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古代文學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淺談唐人詩中的日本國與遣唐使
李 敏
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外交往來源遠流長。有唐一代,日本派遣遣唐使達到了近二十次之多。在與日本遣唐使的交往中,唐代詩人留下了大量的詩作。其中,既有對于日本遣唐使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追求文化的贊嘆與欽佩,又有對于中日兩國之間橫亙著的大海的畏懼與擔憂,又有對于歸日友人的拳拳思念。在唐人筆下,我們能看到中日外交往來的真實記錄,又能看到基于神話語境的異域想象,又有贈予留學僧的佛禪詩語。
遣唐使 留學僧 唐詩 中日外交
日本國與中國的交往,自漢代已經(jīng)開始?!皹防撕V杏匈寥耍譃榘儆鄧?,以歲時來獻見云”,此時日本正處于彌生時代,漢光武帝賜給其國王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福岡市出土,證明了中日兩國源遠流長的外交史?!度龂尽分械摹段簳べ寥藗鳌罚渲刑岬搅巳毡颈緧u的倭國,如邪馬壹國、不彌國、狗邪韓國等。六朝時,日本本土雖未有直接與中國外交往來之路徑,但中國的書籍仍不斷通過百濟傳抄至日本國??梢哉f,日本對于中華文化的渴望從未間斷。于是,隋時日本國就已派出六次遣隋使。有唐一代更是多達近二十次。來到唐代的遣唐使中,既包括國使,又包括留學生和留學僧。而這些日本國的使者來到中國,一方面要學習中國的文化,另一方面還要負責采購中國的書籍帶回日本國。在華期間,來自日本國的遣唐使們,和唐代文人多有交往,有些甚至達成了生死之交。在交往的過程中,中日雙方都留下了歷史記載和文學作品。
根據(jù)《唐代中日往來詩輯注》,唐代中日之間有往來詩歌的詩人共計79位,相關(guān)詩歌129首。其中唐朝詩人52位,詩人活躍時期多集中在中晚唐時期,其中包括著名詩人王維、李白、錢起、劉長卿、張籍、劉禹錫、賈島、皮日休、陸龜蒙、韋莊等。從目前現(xiàn)存詩歌來看,唐朝詩人的中日往來詩歌,多以送別贈答為主題。詩歌的類型上以近體詩為主,包括五言律詩,七言律絕等。中唐以前古體詩與近體詩并存,中唐后多以近體詩為主,符合唐代詩歌的階段性發(fā)展規(guī)律。另外,中唐前多贈給外交使者,如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呂等;中唐后,寫給留學僧的數(shù)量為多,其中寫給最澄、空海、圓仁的詩歌較多,從中體現(xiàn)了前后期日本派出遣唐使側(cè)重點的差異。
現(xiàn)存的唐朝詩人寫給遣唐使的詩歌主題多為送別贈答詩。大部分詩人表達了中日之間一衣帶水的親和之義,同時為了顧念日本使者的地位,防止再次出現(xiàn)隋時中日之間的“國書事件”,詩人大多以平等、互親、相互理解的態(tài)度進行描述,甚至認為中日兩國之間的習俗和思想均有相似之處。如李隆基的《送日本使》:“日下非殊俗,天中嘉會朝?!睆娬{(diào)了兩國之間的相親,對于此次會見的嘉許。表示了對于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視:“因驚彼君子,王化遠昭昭。”從中可以看出,這位唐代帝王對于中日兩國之間友好邦交的肯定,以及通過這種方式,傳播中國文化的期許。在唐人的筆下,我們能看到他們對這些異國友人的真情厚意。唐代詩人一方面感慨這些鄰國人對于唐文化的渴望與慕求,另一方面也在想象中勾勒著中日兩國之間的距離與差異。同時,由于大海的阻隔,在這些異邦人歸國后,唐人也通過詩筆傾訴了真摯動人的思念之語??梢哉f,唐代詩人便是中日外交活動的真實記錄者,而他們留下的唐詩,也是中日外交中的動人一筆。
當時來到唐朝的日本遣唐使,多是為了學習大唐的文化而來?!氨M市文籍,泛海而還”。在唐代詩人寫給這些異國友人的詩中,多會表達對這些渴慕“天朝”的友人的贊嘆和敬佩之意。如孟光的《送最澄上人歸日本國》:“往歲來求請,新年受法歸?!泵珳o“萬里求文教”,全濟時“來求貝葉偈”,林暈“秋獲真乘妙”等,都是贊嘆最澄來華求法之決心。張籍《贈海東僧》:“學得中州語,能為外國書?!奔词菍τ谌毡旧瞬还馐悄苷f唐代官話,甚至能掌握漢字書寫的贊嘆。
在此類詩中,往往飽含唐朝詩人對于日本友人歸國后前程遠大的祝福。如貫休《送僧歸日本》:“想到夷王禮,還為上寺迎?!毕胂髮Ψ交貒髸玫饺毡緡鞯目隙ǎ⑷胫髅麆x。再如許棠《送金吾侍御奉使日東》:“還鄉(xiāng)兼作使,到日倍榮親……膝下知難住,金章已系身。”祝福朋友歸國后地位顯耀,為國之棟梁。再如鄭壬《奉送日本國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獻后卻還》:“他年續(xù)僧史,更載一賢人”,遙想空海入載史籍之未來。曇靖的同題詩中亦有:“到宮方奏對,圖像列王庭”,亦是想象空海歸國后的顯赫地位。日本遣唐使不畏國土之遙,來到大唐學習,本身就是對于唐朝國際地位的肯定。因此,在唐人表達對于日本友人的贊嘆時,也自然帶有對于大唐文化的自豪之意。
因為日本與大唐國土之間的天然地理障礙,海洋在唐朝詩人寫給遣唐使的送別詩中,多以猙獰的,遍布風浪的形象出現(xiàn)。這種對于海洋的刻畫,并不夸張。當時日本來中國的海路,有在北路、南島路、南路三個航線。后期隨著新羅國的強盛,日本來唐多走南路。但南路風高浪大,經(jīng)常出現(xiàn)海難。如733年,第九次派遣的日本遣唐使在回國時遭遇風暴,150人中只有4人生還,可謂慘烈。因此,我們看到文人們想象遣唐使們的歸途是“滄溟千萬里,日夜一孤舟”,孤獨地漂浮在茫然深溟的大海之上,海中隱藏著可怕的生物,隨時可能顛覆船只,“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海上的漂泊似乎不可以人力左右,需要“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很可能就如李白聽信謠傳,感慨阿倍仲麻呂在海中顛覆一樣,“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了。因此,為遣唐使們祈福,乞求海洋風波平靜,保全這些異國友人的生命的主題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唐朝詩人的筆下,如皮日休《重送圓載上人歸日本國》:“取經(jīng)海底開龍藏,誦咒空中散蜃樓”,再如張籍《贈海東僧》:“與醫(yī)收海藻,持咒取龍魚”,都寫到學成歸國的僧人們,可以靠自己真定的信念,驅(qū)散海上的危機。又如朱千乘“凌波無際礙,振錫路何窮。水宿鳴金磬,云行侍玉童”,樂觀的相信空海此去有神明護佑,定不用懼怕風波險惡。大海的恐怖,客觀上增添了日本國人來華的困難,當然,也正是空間上的遙遠阻隔,唐人想象中的日本卻帶上了神秘的色彩。
海洋不光是日本遣唐使歸國時面臨的可怕障礙,也是唐朝詩人和友人分別后,無力跨越的距離阻礙。于是,在寫給日本友人的送別詩中,表達與對方離別后的深切真誠的思念,期盼對方的消息和信件,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主題。如劉昚虛:“春浮花氣遠,思逐海水流。日暮驪歌后,永懷空滄州?!痹娋渲谐錆M了對于離別的不舍之意,以及友人離開后,思念友人的拳拳心意。又如王維寫給阿倍仲麻呂的詩中有:“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笨释诜謩e后,仍能夠互通消息,以慰藉心中的失落。再如全濟時寫給最澄和尚的詩中有:“相思渺無畔,應使夢魂通?!奔热贿b遠的距離,再也難以見面,“歸程數(shù)萬里,后會信悠哉!”隔著茫茫滄海,又無法傳遞書信,“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那就期盼在夢中與友人相見。從這些詩歌中,唐代詩人將中日兩國的聯(lián)系放置在廣袤的大海之上,文化與地域的變化更使得思念綿綿不絕,我們看到的是中日學人之間深沉感人的情誼。
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鄰國?!渡胶=?jīng)》中已有:“蓋國在鉅(巨)燕南,倭北,倭屬燕”的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敘述了徐福去海上求仙的故事,“齊人徐市(即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發(fā)童男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仙”,部分學者認為,此處的三神山就是日本島,而徐福帶著的童男童女,是見載于史書的第一批中國遷往日本的移民。也正因此,我們在唐朝詩人的筆下,見到那些神話中的神山仙島與日本國重疊在一起,變成了一種對于異域的想象。在唐人筆下,日本是傳說中仙人居住的仙島。如“有時近仙境,不定若夢游”,又如“云佩迎仙島,虹旌過蜃樓”等。在這些對于將日本島與神話中的仙島對指的詩歌中,最經(jīng)常使用的意象有傳說中太陽升起的扶桑,如“鄉(xiāng)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異國桑門客”,“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又有意象蓬萊仙島,如“征帆一片繞蓬壺”,“出入蓬山里”;還有蒼梧仙島,“白云愁色滿蒼梧”,其中有扶桑和日本國對提的詩歌最多,共有九首。多因日本的地理位置即在唐之國土以東,扶桑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或指承載太陽的神樹,或指太陽升起之地,都與東面的方位有關(guān),也正是如此,在吳融的《送僧歸日本》中有:“金烏日日飛”之語,便是從與太陽相關(guān)的神話故事中延伸出來的。
在來唐的日本遣唐使中,留學僧是不可忽視的一支主力力量。其中最有名的是在日本佛教史上被稱為“入唐八家”的空海、最澄、常曉、圓行、圓仁、惠運、圓珍、宗?!,F(xiàn)在留存的唐人和日本人之間的送別詩中,也以寫給日本僧人的詩歌為多,共有42首,占了多半數(shù)。而這類詩歌中,寫給最澄和空海的詩歌最多,從中也能看出這兩位留學僧在唐朝交游之廣泛。
正是因為唱和的對象是僧人,唐朝詩人也多用和佛法有關(guān)的語言。有直接使用和僧人、佛經(jīng)有關(guān)的詞匯,如“眾香隨貝葉,一雨潤禪衣”,貝葉即指代佛經(jīng),禪衣則是僧人的裝扮;又如“騰空猶振錫”,錫在這里就指的是僧人的錫杖;再如“如意瓶中佛爪飛”,如意瓶指的是安放佛骨舍利的瓶子。有活用佛經(jīng)中的語言,以佛理和友人共鳴。如“唯憐惠燈影”,活用了佛法傳燈的語義;“化畢分身歸凈國”,凈國在佛經(jīng)中代指佛所居處之所;“早嫌居五濁,寂滅離囂塵”,五濁,佛家語,指命濁、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五種濁惡;寂滅即佛家所謂涅槃;“身無彼我那懷土,心會真如不讀經(jīng)”,身無彼我,佛家講究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心會真如,指佛經(jīng)中真實如常不變的真理;“一乘元儀道無蹤”,一乘喻指佛教是教化眾生的唯一之教;“三界永除幾外想”,三界即佛家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或在詩歌中營造一種禪境禪味,如司空圖的《贈日東鑒禪師》:“故國無心渡海潮,老纏方丈倚中條。夜深雨絕松堂靜,一點飛螢照寂寥?!贝嗽娭忻鑼懥艘晃徊辉笟w國的日本禪師在佛寺中的修禪生活,通過“夜深”、“雨絕”、“飛螢”勾勒了一幅深夜禪院圖,通過環(huán)境的孤寂與安靜,來襯托禪師的心靈的清空,。再如清觀的殘句:“叡山新月冷,臺嶠古風清”,通過描寫山中的風月清冷,表達對于圓珍法師的思念。
綜上,閱讀唐詩中與遣唐使有關(guān)的詩歌,我們能夠看到有唐一代,日本遣唐使為學習唐代文化付出的努力,一批批的遣唐使不光為日本帶去了唐詩與佛法,也成為中日兩國之間的感情紐帶。唐代詩人筆下對于這些異邦友人的敬佩與贊嘆,對他們歸國后的不盡思念,以及對于對方歸國時海洋兇險的擔憂,都真誠而動人。而對于日本這個東方之國的想象,也融合之前華夏文化的影子,變得更為豐富多彩??梢哉f,這些唐詩,正是中日源遠流長之見證,在如今,仍有著歷久彌新的動人力量。
[1]張步云.唐代中日往來詩輯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12).
[2]韓昇.遣唐使與學問僧[M].北京:中華書局,2010(3).
[3]梁容若.中日文化交流史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5(1).
[4]張興華.遣唐使中的留學僧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陳璐一.日本遣唐使研究述論[D].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6]韓文哲.試論遣唐使與古代中日關(guān)系[D].延吉: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遣唐使與中日古典詩歌交流》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16JK2144,主持人李敏,起止時間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