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婷+徐芳
主題活動“小鬼顯身手”是讓幼兒通過模擬成人的勞動,在游戲中體驗成人的生活。經過小班一年的在園學習與生活,中班時,幼兒的各方面能力有了極大的增長,游戲水平不斷提升,游戲內容也在不斷豐富。而家長們對于幼兒是如何在游戲和生活中學習和發(fā)展的缺乏認識。鑒于此,我們對“小鬼顯身手”的主題活動設計進行了調整,形成了新的主題活動“小鬼當家”,將“家長參與”“家園合作”作為該主題活動開展的重要形式,分三步實施課程:第一,請家長走進班級,和孩子一起參與職業(yè)體驗游戲;第二,家長帶孩子“走出去”,豐富孩子的經驗;第三,回歸家庭,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促進孩子的發(fā)展。這一主題活動不僅指向幼兒的成長,也指向家長育兒觀念的轉變與育兒能力的增長。
一、家長“走進來”
現在很多家長都十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但在他們的觀念里,學習識字、寫字、算術才算得上是學習,卻不知道幼兒是在生活和游戲中學習的。因此,我們借著開展主題活動“小鬼當家”的機會,讓家長走進幼兒園,體驗孩子們的游戲,發(fā)現游戲中的學習與發(fā)展。
我們以“倡議信”的方式向家長宣傳生活和游戲對于孩子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并讓家長了解“小鬼當家”主題活動的設計意圖,邀請家長來園和孩子一同開展職業(yè)體驗游戲。除了倡議信外,我們還通過班級微信群引發(fā)家長的討論,充分挖掘家長資源,思考適合本班幼兒的游戲主題。我們鼓勵家長自主報名參加,排出了家長輪班計劃表,明確了家長志愿者參與活動的順序和具體時間。
在家長走進班級參與幼兒的游戲前,我們也通過和家長的交談讓他們明確了參與過程中自己的角色:做耐心的觀察者、支持者,不包辦代勞。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參與讓家長看到孩子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感受到游戲給孩子帶來的多方面的挑戰(zhàn),從而對孩子在游戲中的學習給予適宜的支持。
中一班開展的游戲主題是“點心屋”,這一主題源于班里一個孩子的媽媽的一次助教活動“糕點是怎么來的”。助教活動之后,孩子們非常熱衷于模擬點心師用橡皮泥捏出各式小點心。于是,教師便和家長們一起商量,創(chuàng)設了“點心屋”的游戲區(qū)。家長們從家里搬來了石磨、榨汁機、水果、面粉、黃豆等材料,孩子們可以在游戲區(qū)內自己制作簡單的糕點、磨豆?jié){、榨果汁,并在勞動后一起品嘗、分享。家長志愿者以游戲伙伴的身份加入到游戲中,扮演糕點師或顧客。
一天,涵涵選擇了磨豆?jié){的活動,他把黃豆放入石磨,用力地轉動磨盤,可是磨盤的口子一直沒有豆?jié){出來。涵涵納悶了,他去尋求同伴的幫助,可是同伴們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于是,他向家長志愿者求助。家長志愿者知道答案,但她聯想到,教師曾說過,要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于是她沒有直接給出解決方案,而是引導說:“哇,這豆子怎么那么硬啊,如果軟一點,可能就容易磨了吧!”于是,孩子們想到,是不是可以把黃豆放在水里泡軟。他們把黃豆浸在了水里泡了一會兒,但發(fā)現磨起來還是很吃力。接下來幾天的游戲中,孩子們聚焦問題,一起討論:黃豆泡多久才會軟,才能輕松地磨出豆?jié){。孩子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還分頭做實驗:有的早操時開始浸泡黃豆,有的一大早來園就開始浸泡黃豆了,有的在前一天離園時就把黃豆浸在水里了。通過多人的實驗,孩子們發(fā)現,黃豆要浸泡很久才會變得足夠軟,才容易磨成豆?jié){。家長們被孩子們在游戲中積極的探索和思考深深地感動了,自覺地成為孩子探究的支持者,引導孩子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中二班開展的游戲主題是“花都郵政”。因為班里有家長正好從事快遞員的職業(yè)。當家長和孩子們聊起快遞員的工作時,孩子們都十分感興趣。孩子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收到快遞包裹,他們對此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于是班里決定開展游戲“花都郵政”。游戲材料是孩子和家長一起收集來的包裝紙、包裝袋、報紙、紙盒等。小小“快遞員”們穿上制服,戴上帽子,便上崗了?!罢垎柲銈円目爝f嗎?”他們耐心地問著班里的同伴。“請幫我把我的畫送給小班的弟弟妹妹吧,小心別弄破嘍?!薄翱爝f員”接過畫,用廢舊報紙將畫包了起來,飛速地將快遞送達小班?!袄蠋?,我該做些什么呢?是要幫助孩子一起送快遞嗎?”家長志愿者在一旁有些不知所措。“不急,你可以先觀察一下,看看孩子們是怎么完成快遞工作的,你也可以和孩子們一起玩,比如給他們一些任務,讓他們去送快遞吧!”教師的引導讓家長志愿者若有所思。耐心觀察了一會兒,他開始尋找材料,參與到孩子的游戲中?!翱爝f員,你好!我的玻璃花瓶用不到了,不過我知道隔壁班的小朋友正好需要呢,請幫我送過去吧!送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哦,千萬別打碎了。”“快遞員”接過花瓶,拿出舊報紙開始包了起來?!坝脠蠹埌ㄆ浚凰ず苋菀姿榕?,最好換個其他的包裝吧?!奔议L志愿者引導他們想新的辦法。該換成什么呢?“快遞員”在走廊上找了好一會兒,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包裝,于是又去活動室里找。這時建構區(qū)堆著的一個個鞋盒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選了一個大的鞋盒,小心翼翼地將花瓶放進去,可是他又發(fā)現鞋盒太大了,花瓶放在里面會晃動,他開始想新的辦法。幾分鐘后,他找來了一些碎布,塞在鞋盒中空的位置,固定住了花瓶。看著他一步步走向成功,家長志愿者不由得驚嘆,原來孩子真的有無限潛能。
除此之外,中三班的超市游戲、中四班的裁縫店游戲也十分精彩,引發(fā)了孩子們的自主學習和深入探究。超市游戲中,班里一位在超市做經理的家長給教師提供了便利的資源,讓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去超市體驗自主購物,然后引導孩子們把購物時積累的經驗運用在游戲中,和家長志愿者一起設計貨架、收集物品、分類擺放。在裁縫店游戲中,孩子們和家長一起收集漂亮的花布、紐扣、蕾絲花邊等,為在班級表演區(qū)表演的同伴們提供漂亮的裝扮和精美的道具。家長們在游戲中慢慢學會觀察和引導孩子,他們正慢慢走近孩子的游戲,體驗和孩子一起游戲的快樂。
為了引導家長學習如何觀察孩子、指導孩子的游戲,我們設計了一份家長參與的反饋表,來參與活動的家長需記錄下他所觀察到的孩子的游戲情況。通過這樣有意識的觀察和記錄,家長們感受頗深。各班教師會利用班級微信群、QQ群、班級宣傳欄等途徑,引導家長分享觀察、指導的經驗,以及參與孩子游戲的所思、所獲。教師還組織了家長沙龍,鼓勵家長暢談和分享參與孩子游戲的感受。很多家長都談到,孩子們在游戲中的表現讓他們感到很驚喜,比如,為了解決問題,他們會想出各種辦法,并一次次地嘗試,有時還會用做實驗的方法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在家長們充分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作了適當的總結提升,幫助家長進一步認識到幼兒在游戲中所反映出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從而以新的眼光認識和理解游戲的價值。endprint
二、家長帶孩子“走出去”
隨著第一階段活動的開展,家長對幼兒的游戲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到了孩子在游戲中的成長,對游戲的價值也越來越認可。接下來,我們便鼓勵家長們帶孩子走出幼兒園,去那些專為孩子設計的實踐中心體驗各種不同的職業(yè),豐富孩子的經驗,發(fā)展孩子多方面的能力。這類綜合性體驗機構有多種體驗項目可供選擇,可滿足不同孩子的興趣,適合幼兒園的孩子參與。讓家長帶著孩子去體驗,能讓家長看到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從而進一步轉變家長的觀念。
根據之前的游戲主題和游戲中幼兒表現出來的興趣,各班選了不一樣的體驗項目。
中一班的孩子和家長一起學做糕點。他們參照糕點制作步驟圖,一絲不茍地稱量面粉,分離蛋黃和蛋清,打雞蛋,然后和面、塑形,利用各種模具做成各種有趣的形狀,小心翼翼地送入烤箱烘焙。家長有時也會手把手地指導,他們體驗到了親子共同探究、合作完成任務的樂趣。
中二班的孩子體驗捏陶泥?;顒又?,他們認真得像一個個真正的藝術家,塑造自己喜歡的作品。雖然有時陶泥會“散架”,捏得時間長了,手也會酸、會累,但孩子們誰也不輕言放棄。“我用陶泥做了個機器人!”“這是我和爸爸做的花瓶,要送給我媽媽!”從孩子們專注而投入的表情中,家長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勇敢與堅毅,發(fā)現了孩子潛藏的能量。
中三班的孩子體驗的是做飯?;顒忧?,家長們帶著孩子一起到菜場選購食材,一到實踐基地,孩子們便忙開了,有的剝豆,有的擇菜,有的洗碗,家長們則負責生火、燒菜。家長和孩子分工明確,家長嘗試放手給孩子更多鍛煉的機會。一桌香噴噴的飯菜帶給孩子和家長的不僅僅是一頓美餐,更重要的是孩子們感受到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滿足與快樂,家長也從中看到了孩子的能力,從而更加相信孩子。
中四班的孩子體驗的是穿項鏈。穿項鏈之前先要設計項鏈,畫出設計圖,然后按圖制作。有的珠子孔很小,線很難穿過去;有的設計圖上設計了有規(guī)律排列的圖案,孩子需要對照設計圖找出相應的珠子。在家長的陪伴和鼓勵下,孩子們耐心地操作。當項鏈終于穿好時,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感。
實踐中心的體驗活動讓孩子和家長收獲滿滿。家長們對這樣的職業(yè)體驗活動特別支持,后續(xù)他們又利用周末時間帶著孩子到實踐中心體驗其他項目。慢慢地,家長們發(fā)現,其實生活中處處有鍛煉、發(fā)展孩子的機會。
三、回歸家庭,回歸生活
基于前期活動的體驗,各班教師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家長交流和分享活動,家長們紛紛表示了對幼兒園教育理念的認同。很多家長說:“看來一直以來是我們小看孩子了!”“原來游戲有那么大的魅力!”可以說,家長的觀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轉變,他們開始認同和支持孩子的游戲了。
教育最終應回歸孩子的日常生活。教師組織家長們討論“生活中是否可以大膽放手,讓‘小鬼當家”。有的家長無奈地說:“現在每天早上來幼兒園,都是我?guī)椭鴾蕚湮菇?、水杯、園牌,孩子自己根本不會想到,有時候忘記了還要怪我?!庇械募议L感嘆:“在家里,孩子的生活都是我們一手代勞,吃飯、穿衣全部包辦,根本沒有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币灿屑议L表示:“有的時候我們是給孩子提要求了,但是總覺得難以堅持?!薄處熞龑Ъ议L們認識到,如果我們愿意相信孩子,放手給他們機會,很多事情他們是有能力辦到的,家長需要從當下開始,放手讓孩子做生活的主人,不再事事包辦代勞,而是引導和鼓勵孩子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經過大家的討論,最終確定先從這幾項任務入手:整理自己的物品,記住自己要帶的東西,做小主人接待好朋友到家里做客。
學習整理自己的物品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在實施過程中,家長以身作則,他們會和孩子一起討論整理、收納的好方法,如,家長和孩子一起確定不同的物品應放在哪里,一起用畫畫的方式在櫥柜、箱子、盒子上貼上標記,家長每天督促孩子堅持自己完成整理。有了家長的鼓勵和支持,孩子自己整理物品的意識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對于如何記住自己要帶的東西,家長和孩子一同商量對策,孩子們有的說要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有的說要把物品提前準備好放到家門口的鞋柜上。雖然有時還是會有遺漏,但是在家長的堅持與鼓勵下,孩子們慢慢形成了自己準備出門要用到的玩具、物品,自己記住老師布置的小任務的意識。
在“我是小主人”的任務中,家長與孩子一起討論家里來小客人時小主人應該怎么做,他們記錄下了孩子的想法,并協(xié)助孩子實現:提前打掃房間,準備好水果、點心,準備有趣的玩具、圖書。好朋友來家里做客時,孩子們大方地向好朋友介紹自己的家,拿出玩具、點心和好朋友分享,分享結束時主動和好朋友共同整理玩具,體驗“做小主人”的快樂。
家長的支持讓孩子們心中的愿望得以實現,孩子們體驗到了成長的力量,家長們也感受到了孩子在生活、游戲中的發(fā)展。家長們感慨生活中處處是教育,平時應該嘗試放手,相信孩子,把機會留給孩子。
通過“小鬼當家”主題活動的實施,家長們從接納課程到融入課程,教育觀念逐漸轉變,家園之間實現了更好的互動、合作,讓幼兒有了更好的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