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
圓腦袋尖嘴兒,身上一層細密的灰褐色絨毛,加上靈活的四肢動作,若不細看,還真以為是一只小毛猴標本。實際上,毛猴的頭是蟬蛻頭,四肢則是蟬蛻的足,而身軀是辛夷,也就是玉蘭花越冬時形成的花骨朵。毛猴有時會戴斗笠,這斗笠是一味中藥,叫木通。把這幾部分黏結(jié)起來的東西叫白芨,也是一味中藥??此骑L馬牛不相及的幾味藥材,卻在張鳳霞的巧手組合下,瞬間有了生命力。
為了迎接冬奧會,張鳳霞和家人們精心制作了這組作品《迎冬奧見行動》。張鳳霞正小心翼翼地將蟬蛻的足粘在毛猴身體上。
今年65歲的張鳳霞,是北京毛猴第四代傳承人。毛猴是老北京特有的民間藝術品,又叫“中國蟬蛻”。對張鳳霞來說,毛猴不僅是手工藝品,更融入了童年里最快樂的記憶。2011年,退休后的張鳳霞拜了西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毛猴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姜守煜為師。帶著對毛猴近乎癡迷的喜愛,她一邊向老師請教,一邊自己動手,學習傳統(tǒng)文化,制作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毛猴。
“以前,毛猴是平民百姓的玩意兒,‘買猴料,粘毛猴曾是過年時老北京廟會上必有的一景,許多大人都會為自己的孩子買一只毛猴過節(jié)?!睆堷P霞告訴《方圓》記者。做毛猴,不僅是對這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更是為了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精神,讓作品“有說頭、有意思,經(jīng)得起琢磨,經(jīng)得起考究”。
《國學二十四孝》是張鳳霞和家人們耗時最長的一組作品。臥冰求鯉、鹿乳奉親、百里負米……這些二十四孝里的經(jīng)典故事,都一一通過毛猴的形式來展示。當這組長達6米、歷時8個月精心制作的“二十四孝”故事在西城區(qū)首次展出時,現(xiàn)場觀眾全都驚嘆不已。后來,這幅作品被張鳳霞捐贈給了全國文明孝道村——通州仇莊的孝道館。
此外,張鳳霞還制作了反映老北京特色的《京都往事》茶館系列、《漕運民俗風情》系列等作品,件件活靈活現(xiàn),飽含文化韻味。比如“茶館”系列,包括大茶館、書茶館、清茶館、清音桌茶館、餐茶館和野茶館6種茶館。每種茶館,室內(nèi)陳設不同,客人的身份不同,聊天兒的內(nèi)容、行事做派都不同。每只毛猴看起來一個腦袋兩條腿,實則肢體語言十分豐富,不僅有拿著鳥籠子的,有下棋的,還有抽著旱煙袋看熱鬧的。
為了能讓場景里毛猴的姿態(tài)符合場景,張鳳霞可是做了相當多的功課。每回從通州張家灣的工作室進城里,張鳳霞都要到前門的老舍茶館、地安門茶館里坐坐,為的就是觀察茶客、掌柜甚至是里面桌椅擺放的樣子。因為去得多了,連茶館的服務員都對她印象深刻。除了在生活中不厭其煩地觀摩,張鳳霞還買了大量書籍和人藝經(jīng)典話劇的光盤,學習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故事。
“粘猴兒并不費事,費事的是這些小玩意兒。”張鳳霞說,小巧精致的糖葫蘆都是自己制作的面塑作品。毛猴手上拿著形狀各異的鳥籠體現(xiàn)著張鳳霞對老北京文化的熱情,每個鳥籠都是用紙捻成的。張鳳霞在新世紀實驗小學教孩子們制作毛猴已經(jīng)10年,“我?guī)煾笍那熬褪窃谶@里教孩子們做毛猴,我也算接了他的班。”
“其實毛猴作品里的布景、情節(jié)、服裝甚至站位,都和話劇里的很像,把話劇琢磨透了,在創(chuàng)作時心里也就有了數(shù)。”張鳳霞說。正是因為這樣,她做出來的每只毛猴,都有獨特的形態(tài)和故事。
雖然已經(jīng)60多歲,張鳳霞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愚公新曲》是迎接“一帶一路”的作品,幾只毛猴在山下開山運土,仰望山間飛馳而過的高鐵列車,體現(xiàn)的是“和平合作、開發(fā)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在她最近關于冬奧會的作品里,毛猴們則個個戴上了滑雪眼鏡、玩起了滑雪板,在泡沫板做成的雪地里花樣滑行。
在張鳳霞指導下,韓國學生和法國小男孩完成了自己的毛猴作品。張鳳霞創(chuàng)造了很多反映老北京民俗風情的毛猴作品。毛猴作品多數(shù)以北京市井生活為題材,為了制作《京都往事》茶館系列,張鳳霞多次前往老舍茶館,還特地買了話劇《茶館》等光盤回家反復觀看。
為了讓毛猴這門手工藝傳承發(fā)揚光大,張鳳霞在張家灣鎮(zhèn)上開起了工作室,常常有學校學生過來學習各種傳統(tǒng)技藝。另外,她還廣泛地在北京各處開展教學。不管對方多大年齡、什么身份,只要喜歡毛猴、愿意學,都會把自己的技藝傾囊相授。
讓張鳳霞印象深刻的,是一個中文名叫“和和”的法國小男孩。在一次來工作室參觀的活動中,和和對毛猴非常著迷,在張鳳霞的教導下,和和順利完成了一幅生動的毛猴作品。除了和和,還有不少國家的學生、游客到這里參觀學習毛猴工藝。正因為有傳承人們的努力,簡單樸素卻飽含韻味的北京毛猴,在百年間依靠著它無窮的魅力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