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葉婷
這世上存在兩個你,一個是在外的你,一個是在家的你。
爸媽總說:“你這個臭脾氣,以后走上社會,看誰受得了你?!笨墒呛芷婀?,平日里和同學(xué)、朋友們相處向來融洽,詢問他們認為你脾氣如何,他們都很不解,“你為什么這么問呢?你脾氣很好啊,也很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可在家呢?總是沒大沒小地指責爸媽讓你看不順眼的行為;總是不過腦子說一些在爸媽心上劃刀子的話;總是邋里邋遢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一次次警告自己下次別再這么做,可這下次似乎永遠不會來。
在外是老鼠,關(guān)起門來是老虎。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從經(jīng)濟學(xué)角度看,普遍認為對親人發(fā)脾氣比在社會上表露自己情緒需要付出的代價低得多。試想古代皇上的兒女們有哪個不是對他恭敬萬分、言聽計從?因為他們深知自己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現(xiàn)在則不一樣,你之所以敢對爸媽大聲吼叫,是吃定他們會包容你原諒你不會離開你。
從進化的角度看,這種策略明顯是最優(yōu)的。負面情緒總是需要一個宣泄的出口。在危險的地方集中精力,盡量不做出任何可能帶來麻煩的舉動;回到家,面對熟悉的環(huán)境和熟悉的人,神經(jīng)徹底放松下來,在外面所受的氣以及積累的負面情緒就會繃不住,從而爆發(fā)出來。
說白了你是個極其自私的人。把負面情緒抒發(fā)出來自己是舒坦了,卻沒有考慮過爸媽的感受。把所有的體貼與溫柔都用于外人,留給視你如生命的至親卻只有渾身的刺,在他們身上扎下一個個窟窿后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
有些事不是非要等到無路可退才能有所領(lǐng)悟的。
趁現(xiàn)在迷途知返,一切都還來得及。下次爸爸不滿于你的網(wǎng)購行為時,你能否耐心一點向他解釋你買該商品的必要性和網(wǎng)購的實惠方便之處?而不是甩臉色不予回應(yīng);下次媽媽趁你不在家替你整理房間時,你能否不要怒氣沖天地埋怨,而是反思為什么自己不能及時把房間整理好,不讓媽媽操心?
子游問孝,孔夫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由此觀之,“敬”方是孝道的精神本質(zhì)。如今醒悟,浪子回頭亦不算晚。
編輯/圍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