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泊平
總得找點事情干(韓東)
總得找點事情干
但你干的并不是你想干的
沒有誰強(qiáng)迫你
你自由地干著那些不想干的事兒
欲罷不能
欲哭無淚
甚至沒有一丁點理由
類似于吃飽了撐得慌
有力氣沒處使
但很快
這力氣就用完了
什么都不干的空虛完全等同于
終日摸索不停的空虛
前者放任
后者緊張
前者認(rèn)命
后者荒唐
既達(dá)不到目的也回不到起點
由于無法抹掉那一切
因此就把痕跡弄得盡量淺些
因為無力深入和洞穿
只有進(jìn)三步退兩步
致命的曖昧勝過了你的雄心和虛心
評論:對虛無的體悟與割舍
是的,總得找點事做,不論你愿意與否,有事可做便是幸福指標(biāo)的一種。讀那些二奶小三的故事,讀出了慵懶的富貴,也讀出了無所事事的無聊。因為無聊,所以要自己找事,所以,在無聊中尋找打破無聊的事情,而那些事情卻是比這種無聊更無聊的無聊。然而,變化的無聊卻成了刺激。于是,二奶小三的故事便有了新的動向,從一種曖昧走向另一種曖昧,從一種扭曲的情欲走向另一種扭曲的情欲,最終墜入萬劫不復(fù)的人性墮落,和西西弗斯一樣的人生悖論。這當(dāng)然是人生的某種極致,普通人也有這樣的困惑與尷尬。和意義無關(guān),和價值無關(guān),但關(guān)乎生命,關(guān)乎心靈。睿智如韓東者如是說。
找些事做,即使是你不愿意干的事,你也會心甘情愿地干,沒有人強(qiáng)迫你,下命令的是你,執(zhí)行命令的也是你,你既是受害者,也是行刑者,你無法逃脫這樣的命運,你“欲罷不能/欲哭無淚”。因為,事情是人為的,意義也是人為的,所謂的意義之事不過人們欺騙自己的堂皇借口。事實是,那些被意義光環(huán)照耀的事情,和喝酒抽煙沒有兩樣,它們都是消費生命的一種方式?!安粸闊o益之事,如何遣有涯之年”?這是世故的哲學(xué),它鄉(xiāng)愿,但也真實。
讓人沮喪的人生真相,“類似于吃飽了撐得慌”、“ 有力氣沒處使”的沒事找事,但且慢得意,你的血肉之軀僅僅是靈魂的小件寄存處,你的力氣會很快永遠(yuǎn)。而后,意義仍然虛無,你光潔的肌膚卻已是溝壑縱橫,你綢緞一樣的青絲卻早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你感嘆歲月恭順地“認(rèn)命”也好,悔恨今生倍感“荒唐”的頓悟也罷,反正來路已斷,你已無力返回,“既達(dá)不到目的也回不到起點”,正如人類的始祖一樣,一旦被驅(qū)逐出伊甸園,便永無歸期,你只能于百無聊賴的紅塵中四處流浪。
不可更改的路徑,殊途同歸的宿命,所有的人都走在這條路上,躊躇滿志或者寥落失意,都不過是人生的瞬間,猶如曇花一現(xiàn),飄零的花瓣是僅存的印象。然而,我們卻執(zhí)著于那種凌亂的殘骸,不能自拔,通達(dá)如莊子者畢竟寥寥?!坝捎跓o法抹掉那一切/因此就把痕跡弄得盡量淺些/因為無力深入和洞穿/只有進(jìn)三步退兩步”或許這就是佛陀存在的理由,我們意馬心猿,走三步退兩步,無限的留戀,卻是短暫的水中月,鏡中花。而這些虛無的東西,竟也無法干凈地釋懷。人生之戀,其實就是對虛無的體悟與割舍。所以,我們無法明晰,只能在曖昧中品味那種難耐的曖昧,在浪費中修補(bǔ)那種浪費的缺憾,因為,“致命的曖昧勝過了你的雄心和虛心”。
韓東這首詩,是饒舌的,絮叨的,老年的語調(diào),老年的油滑,也是老年的智慧?;蛟S是的,詩歌寫到最后,技巧已經(jīng)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狀態(tài)和靈魂的底色。此時,寫詩就是寫生命最初也是最終的樣子,沒有形容詞,只有名詞和動詞,讓這些不帶色彩的詞匯說出生命的色彩。
這些年(韓東)
這些年,我過得不錯
只是愛,不再戀愛
只是睡,不再和女人睡
只是寫,不再詩歌
我經(jīng)常罵人,但不翻臉
經(jīng)常在南京,偶爾也去
外地走走
我仍然活著,但不想長壽
這些年,我缺錢,但不想掙錢
缺覺,但不吃安定
缺肉,但不吃雞腿
頭禿了,那就讓它禿著吧
牙蛀空了,就讓它空著吧
剩下的已經(jīng)夠用
胡子白了,下面的胡子也白了
眉毛長了,鼻毛也長了
這些年,我去過一次上海
但不覺得上海的變化很大
去過一次草原,也不覺得
天人合一
我讀書,只讀一本,但讀了七遍
聽音樂,只聽一張CD,每天都聽
字和詞不再折磨我
我也不再折磨語言
這些年,一個朋友死了
但我覺得他仍然活著
一個朋友已邁入不朽
那就拜拜,就此別過
我仍然是韓東,但人稱老韓
老韓身體健康,每周爬山
既不極目遠(yuǎn)眺,也不野合
就這么從半山腰下來了
評論: 半山坡上的人生智慧
上大學(xué)的時候,由于大學(xué)教材的緣故,表面上不得不相當(dāng)正統(tǒng)、相當(dāng)純正,然而,課堂之外,我們卻對那些堂而皇之占據(jù)課本的詩文并不感冒。那時候,我們渴望反叛,追求顛覆,心向遠(yuǎn)方。于是,就讀馬原、余華的先鋒小說,讀韓東、于堅、李亞偉、伊沙的詩,讀西方現(xiàn)代派的戲劇。那種閱讀是快樂的,因為它不帶功利,和考試無關(guān),和獎學(xué)金無關(guān),它只是自己個人的事情。所以,這樣的閱讀輕松、隨意,但卻有著別樣的閱讀快感,似乎是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了一個玻璃球,喜悅與戰(zhàn)栗的秘密。
若干年后再一次面對韓東,雖然沒有了昔日那種醍醐灌頂?shù)恼鸷常廊挥心欠N親切自然的感覺。我喜歡讀韓東。因為,不管是反映生存的逼仄,還是表達(dá)精神的困境,他都不會讓你跟著著急上火。他是淡定的,坦然的,即使是梳理生命流程中的尷尬與羞澀。正如這首《這些年》。太陽底下,并無新事,但時間永遠(yuǎn)流逝,多么讓人沮喪的日子。然而,我們無法超越,更無法逆轉(zhuǎn),我們只能走在時間的陰影里,跟著莫名其妙的腳印莫名其妙地前行,沒有退路,沒有方向。意義是他們的,衰老、疲憊和沮喪是自己的。這就是課本上教育我們要歌唱的生活。
在這一點上,韓東是睿智的,他早就洞悉了體制內(nèi)以及體制所衍生的一切把戲,所以,他我行我素,就是不吃那一套。他愛,但不再戀愛,那種夸張的情感不屬于他;他睡覺,但不再和女人睡,那種荷爾蒙泛濫的夜晚不屬于他;他寫著,但那種曖昧的矯情不屬于他;他罵人,但那種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不屬于他;他行走,但那種生活在別處的臆想不屬于他;甚至,他活著,但已經(jīng)不再迷惑于壽命。這已不再是沉溺于自我的肉體凡胎,而是通脫的佛。但誰又能阻止一個紅塵的生命擁有佛性呢?這是個人的權(quán)利,是個人的自由。而且,佛無相非相,無處不在。
“這些年,我缺錢,但不想掙錢/缺覺,但不吃安定/缺肉,但不吃雞腿/頭禿了,那就讓它禿著吧/牙蛀空了,就讓它空著吧/剩下的已經(jīng)夠用/胡子白了,下面的胡子也白了/眉毛長了,鼻毛也長了”讀這樣的句子是快樂的,因為,從中我讀到慈祥的萌芽,讀到了智者的笑容。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那些為了身外之物而奔波的生命是痛苦的;肉是口腹之欲,并非必須之物;頭禿了,牙蛀了,那是時間的痕跡;眉毛長了,鼻毛長了,兩種胡子都白了,就讓它白著又如何,反正我已無心再用甜美的聲音和鮮艷的羽毛去招蜂引蝶、拈花惹草。這是何等達(dá)觀的人生姿態(tài),像老子一樣,把自己坐成呆木頭(魯迅比喻),那是和時間對話的最佳姿態(tài),是順應(yīng),是忘我,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必經(jīng)之路。
走過之后,韓東告訴你,遠(yuǎn)方其實沒有什么,遠(yuǎn)方就是你原地踏步的地方;書可以讀,音樂也可以聽,但不要貪,不要癡,不要迷,就當(dāng)是春天的蝴蝶和秋天的風(fēng)聲。放下之后,便會發(fā)現(xiàn),它們識趣地離去,不再折磨你的心魂。反過來說也一樣,“字和詞不再折磨我/我也不再折磨語言”,你放了那些無辜的事物一馬,從此不再折磨它。然后,你是你,它是它,兩不相欠,互不相干,相忘于江海,便是無上的逍遙。
看過生死,然后淡然,雖不是莊子的鼓盆而歌,但也算是人精了。詩里的韓東便是這樣的人精。死了就死了,活著的依然活著,只是不再遠(yuǎn)眺,叉腰學(xué)偉人的“冷眼向洋看世界”,也不再風(fēng)流倜儻“愛江山更愛美人”。他知道,他只是韓東,現(xiàn)在人稱老韓,他從未抵達(dá)峰頂“一覽眾山小”,他只是順著性子爬了人生的一段——半坡地帶。所以,他沒有飛來橫禍,也沒有意外的橫財,平平常常的日子,平平常常的一個人。然而,有這樣覺悟的人已經(jīng)不再普通。還在被得失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我們?nèi)缡钦f。
韓東是幽默的,但他的幽默絕非那種抖包袱的幽默,他的幽默是零度的,那些智慧的火花取決于詩人淡淡陳述中的自然呈現(xiàn)。韓東永遠(yuǎn)是那種不慍不火的語氣,不訓(xùn)誡,亦不勸慰,他不以權(quán)威的面孔和導(dǎo)師的姿態(tài)對你,而是如朋友間的心聲坦露,或者就是一個人的內(nèi)心獨白。你聽是你的事,不聽也與我無關(guān);你聽了能會心一笑或者大聲罵娘,這些都無關(guān)緊要,詩人心不會動一動。因為,于紅塵大千,他已不嗔、不怒,不喜、不悲,他只是活著,感受著活著,便已足夠。
悲傷太奢侈了(代薇)
平息一場風(fēng)暴
只能是另一場風(fēng)暴
鏟去一種記憶
必須是更深刻的打擊
終止萬劫不復(fù)
需要亂箭穿心
為了火花而觸摸電線
為了看清,而像里面一樣黑暗
我知道
“如果我哭泣
世界并不在意”
悲傷太奢侈了
像寒風(fēng)中壘起的巖石中生長的荒草
除了生死
評論:再奢侈的悲傷也需挽留
多少年了,閱讀代薇,幾乎都是美好的記憶。貼心貼肺的詞語,漫不經(jīng)心的語氣,慵懶而又光潔的節(jié)奏,自有一種春日午后的溫暖和悵然。而讀她的近作《悲傷太奢侈了》,我竟然讀出了一種近乎悲壯的決然。
曾幾何時,說出悲傷是那么簡單,感受悲傷是那么自然。在季節(jié)與生理的秩序中,悲傷就是春花秋月,就是生離死別。悲傷是人性的自然流淌,是詩意的真情呈現(xiàn)??梢赃@樣說,悲傷,是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中的水和空氣,不張揚(yáng),可時刻都在我們身邊。然而,在欲望開始泛濫、人性開始暗淡的時代,說出悲傷,竟然成了奢侈。這不是簡單的人世變遷,它的背后是古老倫理的坍塌,是都市文明對生命本質(zhì)的顛覆。不是沒有悲傷,而是個人的悲傷被淹沒在集體的狂歡中,失去了聲音,也失去了重量。這是一種人生的悖論,是心靈的尷尬。所以,詩人代薇才會痛心地說出“悲傷太奢侈了”。
你瞧,她說“平息一場風(fēng)暴/只能是另一場風(fēng)暴/鏟去一種記憶/必須是更深刻的打擊/終止萬劫不復(fù)/需要亂箭穿心”為什么非得用另一場風(fēng)暴平息一場風(fēng)暴,用一種打擊鏟除一種記憶,而且要萬劫不復(fù),要亂箭穿心?因為,在“娛樂至死”的當(dāng)下,一切生命狀態(tài)都趨于表演化,個體的悲傷只能在舞臺之外,它已經(jīng)失去了感動世界的力量,只負(fù)責(zé)某一個心靈的陰晴與圓缺。即便如此,詩人還是發(fā)現(xiàn),那種悲傷無限內(nèi)化和弱化的趨向。對于一路挺進(jìn)的時間而言,對于追求速度的眾生而言,悲傷的風(fēng)暴早已不是風(fēng)暴,悲傷的記憶可有可無,除非它抵達(dá)了“萬劫不復(fù)”,除非它完成了“亂箭穿心”。
然而,還得一再說“然而”,因為,不如是,我便無法跟上詩人的腳步。然而,即便是悲傷的極致,那也只是個人的事情—— “如果我哭泣/世界并不在意”,以色列大詩人耶胡達(dá)·阿米亥如是說,代薇也只有如是說。這是兩個不同國度、不同年代、不同性別的詩人對這個充斥著冷漠而又彌漫著肉欲的世界的不期而遇的感受。這不是個人的尷尬,而是時代的悲哀。在一個個體悲歡被漠視、被消費的時代里,敏感的詩人只能靠文字取暖。
于是,詩人“為了火花而觸摸電線/為了看清,而像里面一樣黑暗”這是一種決然的勇氣,它對抗的是娛樂化的集體無意識,捍衛(wèi)的是個體心靈律動的尊嚴(yán)。因為,除了生死,生命沒有可以繼承的財產(chǎn);除了悲傷,心靈沒有可以寄存的柔軟。
生存局促,現(xiàn)實不堪,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也有太多的不能承受之輕。但有一點是無法忽視的,那就是,人之所以為人,除了物質(zhì)化的價值指標(biāo),還應(yīng)該有心靈的衡量指數(shù)。再奢侈的悲傷也應(yīng)該挽留,因為,它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