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現狀調查

2017-12-05 08:00:16王紅兵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9期
關鍵詞:隨遷子女調查

【摘 要】 本文以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現狀調研為基礎,從內部發(fā)展程度和外部影響因素兩個方面的多個維度來衡量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現狀,綜合分析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偏低的原因,并最終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與合理化建議:重視父母在家庭中的作用,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氛;完善學校課程設置,提高隨遷子女對學校的喜愛程度;積極開展交往活動,正確處理群體同伴關系;構建包容開放社會文化,提升隨遷子女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關鍵詞】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調查

一、有關研究概述

近年來,隨著中西部地區(qū)工業(yè)化與城鎮(zhèn)化進程的崛起,大量進城務工人員的外出流動格局逐漸從東部地區(qū)向中西部地區(qū)轉移,這使得西部地區(qū)進城務工人員數量增幅日益明顯,伴隨而來的是另一規(guī)模巨大的群體——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作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特殊概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被定義為:年齡在14周歲以下,隨在本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或者進入城鎮(zhèn)務工的農業(yè)戶口父母或其監(jiān)護人在遷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而基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概念,社會適應性被定義為隨遷子女在社會生活中動態(tài)的,調整原有行為模式以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

西安市作為西部地區(qū)的核心城市之一,在工業(yè)化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吸引規(guī)模巨大的外來務工人員,西安市區(qū)進城務工人員總量約為110~140多萬人,占常住人的13%~17%。統(tǒng)計數據顯示,西安市六城區(qū)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為41.42萬人,隨遷子女人數為14.21萬人,占六城區(qū)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的34%。隨遷子女人數占暫住總人口的比例達到20.29%。2008~2010年西安市隨遷子女呈逐年遞增趨勢,由13.80萬人增加到14.21萬人。這些城市“流動花朵”從農村來到城市,在融入新生活環(huán)境過程中面臨學習、人際、環(huán)境、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戰(zhàn),社會適應性問題日益凸顯,直接或間接影響身心健康發(fā)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逐漸威脅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截至2010年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六成,主要表現為缺乏自信心、情緒不穩(wěn)定、人際關系冷漠等。

目前,有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國內研究數據截止日期都比較早。缺乏新的數據,缺乏多角度、整體性的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對于一些問題也尚無統(tǒng)一結論,這給目前研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以及推行相關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近年來,學界關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研究不斷深入,但現有文獻多數研究局限于心理學、教育學或社會學等各自的學科之內,學科之間較少借鑒與整合,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另一方面,關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國內外的研究均存在一些爭論,尚未得出比較一致的觀點。國外關于移民子女的社會適應性研究以早期芝加哥學派Burgess、Locke和Thomes(1963)為代表,他們研究了城市中移民群體及遷移對移民子女的社會適應性問題。關于遷移是否會對兒童與遷入地社會的融合造成危機,國外學者存在相互對立的兩種爭論(Myers,1999)。一種觀點認為,遷移破壞了正常的家庭機制,給家庭中每個成員帶來了新的負面影響,兒童需要適應新社區(qū)、新學校和新同伴群體,這種生活事件會對兒童的個人發(fā)展上產生困擾,但是,由此帶來的困擾范圍與時間還不清楚。然而,James等(1985)并不認為遷移會破壞兒童與社會的融合,相反他們將遷移視作一種機遇。遷移使兒童交往加入更多的團體,獲得更多的朋友,尤其當遷移兒童來到一個較好的社區(qū)和學校時。Fischer(1984)認為影響孩子社會適應性的不是遷移本身,而是與孩子相聯(lián)系的家庭的種種特征。由此可見,國外關于移民對子女社會適應性的影響目前還存在明顯的爭議。國內對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轉型,流動人口規(guī)模逐漸擴大,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問題日益凸顯。國內最早關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研究論文始見于1991年吳國鈞發(fā)表的《關于溫州市區(qū)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健康現狀的研究》。21世紀以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現狀受到廣泛關注。其中,在專項研究中,以心理因素進行社會適應性研究偏多,例如從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心理發(fā)展角度研究其社會適應性的觀點:進城務工人員的人格成長問題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人格成長有著直接關系(連磊,2009);城市戶籍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各維度(消極情感除外)均高于隨遷子女(王丹丹,2011)。也有一部分研究從教育角度來分析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如有觀點認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完成義務教育后不能繼續(xù)參加升學考試的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復雜的社會問題,嚴重影響其在流入地的發(fā)展生活(吳霓,2012)。也有研究談到,教育經費的劃撥、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以及自我與社會認同層面上存在著社會排斥,導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經歷了與普通城市兒童不同的教育過程而被排斥于主流教育環(huán)境之外,進而被邊緣化(白文飛,徐玲,2008)。而從整體各個角度出發(fā),時蓉華教授的社會化影響因素頗具影響力,其將社會適應性影響因素歸為社會文化、家庭父母、學校、同輩群體及大眾傳播媒介五點(時蓉華,1983)。在社會適應性理論方面,陳建文、黃庭希教授將社會適應性理論分為心理優(yōu)勢感、心理能量、人際適應、心理彈性四個部分,下設自信心、控制感等十四個維度(陳建文,黃庭希,2004)。

與全國相比,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的研究還有待加強,特別是亟待從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綜合視角進行研究。在西安地區(qū),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的研究也僅限于家庭教育缺失,教育質量欠佳等方面,而現有的調查資料表明,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處于相對較弱階段,他們在家庭生活、學校教育、同伴交往、社會環(huán)境這幾方面均表現出較差的適應能力,從而不利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成長發(fā)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因此,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提升的體系建構問題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針對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展開研究具有必要性、緊迫性和價值性。

二、數據結果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對象。本次調查選擇西安市五所中小學,按班級隨機抽樣,共發(fā)放問卷600份,問卷均由研究者親自帶到學校,在班級內統(tǒng)一施測并進行回收,共獲得有效問卷531份,其中隨遷子女371份,城市兒童160份。使用371份隨遷子女問卷數據作為本研究數據來源。

(2)工具。①社會適應性發(fā)展現狀問卷。采用陳建文、黃庭希教授編制的《社會適應性量表》對西安市城鄉(xiāng)兒童社會適應性現狀進行測量,該量表包括心理優(yōu)勢感、心理能量、人際適應性、心理彈性四個部分。下設自信心、控制感等十四個小部分,問卷得分越高、兒童社會適應性現狀越好。問卷具有較高的信效度。②社會適應性影響因素問卷。使用自編的《社會適應性影響因素問卷》對西安市城鄉(xiāng)兒童社會適應性影響因素進行測量,問卷以時蓉華教授的社會化影響因素為基礎,將兒童社會適應性影響因素分為家庭、教育、群體同伴、社會環(huán)境四個部分,下設父母態(tài)度、家庭氛圍等十二個小部分,問卷旨在測量兒童社會適應性影響因素各部分得分。經過檢測,問卷的各部分相關程度、克倫巴赫α系數及半分信度等都達到心理學測量要求水平,問卷的編制過程、因素分析結果及與社會適應性問卷的相關分析,也證明了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及效標關聯(lián)效度。

(3)統(tǒng)計方法。運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運用EXCEL對數據進行灰色分析。

2、結果

(1)西安市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現狀均值評價。運用EXCEL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加總求和,將社會適應性現狀得分分為十個等級:65分以下、66~75、76~85、86~95、96、105、106~115、116~125、126135、136~145、146以上,分別計算它們的比例,及該分數段對應社會適應性現狀四個部分的平均得分,以了解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現狀。

由表1可知,就社會適應性現狀四大部分心理優(yōu)勢感、心理能量、人際適應性、心理彈性而言,心理彈性在各區(qū)間的分數差異最大,從75分以下的0.85到156分以上的32.39,差距達到了31.54分;其次是心理能量,從75分以下的32.04到156分以上的60.78,差距達到了28.74分;再次是人際適應性,從75分以下的15.83到156分以上的41.28,差距達到25.45分;差距最小的是心理優(yōu)勢感,從75分以下的16.40到156分以上的37.39,差距達到20.99分。由此可以看出,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現狀四大部分中,心理優(yōu)勢感發(fā)展程度分數差異較小,發(fā)展水平比較一致;其次是人際適應性,再次是心理能量,而心理彈性分數差距較大,發(fā)展水平較不一致。

(2)西安市隨遷子女皮爾遜相關檢驗結果。運用皮爾遜相關系數來描述西安市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得分與社會適應性現狀和影響因素間的相關關系的強弱程度。將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得分分別與社會適應性現狀四大部分及下設十四維度和外部影響因素四大部分及下設十二維度進行相關分析,分析結果見表2、表3。

由表3,在社會適應性現狀與其下設部分的關系中,從總體上看,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與心理優(yōu)勢感、心理能量、人際適應性、心理彈性四大部分均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在心理優(yōu)勢感方面,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與自信心、控制感、自主性均存在統(tǒng)計學顯著性;在心理能量方面,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與動力及能力存在顯著相關;在人際適應性方面,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與樂群性、信任感、社會接納性、利他傾向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在心理彈性方面,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與自控性、挑戰(zhàn)性、靈活性、樂觀傾向均有統(tǒng)計學顯著意義。

由表4,在社會適應性現狀與社會適應性影響因素的關系中,從總體上看,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與家庭、教育、群體同伴、社會文化均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在家庭方面,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與父母態(tài)度、家庭氣氛、家庭居住條件均顯著相關;在教育方面,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與課程設置、對學校的認同、學習情況也都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相關;在群體同伴方面,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與交友范圍、交友意愿、對同伴關系認識均顯著相關;在社會文化方面,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與對社會環(huán)境認同、社會適應情況、對城里人的態(tài)度也都具有顯著相關關系。

(3)西安市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影響因素灰色分析。灰色關聯(lián)分析方法是一種多因素統(tǒng)計分析方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樣本數據為對象,用灰色關聯(lián)來描述各因素間關系的強弱、大小和次序,是對關聯(lián)序列進行相似或相異程度的分析計算。序列所表達的對象發(fā)展變化態(tài)勢一致,關聯(lián)度越大;反之,關聯(lián)度越小。灰色關聯(lián)分析對數據要求較低且計算量小,便于應用。

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內部發(fā)展程度得分作為參考序列,以外部影響因素四大類(家庭、教育、群體同伴、社會文化)、十二小類(父母態(tài)度、家庭氣氛、家庭居住條件、課程設置、對學校的認同、學習情況、交友范圍、交友意愿、對自己同伴關系的認識、對當前社會環(huán)境的認同、社會適應情況、對城里人的態(tài)度)作為比較序列。將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歸一化處理,計算各指標序列與參考序列的關聯(lián)度,從而得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外部影響因素排序。

采用歸一的方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求出各影響因素的一級和二級最大差、最小差,計算每一個因素的灰色關聯(lián)系數并排序。詳見表4、表5。

從表4外部四大類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lián)度來看,得分分別為家庭0.793075,教育0.792276,群體同伴0.791556,社會文化0.793456,差距只有0.0019??梢钥闯觯@四個因素的灰色關聯(lián)度差距并不大,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現狀是受到這幾個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對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外部影響四大因素進行排序后可知,影響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的外部影響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社會文化,其次是家庭、教育和群體同伴。

由表5外部十二小類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lián)度來看,他們的得分區(qū)間為0.791842~0.801387,差距為0.0105??梢钥闯觯@十二個因素的灰色關聯(lián)度差距也不大,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現狀是受到它們綜合影響的結果。

對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外部影響十二小類因素進行排序,依次是對當前社會環(huán)境的認同、課程設置、父母態(tài)度、交友意愿、家庭氣氛、學習情況、對城里人的態(tài)度、社會適應情況、對于學校的認同、家庭居住條件、交友范圍、對于自己同伴關系的認識。

三、分析和討論

通過對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到,無論是隨遷子女的內部發(fā)展程度還是外部影響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在社會適應性的調查中所包含的這些影響因素廣泛而復雜,幾乎涵蓋了隨遷子女成長與生活環(huán)境的各個方面。綜合看來,這些影響產生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外部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的變化帶來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問題

從表1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隨遷子女在心理彈性方面的發(fā)展水平差距較大,心理彈性指個體持續(xù)應對心理壓力所需要的心理素質,根據個人對情緒的控制和管理、意志激發(fā)、認知期望等。隨遷子女跟隨父母從農村進入城市后,所面臨的一方面是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另一方面是文化氛圍的改變。這些變化對于隨遷子女造成的心理沖擊以及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是其社會適應性的一個重大挑戰(zhàn)。

隨遷子女跟隨父母進入城市后,面臨著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和學習環(huán)境,同時也面對著陌生的人群和新的交流符號系統(tǒng)。這些改變難免會帶來隨遷子女對新環(huán)境產生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從而帶來一系列社會適應性問題。這種不安全感可以看作是外部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在隨遷子女身心上的反映。而相比于外部環(huán)境的明顯變化,文化環(huán)境的變化則是一種軟環(huán)境的改變。隨遷子女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脆弱的心理適應性無疑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熊易寒曾就其影響有過這樣的描述:“他們自身也在經歷一個城市化的過程,鄉(xiāng)土性逐漸從他們的心性中剝離。與此同時,城市以特定的方式塑造他們心智、觀念、氣質和認同,李強稱之為‘日常生活的城市化;最后,他們所經歷的痛苦、彷徨、迷失是由城市化—更準確地說,是“半城市化”帶來的,最終也必須通過城市化來得到解決”(熊易寒,2008),這對他們更多是心理上的沖擊,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其身心發(fā)展和自我認同。而心理不適感對其健康成長來說是一個重大障礙,只有消除這種不適感才能提高其社會適應性。

2、多方因素共同造成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偏低

本次研究將影響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的因素具體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除了隨遷子女自身的內部心理發(fā)展因素外,外部影響因素中的十二個要點中,涉及了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等眾多主體。其中,家庭因素中涉及主體主要是父母,教育因素中的主體主要是學校以及教師群體,群體同伴因素中所涉及主體包括同學及其他同伴。社會文化中的影響因素雖都是從隨遷子女的視角出發(fā),但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其中包含了政府等公共管理主體及其他社會人群等。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社會外部環(huán)境中的因素都可能與特定主體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影響到特定主體的社會化進程。隨遷子女作為生活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群體,自然會受到各方主體的影響。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意味著由此可能構成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社會影響系統(tǒng)。在調查中可以發(fā)現,除了外部環(huán)境變化帶來的不適之外,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性也影響著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這種影響并不是單一的,社會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及它們與隨遷子女之間也在不斷交互影響著。眾多要素的改變對他們原就脆弱的適應性而言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性也意味著在采取干預措施時,單方主體的努力可能不會收到明顯效果,一定情況下必須要求多方主體的聯(lián)動才會起效。

以上因素均對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產生影響。因此,導致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偏低是由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的。

3、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問題的存在沒有得到相關主體足夠的重視

社會適應性問題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隨遷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長。但在生活中,當隨遷子女出現一系列由社會適應性偏低造成的問題時,相關主體往往不會立即意識到是其社會適應性的不足,而是將問題歸因于隨遷子女的性格和行為因素或其他原因。這種歸因錯誤一方面會造成繼續(xù)掩飾社會適應性問題的存在,久而久之會阻礙問題的最終解決。另一方面導致干預措施缺乏針對性,無法從根本和全局上解決問題。

歸因錯誤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概念模糊,社會適應性問題的概念相較于隨遷子女的個別行為問題而言,是一個較為宏觀和全局的概念。如果只是關注其行為和表現的某一方面或某個時間段,則很難正確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當隨遷子女的社會適應性問題表現出來以后,有些主體認為這只是隨遷子女面臨生活環(huán)境變化所必然經歷的一個過程,結果導致因對“必然性”的強調和心理暗示,忽略了對問題實質的重視與解決。更有甚者認為這只是生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正常問題,無須矯正就會自行恢復。以上這些都是對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問題重要性的估計不足,這會削弱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

四、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討論可以得知,西安市進城務工人員社會適應現狀是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解決隨遷子女社會適應性問題需構建全方位多主體提升體系。各個相關主體要樹立長遠眼光和全局意識,有力配合,積極溝通,形成一個全方位多主體的提升體系,采取整體性和針對性的措施,促進隨遷子女的環(huán)境認同、社會適應以及社會融入能力,改善其社會適應性,提升其發(fā)展空間。具體措施建議如下:

1、重視父母在家庭中的作用,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氛。家庭在隨遷子女社會適應中的作用在于父母通過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會規(guī)范和準則傳授給兒童并糾正其行為。在這一過程中,首先,父母應該積極主動并耐心寬容地幫助子女增強社會適應性;其次,父母之間應保持和諧的關系,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應以溝通為主;再次,父母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整潔的家庭空間,這和房間大小沒有太大關系,但是需要讓孩子們感受到家庭的溫馨。

2、完善學校課程設置,提高隨遷子女對學校的喜愛程度。教育的作用在于,隨遷子女通過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獲得社會規(guī)范、道德價值觀以及知識、技能,他們在教師、同學、學校紀律等的影響下,將進一步適應社會。在教育方面,首先,學校應有針對性、分年齡開設針對社會適應性的心理輔導課程;其次,學校應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增強同學們的學校認同感;再次,教師應及時與隨遷子女及其父母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并給與及時的幫助。

3、積極開展交往活動,正確處理群體同伴關系。群體同伴對于隨遷子女同樣十分重要,在群體中,群體氛圍和要求等都會令兒童意識到自身在群體中的責任和義務、群體評價誘發(fā)兒童的自我意識。在這一方面,首先,要鼓勵隨遷子女擴大交友范圍,與城里的孩子們交朋友;父母和教師應引導隨遷子女意識到交友對自身的重要性,正確地選擇朋友;再次,隨遷子女要學會如何處理群體同伴之間的關系,積極融入群體之中。

4、構建包容開放社會文化,提升隨遷子女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社會文化的重要性在于社會文化及文化中所包含的社會態(tài)度能決定其人于事物的判斷和選擇、影響人的行為及行為效率。關于社會文化,首先,城市居民應積極幫助自己身邊的進城務工人員及隨遷子女,使其盡快適應城市生活;其次,政府對于進城務工人員及隨遷子女在生活上和學習上應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再次,強調父母、教師及同伴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他們應引導隨遷子女接受新環(huán)境的變化,加強隨遷子女對于新環(huán)境的感知。

【參考文獻】

[1] Fischer C.S.The Urban Experience,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4.

[2] James S.& Kahn R.L.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5.85-108.

[3] Myers S.M.Child hood Migr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Adulthood[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9.61(3)744-789.

[4] 連磊.農民工隨遷子女人格成長問題及干預[D].長安大學,2009.

[5] 王丹丹.農民工隨遷子女主觀幸福感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1.

[6] 吳霓.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試的現實困境及政策取向[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1.78-82.

[7] 白文飛.流動兒童社會學研究綜述[J].教育導刊,2008.2.56-59.

[8] 時蓉華.個人的社會化過程[J].上海青少年研究,1983.12.19-25.

[9] 陳建文,黃庭希.中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理論構建及量表編制[J].心理科學,2004.27.2.4.

[10] 熊易寒.當代中國的身份認同與政治社會化:一項基于城市農民工員子女的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08.

【作者簡介】

王紅兵(1967-)女,陜西長安人,西安市長安區(qū)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黨建.

猜你喜歡
隨遷子女調查
如何提升隨遷子女的邏輯思維能力
成長之歌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家庭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考察
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政策研究
高職學生志愿填報取向及滿意度調查研究
經營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9:49:14
小額貸款公司的簡易盡職調查方案研究
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研究
天臺縣城區(qū)有毒觀賞植物資源調查初報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7:12:23
營口市典型區(qū)土壤現狀調查與污染土壤的修復
少數民族隨遷子女學校融入的反思與對策
求知導刊(2016年21期)2016-09-29 12:49:59
故城县| 凤庆县| 万年县| 赤峰市| 元朗区| 大姚县| 柘城县| 赤城县| 噶尔县| 巴东县| 手机| 廉江市| 伊春市| 三都| 垣曲县| 商河县| 固阳县| 福建省| 琼海市| 元谋县| 军事| 元氏县| 尚义县| 白水县| 沿河| 库尔勒市| 凉山| 刚察县| 苗栗市| 洛隆县| 巢湖市| 正定县| 崇州市| 崇义县| 安康市| 辽宁省| 汝城县| 沽源县| 富锦市| 长泰县|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