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在我的家鄉(xiāng)四川,有一道家喻戶曉的菜——宮保雞丁。宮保雞丁既是傳統(tǒng)川菜中的一道名菜,也是老百姓喜歡的一道家常菜,無論是家里辦紅白喜事,還是逢年過節(jié),餐桌上總少不了宮保雞丁這道菜。
起初,我對宮保雞丁的喜愛是因為其味道好,后來查閱典籍才知道,這道菜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宮保雞丁創(chuàng)始于清朝咸豐年間,據(jù)說是老百姓為了感謝、紀念四川總督丁寶楨。相傳,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時,為官清廉,勤政愛民,還曾經(jīng)興修水利,做了許多造福老百姓的好事。老百姓感恩戴德,不知如何報答他,后來有人聽說丁保楨喜食辣椒和雞肉,于是獻上了宮保雞丁這道菜。其實,那時還沒有宮保雞丁這個菜名,直至丁寶楨戍邊御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人們才將這道菜正式命名為宮保雞丁。
不知從何時起,宮保雞丁被人們叫作“宮爆雞丁”,以至于現(xiàn)在大大小小的餐館里,菜譜上皆印著宮爆雞丁。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宮保雞丁的做法主要采用爆炒的方式,于是人們都習慣叫它宮爆雞丁,其實,這是對宮保雞丁的一種誤解,估計他們不知道這道菜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宮保雞丁不僅在國內(nèi)廣為流傳,而且在國外也很受歡迎。由于其味道鮮辣,且雞肉的鮮嫩配合花生的香脆,十分好吃,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宮保雞丁的身影隨處可見,幾乎成了中國菜的代名詞,其影響力不亞于意大利面。
做宮保雞丁需要的主要原料有:去骨的雞胸肉,油炸花生米。作料有:色拉油、干紅辣椒、花椒、醬油、米酒、蔥、蒜末、麻油、糖、白醋等。其做法十分簡單:先將去骨的雞胸肉切成方塊狀碎丁,再把腌料澆在上面,攪拌均勻,放置半小時左右。往鍋里倒入適量的色拉油,達到一定的溫度后,將切好的雞丁倒入鍋中,大火爆炒半分鐘,待雞肉變成金黃色,再將雞丁撈出,把油瀝干。隨后,將切好的干紅辣椒倒入鍋中,用小火炒香后,再放入花椒和大蔥一起爆香。把雞丁重新倒入鍋中,用大火快炒片刻,再放入其他作料,待各種作料充分混合、浸入雞肉后,再加入油炸花生米翻炒幾下。這樣,宮保雞丁就大功告成了。
將一塊雞丁放在嘴里,慢慢嚼,感覺鮮嫩爽口,口舌生津。宮保雞丁由于制作時加入了大量的干紅辣椒,所以吃起來有點辣,但四川人就喜歡這辣味。吃過宮保雞丁之后,流一身熱汗,心情舒暢,精神百倍,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