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對探究過程的體驗,讓學生深刻領會物理學的美感,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掌握科學方法.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 過程體驗 科學態(tài)度 科學方法
物理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體驗科學探究,從而領略自然界的和諧與美妙,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物理過程進行體驗,要立足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并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體驗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體驗物理探究.
一、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
1.結合物理學史還原情境,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
確切地講,科學品質應該屬于科學素質中的非智力因素.這方面的內容,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科學家探索過程中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
教學片斷1:“開普勒第三定律”的學習和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給出表1中的前三列內容,這是第谷二十余年的觀測結果,讓學生圍繞表中數(shù)據(jù)尋找規(guī)律.然后介紹:開普勒堅守科學信念,面對如此繁雜的數(shù)據(jù),他堅持不懈地推算了9年,終于找出它們間的關聯(lián),從而為后人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礎.再提供表1中的后面兩列數(shù)據(jù),讓學生在感慨開普勒追求真理偉大情懷的同時,從中深刻領會自然規(guī)律的精妙和簡潔.
2.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挫折,并體會方法的形成過程
面對老師所提供的物理問題,在尋求解決方案時,學生一定會經歷犯錯的過程.這種挫折體驗本身就是一種課程資源.在體驗挫折之后,學生會有深刻印象,全面理解問題,并從中體會方法的內涵.
教學片斷2:“正交分解法”的教學.在學生對力的合成與分解有所了解之后,教師可以給出如圖1的兩個力,讓學生求解合力.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構建平行四邊形,但是在計算合力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有的學生嘗試采用作圖法進行測量求解,有的學生采用余弦定理進行計算,還有不少學生束手無策.當學生無法提供簡便的求解方法時,教師提示:能否采用以退為進的策略.如果先將這些力分解到特殊的方向上再進行求解,是否能讓問題的處理更加簡單?在教師的引導下,
學生嘗試構建如圖2坐標軸,并將F1分解到x軸與y軸上,從而先對兩條坐標軸上的力進行合成,然后對互相垂直的兩個力進行合成,從而簡化問題.
二、讓學生體驗概念和規(guī)律的形成過程,從中掌握科學方法
1.體驗概念和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過程,掌握科學方法
在概念和規(guī)律的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概念和規(guī)律的引入過程,引導學生對概念的形成進行體驗,促使學生接近知識的本質.
教學片斷3:“功”概念的教學.教師提問:能量的轉化過程有著怎樣的共同點?能量發(fā)生轉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先列舉有關實例:能量轉化的實例,如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在外力的拉動下能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勻速直線運動等;沒有能量轉化的實例,如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運動、小球在繩子拉力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勻速圓周運動等.學生圍繞實例對其能量特點進行分析:什么物理量對應著能量的轉化過程?是力、速度,還是其他?學生對實例進行分析:在自由落體運動過程中,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動能逐漸增大,該過程中有力,且力的作用促進了物體的運動;在外力作用下,物體在水平面上勻速運動,動能不變,但是內能增大,其間有拉力與摩擦力分別充當動力與阻力的作用;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運動,各方面能量不變,其合力為0;小球在繩子作用下進行勻速員圓周運動,小球的能量不變,其所受合外力始終指向圓心,提供向心力.學生分析和歸納可得:能量發(fā)生轉化的過程中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有力,且力的方向上要有位移.教師由此引導學生歸納“功”的概念.
2.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分析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
高中物理教學內容,大都可以由學生對相關現(xiàn)象進行觀察和分析得來.這主要是物理實驗,需要學生透過表象來觀察事物的本質,其中對關鍵信息的獲取以及相關數(shù)據(jù)的分析是學生正確認知規(guī)律的重要任務.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體驗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過程,促使學生深刻理解物理規(guī)律.
教學片斷4:“分運動與合運動”基本性質的認識.為了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分運動與合運動的獨立性、等時性等基本性質,教師可以適當改進傳統(tǒng)的蠟塊實驗,促使學生深刻體驗.改進1:請學生對如圖3的玻璃管進行操作,由另外一個學生在旁邊及時用粉筆標記紅色蠟塊的初始位置,并實時記錄其經過位置以便描繪軌跡.改進2:請其他沒有參與演示的學生用手表進行計時,記錄翻轉開始到紅蠟塊到達頂端的時間.學生測量出有關數(shù)據(jù):在翻轉后,保持玻璃管不動,蠟塊到達頂端的時間為16s;當玻璃管同時勻速移動的過程中,蠟塊到達頂端的時間也是16s;讓玻璃管水平方向進行加速移動,對應的時間依然是16s.通過一系列時間的測量,再對比同學在黑板上描繪的軌跡,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水平方向運動如何,蠟塊運動的時間是一個定值.這樣,既反映著運動的獨立性,又顯示出合運動與分運動的等時性.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對探究過程的體驗,讓學生深刻領會物理學的美感,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掌握科學方法.
參考文獻
朱新榮.體驗式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教學探討,20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