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梅,曹營卿
(泰安市中心醫(yī)院兒科,山東 泰安 271000)
簡述留置針聯(lián)合改良的塞丁格技術在新生兒PICC置管中的應用效果
周忠梅,曹營卿
(泰安市中心醫(yī)院兒科,山東 泰安 271000)
目的:探討留置針聯(lián)合改良的塞丁格技術在新生兒PICC置管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泰安市中心醫(yī)院兒科收治的292例患兒隨機分為改良組和盲穿組,每組各有146例患兒。用傳統(tǒng)的盲穿法為盲穿組患兒進行PICC置管,用留置針聯(lián)合改良的塞丁格技術為改良組患兒進行PICC置管。治護結束后,觀察兩組患兒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穿刺點出血的發(fā)生率及靜脈炎的發(fā)生率。結果:改良組患兒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明顯高于盲穿組患兒,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改良組患兒穿刺點出血的發(fā)生率及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盲穿組患兒,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留置針聯(lián)合改良的塞丁格技術為新生兒進行PICC置管可顯著提高其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降低其穿刺點出血及靜脈炎的發(fā)生率。
PICC置管;新生兒;留置針;改良的塞丁格技術
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是一種經患者的外周靜脈進行穿刺、插管,使PICC的尖端到達其上腔靜脈及鎖骨下靜脈,然后經該導管為其提供營養(yǎng)支持和治療藥物的技術。該技術可顯著減輕反復進行靜脈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但易使其發(fā)生穿刺點出血及靜脈炎等并發(fā)癥[1]。尤其是新生兒,由于其頭部和四肢的靜脈細小,加之對PICC置管的配合不佳,故對其進行PICC置管的難度較大。改良的塞丁格技術(MST)是一種用套管針進行靜脈穿刺,然后經套管置入導絲,用插管鞘組件把導絲更換為導管的技術。該技術具有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高等優(yōu)點[2]。近年來,臨床上用留置針聯(lián)合改良的塞丁格技術為新生兒進行PICC置管,顯著地提高了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降低了患兒穿刺點出血和靜脈炎的發(fā)生率。為了進一步證實該護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對泰安市中心醫(yī)院兒科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292例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泰安市中心醫(yī)院兒科進行PICC置管的292例患兒。將其隨機分為盲穿組與改良組,每組各有146例患兒。在盲穿組患兒中,有男患兒88例、女患兒58例;其胎齡介于165~280 d之間,平均為(224.4±29.2)d;其日齡介于1~35 d之間,平均為(5.8±3.1)d;其體重介于0.8~4.9 kg之間,平均為(1.7±0.9)kg;其中,有37例足月兒,有109例早產兒。在改良組患兒中,有男患兒93例、女患兒53例;其胎齡介于172~285 d之間,平均為(226.5±27.3)d;其日齡介于1~39 d之間,平均為(5.7±3.5)d;其體重介于0.8~4.7 kg之間,平均為(1.6±0.7)kg;其中,有41例足月兒,有105例早產兒。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日齡及體重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用傳統(tǒng)的盲穿法為盲穿組的患兒進行PICC置管具體的方法為:使患兒取平臥位,對其穿刺部位的皮膚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鋪巾。將穿刺針的針頭與患兒的皮膚保持15°~45°進行穿刺,待靜脈回流后退出針芯。沿穿刺針的外套管送入導管至預定的長度,然后退出導絲,將導管與安裝器相連接。用無菌生理鹽水紗布對穿刺點周圍的皮膚進行清理,然后用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用透明敷貼固定導管。
具體的方法為:1)使患兒取平臥位,對其穿刺部位的皮膚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鋪巾。2)用24 G直型安全型留置針進行穿刺,在穿刺成功后撤出針芯,將導絲經留置針置入血管內約10cm,然后撤出留置針。3)在穿刺點右方和下方約0.5~1cm處分別皮下注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然后由穿刺點開始,沿導絲方向在患兒的皮膚上做一個長約0.3cm的切口。4)將導絲的尾端穿過管鞘。將擴張器置入患兒皮膚的切口處,在擴張器的幫助下將管鞘置入血管,然后撤出擴張器和導絲。5)經管鞘置入PICC至預定的深度后,撤出管鞘,調整導管的長度,并安裝好連接器。6)將正壓接頭與連接器相連接,將穿刺點周圍的皮膚清理干凈,然后用透明敷貼固定導管。
觀察對比兩組患兒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穿刺點出血及靜脈炎的發(fā)生率。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改良組患兒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明顯高于盲穿組患兒,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改良組患兒穿刺點出血的發(fā)生率與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盲穿組患兒,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下表:
表 兩組患兒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點出血發(fā)生率及靜脈炎發(fā)生率的對比 [n(%)]
新生兒由于頭部和四肢的靜脈細小,加之受病情等因素的影響,易出現(xiàn)血管隱匿及血管水腫等問題,故對其進行PICC置管的難度較大。同時,由于新生兒對于PICC置管的配合度低,在進行置管時可因疼痛及恐懼而活動手臂,使穿刺針與其血管內壁互相摩擦,也易使其血管受損,導致穿刺失敗、穿刺點出血及靜脈炎等不良后果的發(fā)生。
過去,臨床上一般采用盲穿法為新生兒進行PICC置管。該方法所使用的穿刺針多為16~18 G型針,對患兒的皮膚和血管的損傷較大[3]。加之患兒對置管的依從性和配合度較低,故極易出現(xiàn)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低及并發(fā)癥多等問題。近年來,臨床上采用留置針聯(lián)合改良的塞丁格技術對新生兒進行PICC置管,顯著地提高了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降低了穿刺點出血及靜脈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其原因在于,該方法所使用的24 G直型安全留置針比常規(guī)的塞丁格穿刺針細小,其斜面的設計還可減少穿刺時的阻力,減輕對患兒血管的損傷,故可大大地提高護士進針的容易程度和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降低患兒發(fā)生靜脈炎等并發(fā)癥的幾率[4]。
在本次研究中,泰安市中心醫(yī)院兒科為盲穿組的患兒使用傳統(tǒng)的盲穿法進行PICC置管,用留置針聯(lián)合改良的塞丁格技術對改良組的患兒進行PICC置管。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改良組患兒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明顯高于盲穿組患兒,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改良組患兒穿刺點出血的發(fā)生率與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盲穿組患兒,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用留置針聯(lián)合改良的塞丁格技術對新生兒進行PICC置管可顯著提高其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降低其穿刺點出血及靜脈炎的發(fā)生率。
[1]鄭曉燕,門倩倩,鄭超.直式靜脈留置針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在危重嬰幼兒PICC置管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0):930-931.
[2]秦秀群,陳華麗.兒童3種PICC置管術的效果比較[J].廣東醫(yī)學,2013,34(21): 3369.
[3]徐瑞翠,李翠華,孫艷玲,等.便攜式彩超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在PICC 置管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21):98.
[4]王欣等.塞丁格技術置入PICC導管不同穿刺角度的對比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11):1042-1043.
Application of indwelling needle combined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on neonatal PICC catheterization
Zhou Zhongmei Cao Yingqing
(Pediatrics Department of Tai’an Central Hospital, Tai’an Shandong 27100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dwelling needle combined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on neonatal PICC catheterization. Methods Randomly divide 296 cases of child patients
and treat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 in Pediatrics Department of Tai’an Central Hospital into modifie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athetering for control group with blinding pinning, cathetering for modified group with indwelling needle combined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Compare one-time catheterization success rate, puncture point bleeding rate and phlebitis incidence rate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ne-time catheterization success rate of modifi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puncture point bleeding rate and phlebitis incidence rate of modifi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Apply indwelling needle combined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on neonatal PICC catheterization can increase one-time catheterization success rate decrease puncture point bleeding rate and phlebitis incidence rate.
∶ PICC catheterization, neonatal, indwelling needle,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R473.72
B
2095-7629-(2017)12-0183-02
周忠梅,女,主管護士,研究方向為兒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