèi)蒙古往西飛行,沿著天山北麓到達中亞,然后穿越阿拉伯半島,于11月上旬到達非洲南部的南非、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三國交界的卡拉哈里公園越冬。從北京到非洲一來一回就是3.8萬公里,按北京雨燕平均壽命5.5年算,它們的一生要飛越20萬公里路程,相當于地球到月球距離的一半。
一只重量僅為35-40克的小鳥,居然能跨越千山萬水,飛到遙遠的非洲,這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但北京雨燕的智慧就在于它們遷徙的路線像是精心選擇的一樣。它們避開了青藏高原和天山山脈的阻隔一路向西,直到里海才朝南飛行,而且一路遠離海洋,確保飛行安全。有了合理的路線,上萬公里的路程更需要毅力和恒心,任何行進途中的雜念都會讓這旅途半途而廢。無疑,北京雨燕完美地完成了它的使命。
都說燕雀無志,豈不知不是它們無志,而是人們無知。一只看似平凡的鳥兒,卻有著崇高的品格和不凡的經(jīng)歷,毫不遜色于廣受褒揚的大雁、天鵝,讓人不得不對它們肅然起敬,刮目相看。
北京雨燕用它的經(jīng)歷證實了“高手在民間”這個真理,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下次再見到平凡的人,再也不敢隨便貼標簽了。(繼續(xù)前進摘自《知識窗》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