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
畫作“昭君出塞”是國人熟知的四美圖之一,其懷抱琵琶的動人畫面成為繪畫、詩歌等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主題。作為一種歷史研究方法,“詩畫證史”近年漸漸得到重視和認可。昭君出塞究竟有沒有帶琵琶?作為一段歷史公案,今天我們或許可以通過詩畫的研究找到答案。
黃庭堅《夢李白作竹枝詞》云:“一聲望帝花片飛,萬里明妃雪打圍。馬上胡兒那解聽,琵琶應道不如歸?!弊⒃娂艺J為,黃庭堅是引晉人石崇《明君詞序》“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云云。往前推,唐人詩也多有“昭君琵琶”之作,名作如杜甫《詠懷古跡》一首,尾句“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币讯ㄕ丫詮椗?。
從兩首大詩人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們引“昭君琵琶”的典故,都出自石崇《明君詞序》。由于石崇的《昭君詞序》是最接近“昭君出塞”本事的文本,所以這段話便成了后世文人墨客們把琵琶與王昭君聯(lián)在一起的源頭,有好事的畫家更以其文入畫,殊不知石崇“其送明君,亦必爾也”之句不過是他的臆測。
今天流行的“昭君出塞圖”,主要參考元代畫家李伯時所畫的昭君圖。李伯時在畫《昭君出塞圖》時,專門寫了一篇序,考論“琵琶事”當屬烏孫公主,明確說與昭君無關聯(lián)。
明人陳耀文也大膽質疑:“夫漢送公主,于馬上作樂,季倫(石崇)制詞,意昭君亦爾;未嘗謂昭君自彈也?!秷D經》即以《昭君怨》實之,不知何所本也。而今人畫《明妃出塞圖》,作馬上愁容,自彈琵琶,賦辭者多,即以為昭君實事,蓋承前人之誤耳!”
清人姜宸英之《湛園札記》專辟《古事沿誤》條,昭君琵琶列其中?!耙哉丫茫瑸槭鐟覕M之詞,初非故實?!逼鋾m未廣為刊布,但質疑“昭君未自彈琵琶”,前承陳耀文,后啟近代考據,成為元以后文人少有之明解。
歐陽修寫《昭君與琵琶》,有一句是:“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推詩文,歐陽修認為王昭君出塞時是帶著琵琶的,但此琵琶卻并非我們今天的曲頸琵琶,而是“推手為琵卻手琶”??甲C曲頸琵琶的傳承史實,曲頸琵琶到南北朝時才傳入中國,因此,西漢時代的王昭君是不可能提前好幾百年抱著它前往匈奴的。
古今考據,在于還歷史以本來之面目,追根究底,“實”不為過;文藝創(chuàng)作,則在于渲其人其事之美,“虛”不為過。昭君琵琶事,既涉史實,又關文藝。以文藝而昭史實,目的是利用文藝創(chuàng)作,考證“昭君自彈琵琶”之誤,還歷史本來面目。
從李伯時到陳耀文再到姜宸英,文藝家們漸漸理清了石崇布下的文化迷局,給“昭君琵琶”賦予了一個清晰的歷史形象和準確的歷史定位,由此,我們可以明確:參考官修正史,昭君出塞所帶琵琶,不過是一種文藝想象和后期的藝術加工;即便昭君出塞時真的懷抱琵琶,那她懷中的琵琶也只能是直頸的阮咸或“秦漢子”,而決不會是現(xiàn)代式樣的曲頸琵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