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歸·去·來》:真實與虛構(gòu)之間的時代沉浮
海外華文作家實力夫妻檔——著名經(jīng)濟學者陳思進、著名暢銷書作家雪城小玲合著的長篇小說《歸·去·來》命運三部曲,如同一部厚重的家族史,詮釋了梨園世家、商賈名流、書香門第等大家族在風云變幻的時代中的悲歡離合。
《歸·去·來》(第一部)以改革開放后的上海為背景,講述男主人公紹清和女主人公曉倩的相識相戀,同時采用電影蒙太奇手法,交叉敘述了三個家族的愛恨情仇。三個家族在經(jīng)歷動蕩歲月之后,復歸平靜,而延續(xù)家族血脈的男女主人公的不期而遇,又在多重糾葛中演繹出別樣的情感風景……
《歸·去·來》
陳思進、雪城小玲/著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
問:這部小說更像是一部自傳,您在這部作品中如何掌控史實與文學虛構(gòu)的關(guān)系?
陳思進:文學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為了講好《歸·去·來》長篇小說三部曲中的故事,在主要人物的設(shè)定上,基本上以周圍最熟悉的親朋好友為原型,定位人物個性和語言形式。而小說所展示的情節(jié)、情景、內(nèi)容、對話等,則多以我們所體驗過的素材為底色,以文學虛構(gòu)的形式來進行描寫和處理的。
問:小說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主人公的外祖父,他與您現(xiàn)實中的外祖父是否完全一致?能否談談他的故事。
陳思進:小說中王紀翔的人物設(shè)定,確實是以我外祖父沈季湘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王紀翔的一些生活和工作經(jīng)歷,與我外公很相似,但又不完全是。如書中,王紀翔留學英國的那段經(jīng)歷,我外公就不曾有過。
我外公畢業(yè)于南京金陵大學,是當年中國三大英美教會學校之一,是美國當年八大名??的藸柎髮W的姊妹大學,該大學的畢業(yè)生還同時獲得紐約大學的學位文憑。
他是十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六歲喪父,十三歲喪母,所以他曾依靠過兄長們,但嫂子的刻薄使少年沈季湘無法忍受,他從少年起就走上了個人奮斗的道路。他曾在中國第一家現(xiàn)代出版機構(gòu)商務印書館做過學徒,又從學徒的起點,完全靠自己的努力進入大學,而且是當時中國的頂級大學,其中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
他的特點是從不言苦,從來不會在我面前“憶苦思甜”,被外公外婆帶大的我,整個童年時代,所感受到的都是充滿著愛的幸福。也許他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所以他特別能夠體察一個幼兒是多么渴求大人的愛。暖熱的懷抱,輕柔的撫拍,深情的呼喚,這是一個孩子特別愜意的感受。而這些都來自我的外公!
我外公曾對我說過:“有機會的話最好出國去多長點見識,你外公這輩子想做事卻沒做成,你可不要浪費青春年華啊,學成之后要報效祖國啊!”這些年我在外面沒有給他丟臉,更能實現(xiàn)了他的夙愿!
問:在社會變革之下,諸多文化精英備受動蕩,因此小說交代幾個老輩人物時,彌漫著強烈的失落感。而處理一對新人的愛情時,又是滿懷朝氣。新舊對比,尤為強烈,您這一處理是不是為了情節(jié)跌宕?
陳思進: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從最初的構(gòu)思,到具體寫作,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并沒有刻意去處理,如果給讀者帶來強烈的新舊對比,這完全是由于小說中的主人公們,所身處的年代背景不同,是受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自然而然形成的反差。
小說中的那些老輩人物,比如王紀翔、梅勛少、馮庭彥等,他們的前半生都算是生活在社會的上層,而當社會發(fā)生劇烈的變化之后,卻淪落到社會的中下層,突然之間的艱難與無所適從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是非常自然的。
而蘇紹清和韓曉倩中學畢業(yè)的時候,正處于20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恰逢國家生機勃勃、奮發(fā)向上的改革開放初期,所謂趕上了好時候,可以參加高考、上大學而改變命運,更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因此,這兩個年輕人滿懷朝氣,也成為了必然。
問:《歸·去·來》(第一部)主要以上海為背景,您認為這部小說屬于海派作品嗎?您怎么界定它?
陳思進:事實上,我和小玲從最初構(gòu)思,到具體創(chuàng)作時,都沒想將自己的作品局限于海派還是京派,或定位為任何哪派的作品。我們在國內(nèi)生活過20多年,又在北美生活了20多年,已習慣于以中國的眼光觀察世界,用北美視野來回看中國,除了《歸·去·來》第一部中主要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在上海,能“看到”非常地道的上海方言之外,也因主要人物的背景,還可以品味到非常有韻味兒的老北京話,還描寫了些主要人物在北京、杭州、蘭州等地的故事,涉及當?shù)氐拿鑼懸彩欠浅>实轿坏?,第二部更將主要故事背景搬到了紐約,其他方面都與海派文學沒多大關(guān)系。
問:作為一個專業(yè)的財經(jīng)類作家,您在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時是否遇到過瓶頸?
陳思進:可能由于這些年來我出版了財經(jīng)專著系列和財經(jīng)科普系列,被貼上了“專業(yè)的財經(jīng)類作家”的標簽。
其實,文學創(chuàng)作我是打小的童子功,出國之前,我就曾以“思進”為筆名,發(fā)表了多篇小說、散文,以及歐美名家的多篇中短篇小說譯文。而我太太小玲與我有相同的愛好,她的文學語言比我更豐富,更具有寫小說的天賦。在《歸·去·來》之前,我們已經(jīng)出版了長篇小說《絕情華爾街》《心機》《華爾街之虎》等長篇小說,而且都正在做影視改編。
《歸·去·來》是我們多年的心血之作,特別是如何將那些故事原型、生活中的真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時代大背景上,用文學手法精美地表達出來。有時我們在半夜里,甚至在夢中,突然有了一個靈感,我們便立刻起身寫下來……在完成了初稿之后,還反復不斷地修改、潤色、加工,感受到了創(chuàng)作的快感。
《歸·去·來》第一部在出版之前,就已經(jīng)發(fā)給了很多文學名家、文藝評論家、資深好友、90后女文青等先睹為快,受到了一致好評。被兩大出版社社長同時看中,湯社長甚至說在閱讀時,有《白鹿原》的感覺(這當然是過獎了)。
最后,借用作者常說的那句話:我最好的作品將是下一部。也就是說,我們在小說創(chuàng)作過程中,尚無瓶頸可言。
▲《歸·去·來》作者陳思進、雪城小玲夫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