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士清
摘 要:自2015年1月1日《新環(huán)保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國各地環(huán)保督察力度不斷加大,實現對污水處理有效處理,使其達標排放,已是企業(yè)污水處理單位必須履行的職責。本文通過對滕南生活水處理站的系統(tǒng)進行分析研究,查找其制約污水處理達標的關鍵因素,進而找出解決的有效工藝方法。
關鍵詞:生活污水 氧化溝 除磷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9(c)-0110-02
1 項目概況
蔣莊煤礦滕南污水處理站設計水量為8000m3/d,主要處理蔣莊煤礦、田陳煤礦、鐵運處的生活污水和滕南醫(yī)院污水。污水的實際處理量約為5000m3/d,偶有腐竹廠污水排入,對進水的水質影響較大。該水站為山東省控企業(yè)名單,特別是2017年一季度,地方政府對企業(yè)統(tǒng)一要求進行TN、TP的在線監(jiān)測,為保障處理水全面符合相關標準要求,決定對原水站工藝進行優(yōu)化改造。
現有污水處理站工藝為污水經由管道輸送至污水處理站集水井,由泵提升至泥水分離機,通過泥水分離機分離后的污水進入厭氧池,厭氧池出水進入分配井,通過分配井的分配均勻流入氧化溝內進行生物處理。氧化溝的出水進入二沉池,二沉池的出水進入中間水池,從中間水池通過泵提升至曝氣生物濾池,曝氣生物濾池的出水進行過濾,過濾后的水進入消毒池,在消毒池內添加消毒液,消毒池出水進入清水池,由總排口通過自動監(jiān)測儀檢測后外排。二沉池污泥一部分通過污泥回流泵回流至氧化溝,剩余污泥通過電廠焚燒處理。
2 水量及水質
2.1 設計水量及進、出水水質
污水處理站的設計水量為8000m3/d,根據生活污水的設計規(guī)范,設計進水水質為:COD≤300mg/L,SS≤200mg/L,NH3-N≤30mg/L,TP≤4~6mg/L。根據當地環(huán)保部門要求,污水的排放執(zhí)行COD:20mg/L,總氮:15mg/L,總磷:0.5mg/L,氨氮:1.00mg/L的標準。
2.2 現有處理狀況
污水處理站的現有處理水量為5000m3/d,偶爾會有腐竹廠廢水排入,增加污水處理站的處理負荷。根據對污水處理站的進水及出水進行取樣檢測及對日常運行檢測數據跟蹤,現有污水處理站的進出水指標為(單位:mg/L):COD進水267.00,出水16;氨氮進水18.2,出水0.07;TN進水19.556,出水13.096;TP進水1.578,出水0.99。
通過數據與設計出水水質進行對比,發(fā)現出水的TP超標,COD、TN等均在排放標準范圍之內。但是偶遇腐竹廠的廢水排入,對廢水的TN影響較大,極易導致外排廢水的TN不能達標排放。
3 運行中存在問題分析及優(yōu)化措施
3.1 進水方式分析
(1)存在問題。目前進水方式為間歇式進水,來水匯入集水井達到一定水位時集水井內的泵才開啟,將集水井內的水提升至氧化溝內。間歇性的進水方式造成進水期間短時間內進水負荷過大,使系統(tǒng)在短時間內不能達到設計的處理效果。
(2)優(yōu)化措施。污水處理站原設計為連續(xù)、均勻進水,采用連續(xù)進水可減少單位時間內生化系統(tǒng)的處理負荷,使水中的有機物得到有效的降解。因此,優(yōu)化措施要將污水間歇性進水改變?yōu)檫B續(xù)性進水。增加攪拌系統(tǒng),采用浮球開關控制提升泵的啟停,同時,在提升泵上安裝變頻裝置,根據不同水位時泵的運行采用不同的流量,改善間歇性進水帶來的弊端。
3.2 氧化溝運行分析
(1)三溝氧化溝特點。本工段氧化溝為三溝式(T型)氧化溝,這個類型的氧化溝實際控制運行過程是比較復雜的。它實際上仍是一種連續(xù)流活性污泥法,只是將曝氣、沉淀工序集于一體,并具有按時間順序交替輪換運行,其運轉周期可根據處理水質的不同進行調整,從而使其運行操作更趨于靈活方便。
三溝式氧化溝運行過程可分6階段:階段A:污水經配水井進入溝Ⅰ,溝內轉刷以低速運轉,轉速控制在僅能維持水和污泥混合,并推動水流循環(huán)流動,但不足以供給徽生物降解有機物所需的氧。此時,溝Ⅰ處于缺氧狀態(tài),溝內活性污泥利用水中的有機物作為碳源,活性污泥中的反硝化菌則利用前一段產生的硝酸鹽中的氧來降解有機物,釋放出氮氣,完成反硝化過程。同時溝I的出水堰自動升起,污水和污泥混合液進入溝Ⅱ。溝Ⅱ內的轉刷以高速運行,保證溝內有足夠的溶解氧來降解有機物,并使氨氮轉化為硝酸鹽,完成硝化過程.處理后的污水流入溝Ⅲ,溝Ⅲ中的轉刷停止運轉,起沉淀池的作用,進行泥水分離,由溝Ⅲ處理后的水經自動降低的出水堰排出。階段B:進水改從處于好氧狀態(tài)的溝Ⅱ流入,并經溝Ⅲ沉淀后排出。同時溝Ⅰ中的轉刷開始高速運轉,使其從缺氧狀態(tài)變?yōu)楹醚鯛顟B(tài),并使階段A進入溝Ⅰ的有機物和氨氮得到好氧處理,待溝內的溶解氧上升到一定值后,該階段結束。階段C:進水仍然從溝Ⅱ注入,經溝Ⅲ排出。但溝Ⅰ中的轉刷停止運轉,開始進行泥水分離,待分離完成,該階段結束。階段A、B、C組成了上半個工作循環(huán)。階段D:進水改從溝Ⅲ流入,溝Ⅲ出水堰升高,溝Ⅰ出水堰降低,并開始出水。同時,溝Ⅲ中轉刷開始低速運轉,使其處于缺氧狀態(tài)。溝Ⅱ則仍然處于好氧狀態(tài),溝Ⅰ起沉淀池作用。階段D與階段A的水淹方向恰好相反,溝Ⅲ起反硝化作用,出水由溝Ⅰ排出。階段E:類似于階段B,進水又從溝Ⅱ流入,溝Ⅰ仍然起沉淀他作用,溝Ⅲ中的轉刷開始高速運轉并從缺氧狀態(tài)變?yōu)楹醚鯛顟B(tài)。
階段F:類似于階段C,溝Ⅱ進水,溝Ⅰ沉淀出水。溝Ⅲ中的轉刷停止運轉,開始泥水分離。至此完成整個循環(huán)過程。
(2)存在問題。目前氧化溝使用射流曝氣替代轉刷,氧化溝內無推流器,射流曝氣設有鼓風機,曝氣量大,很難形成厭氧區(qū)域,直接影響了厭氧釋磷這一過程,除磷效果不佳,脫氮過程也受到影響。目前的進水位置是兩側溝兩端進水,兩側溝遠端溢流出水,水力停留時間不足,厭氧、缺氧、好氧區(qū)域比例不合理。endprint
(3)優(yōu)化措施。使用前端的厭氧池作為厭氧段進行厭氧釋磷。改造氧化溝,關閉氧化溝兩側溝的進水,進行中間溝進水兩端排水。并將兩端溝的污水回流至中間溝,關閉中間溝的風機,僅使用射流進行攪拌,使中間溝形成缺氧區(qū),控制中間溝的溶解氧含量,進行脫氮的處理。
3.3 除磷改造
(1)運行問題?,F有的工藝階段,在厭氧段進行厭氧釋磷,在好氧段進行好氧吸磷,通過排泥的方式去除污水中的磷,但是由于原水中的磷在經過生化處理后不能達到排放要求,因此,需要在加強管控生物除磷過程的前提下,還需增加化學藥劑除磷過程。
(2)優(yōu)化措施。利用現有的兩個沉淀池進行除磷處理。根據現有處理的工藝流程,將氧化溝出水全部進入φ18m的沉淀池,φ18m的沉淀池出水量的2/3或1/2進入φ13m的沉淀池內進行加藥除磷。其余1/3或1/2的水量進入原有中間水池。φ18m沉淀池內的污泥完全為生物污泥,回流至前端厭氧池,完成厭氧釋磷。φ13m沉淀池污泥為生物污泥和化學污泥的混合污泥,排入新建污泥濃縮池,濃縮后進行脫水處理。此種方法即解決了厭氧回流污泥不受化學污泥的污染影響,又保證了污水總磷能夠達標。
根據除磷工藝流程,對沉淀池的沉淀效果進行理論計算,計算流量分別8000m3/d及5000m3/d進行。通過理論計算:φ13m、φ18m沉淀池在處理水量為8000m3/d時,φ13m處理水量為進水量的1/2,兩個水池的水力負荷及停留時間均可以滿足沉淀的要求。處理水量為5000m3/h時,沉淀池在除磷工藝改造過程中能滿足其沉淀的要求。
4 研究及工藝設計
(1)進水方式改進工藝設計。原有的進水方式為間歇性進水,造成氧化溝內的負荷沖擊較大,現將進水方式改為連續(xù)性進水,增加兩套攪拌推流系統(tǒng),增加進水的液位控制以及泵的流量控制系統(tǒng)。(2)除磷改造工藝設計。由于生化除磷不能將磷降低到排放標準,因此,增加化學除磷?;瘜W除磷在沉淀池處添加除磷藥劑,除磷的改造按照前述工藝進行。
5 結語
綜上所述,綜合現場操作實際,科學合理優(yōu)化系統(tǒng)布局,采取現代化科學管理,完全可以實現水處理各項指標的達標排放和生產環(huán)節(jié)的節(jié)支降耗。
參考文獻
[1] 戴紅玲,胡鋒平,王濤,等.氧化溝工藝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與研究新進展[J].資源與環(huán)境,2007(32):145-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