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飛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1--01
藥理學的發(fā)展使得患者對藥物的吸收以及血液中藥物的代謝周期都發(fā)生了變化。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合理安排患者用藥的給藥時間不僅可以提高用藥的效果,而且還可以減少藥物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反應。在臨床上合理安排抗菌藥物的時間,對用藥時間出現(xiàn)的不良現(xiàn)象進行改良具有臨床意義。筆者就不同的抗菌藥物在使用中給藥時間和臨床合理用藥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100例相關的資料和臨床實際應用結合分析常用抗菌藥物給藥時間。
1.2 方法:合理使用抗菌藥的方法:大環(huán)內(nèi)酯類: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菌藥物使用時不能采用單一的指標,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菌藥的效果和他在體內(nèi)的代謝時間有關[1]。設計用藥時要確保藥物的最低濃度不能低于藥物的抑菌濃度,而且給藥的時間也要把用藥后的效果和藥物濃度高于抑菌濃度的時間考慮在內(nèi)。有的常用的抗菌藥物抗菌的效果比較短,因此使用這些抗菌效應較短的藥物就要注意間隔性的進行給藥。一些抗菌藥物,例如羅紅霉素這些藥物的抗菌效應時間較長,在臨床使用這些藥品時只要1次/d就可,否則就會因為用藥過多產(chǎn)生不良反應。氨基糖苷類抗菌藥:氨基糖苷類的抗菌藥物的濃度高而且依賴大,如果首次使用這類藥物,抗菌的效果比較明顯,在臨床上一般通過藥物最小的起效濃度和血藥濃度的比值進行評價。所以,在使用這類抗菌藥物時不僅要保證每天的藥物總劑量,而且要保證一次使用藥物的濃度峰值,這樣就可以提高藥物的最低起效濃度,同時還能減少第一次使用這類抗菌藥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藥物的效果。另外,這種用藥的方式還能縮短藥物起效的時間,避免耐藥菌種的出現(xiàn)。根據(jù)臨床醫(yī)學結果顯示,腎皮質(zhì)藥物在吸收這些藥物時具有飽和性,在一次使用藥物時藥物濃度的峰值會提高,但是不會在腎臟中停留而導致腎臟受損。所以,使用這些藥物的時候1天只要給藥1次,如果多次給藥很容易導致藥物在血液中長時間存在而導致在腎臟和耳蝸淋巴組織中蓄積產(chǎn)生不良反應。所以使用氨基糖苷類的抗菌藥物時每天進行1次給藥,就可以保證藥物的起效性和安全性,同時還可以減少不良反應,減少患者的用藥費用。
2 結果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能夠使得藥物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而且能夠減少患者使用藥物后所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常用抗菌藥物給藥時間:?-內(nèi)酰胺類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 ?-內(nèi)酰胺類抗菌藥物對時間的
依賴性較強,這些藥物處于飽和抗菌的狀態(tài)時血藥濃度最多為抗菌濃度的6倍。所以,保證這些藥物的抗菌療效就要保證其抗菌的濃度。使用這些藥物24h后,藥物的抗菌效果只能維持在8-12h,多數(shù)的頭孢和青霉素藥物的半衰期比較短,對患者使用這些藥物時要每隔6、7小時或者每隔8小時給藥1次,1天用藥保證在4次內(nèi),以確保藥物的效果。而頭孢曲松和頭孢西尼這些藥物的半衰期一般為5.5h和5.6h,藥物的效果保持在13h內(nèi)。因此,使用這些藥物1天只要使用1次就能保持藥物效果[2]。
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的給藥時間:最佳的用藥主要是維持該類藥物的濃度能夠高于MIC,在確定給藥的時間時根據(jù)血藥濃度高于MIC的時間確定給藥的間隔。對于紅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抗菌藥物應該根據(jù)其藥效特點,每天進行3-4次的用藥,保證藥物的濃度高于MIC,進而產(chǎn)生效果。新型的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菌藥物在人體中的代謝的過程中,從其最高的濃度和最低的濃度和MIC可以產(chǎn)生疊加的PAE,在人體受到感染的地方有比較長的PAE。所以,PAE較長的新型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藥物,例如羅紅霉素和阿奇霉素,在臨床上給患者用藥時1天只要1次就可以,而克拉霉素每天給藥2次則可以起到效果。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給藥時間:喹諾酮類抗菌藥的藥效主要依賴于其濃度,濃度越高其殺菌的速度和血液濃度就越高,這樣就可以防止耐藥菌種的出現(xiàn)。很多藥物有很長的抗菌后效應,藥物和細菌的作用時間越長就會有增加抗菌效應的效果,如果頻繁使用有利于提高抗菌的效果,然而也會產(chǎn)生更多的不良反應。所以,在臨床上不能大量使用。這些抗菌藥物常見的有諾氟沙星和依諾沙星等,這些藥物每天使用1次就能治療單純性膀胱炎,而使用2次則可以治療肺部感染等疾病。
參考文獻
劉艷雙 解放軍第291醫(yī)院 圍手術期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2.1(1).89.
劉學紅 抗菌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參數(shù)對臨床用藥的意義[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09.25(2).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