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祥 (上海博物館)
《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述評
周 祥 (上海博物館)
前幾年就聽說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周衛(wèi)榮先生和他的助手在進行古代銀錠相關(guān)課題的研究,這是一項相當浩大的工程。2016年年中去北京出差,順道拜訪中國錢幣學會時就收到了周館長贈送的由其本人與楊君、黃維合著的《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一書。周館長的課題研究主要針對古代銀錠鑄造技術(shù)的問題,而出版專著則并非將課題研究成果羅列出來那樣簡單,還必須解決古代白銀使用、銀錠出現(xiàn)和使用、古代銀錠的保護和鑒定方法等諸多問題,要具備完整的理論性和系統(tǒng)性。所以,從課題研究到專著的呈現(xiàn),是一個進階的過程。周衛(wèi)榮等先生將古代銀錠鑄造的研究成果在較短時間里化作一本理論創(chuàng)新的專著,讓人敬佩。
《中國古代銀錠研究》一書,大致分為六章:緒論、古代白銀貨幣概況、古代銀錠的金屬成分、古代銀錠的鑄造工藝、古代銀錠的科學保護和古代銀錠的科學鑒定。
中國古代白銀作為貨幣的使用到底開始于何時,目前學術(shù)界莫衷一是。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將中國的貨幣史往前推進,所以,出現(xiàn)了“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白銀貨幣”的看法。事實是否這樣呢?《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一書在“緒論”中,基于考古實物的發(fā)現(xiàn)和對歷史發(fā)展的分析,提出“中國白銀貨幣化開始于唐朝,完成于明代中期以后,在此之前白銀并沒有被作為貨幣加以使用,而僅僅作為財富儲藏”的觀點。這個觀點的提出,對進一步研究中國白銀貨幣的開始是極具啟發(fā)性的,其審慎的科學態(tài)度,則更是嚴謹可欽佩的。
《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從中國古代白銀的開采與利用情況入手,進而論述了古代白銀貨幣的性質(zhì)和使用概況。書中不僅分析了白銀在唐代取得貨幣地位的主客觀因素,并且對唐代以后的歷代銀鋌、銀餅和銀錠的功用、形制和銘文特點做了綜合性的表述,這些表述都建立于考古發(fā)現(xiàn)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中國白銀逐漸貨幣化的認識。
認識中國白銀貨幣化的問題,首先要了解古人對白銀成色的判斷,以及白銀的具有形態(tài)—銀錠的金屬成分構(gòu)成。作者在充分搜集梳理歷史文獻中古人對銀錠成色判斷史料的情況下,認為古人對銀錠成色越來越重視和關(guān)注是在宋以后,到了清代,從形貌、色澤上判定銀錠成色的知識更加深入與細化,并成為一種專門的學識。這種認知有助于我們對古代銀錠成色變化的了解。不僅如是,作者通過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測得的銀錠成分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了唐代以后各朝代銀錠金屬成分的基本情況,以及古代銀錠金屬成分含量的特點和成因,特別是對《史記·平準書》、《漢書·食貨志》中記載漢武帝曾鑄行的銀錫合金“白金三品”進行了探討,提出從金屬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來看,銀錫二元合金在當時的冶金技術(shù)水平下,很難達到穩(wěn)定的合金化狀態(tài),即銀錫合金是不可能用來鑄造貨幣的。這個看法使我們對漢武帝時期鑄造的“白金三品”貨幣有了再認識的必要。
鑄造工藝是古代銀錠研究的重要技術(shù)探索,但歷史上人們對這一領域的了解始終比較淺層和模糊。雖然明代張應俞所著的《杜編新書》中已記載有關(guān)古代銀錠鑄造工藝的內(nèi)容,但所述多從如何鑄造不足色的銀錠入手,失于疏簡,此后關(guān)于銀錠的著述中亦很少有系統(tǒng)的專論出現(xiàn),而長期以來以科學實驗數(shù)據(jù)來詮釋古代銀錠鑄造工藝在研究中處于缺位狀態(tài)?!吨袊糯y錠科學研究》一書通過銀錠鑄造工藝的流程、錠范與銀料準備、銀料融化、銀錠除渣和去氧問題、澆鑄、圓錠表面凸點的形成、人工干預、澆鑄速度控制、銘文制作等步驟,以科學實驗的方法驗證和還原了中國古代銀錠鑄造的整個工藝,并圓滿解答了諸如銀錠鑄范的材質(zhì)、鐵范形狀和壁厚對銀錠鑄造的影響、銀液溫度和鐵范溫度對銀錠鑄造的影響、銀料純度對銀錠鑄造的影響、銀錠蜂窩和滴珠形成的影響因素、絲紋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銀錠器形與外觀特征的演變等問題,應該說這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一個研究,填補了中國古代銀錠研究的空白。
古代的銀錠,對今天來說,就是一種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既然屬于文物,如何加以科學的保護,《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一書對此也做了回答:首先要了解白銀的物理化學特性,區(qū)分銀錠的主要腐蝕類型,然后才能做好科學保護;提出了對現(xiàn)狀尚佳的銀錠如何進行預防性保護和對已腐蝕銀錠保護的方法。這些方法具有指導的作用,便于文物收藏機構(gòu)和個人更加科學地保護古代銀錠。
對文物來說,始終存在著一個鑒定真?zhèn)蔚膯栴}。就目前而言,鑒定文物的真?zhèn)危m然主要還是靠人的經(jīng)驗積累,但借鑒科技手段辨別真?zhèn)?,使文物鑒定具有科學性,是當前我們從事文物收藏活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這方面,《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做了很好地探索,提出古代銀錠鑒定可從鑄造工藝、銘文、形制、金屬含量、色澤包漿四方面入手。其中鑄造工藝、銘文制作、金屬含量分析屬于科技手段,而形制、銘文內(nèi)容、色澤包漿則屬于傳統(tǒng)鑒定方法,將科技手段和傳統(tǒng)方法結(jié)合起來,更能體現(xiàn)出鑒定的科學性?!吨袊糯y錠科學研究》通過實物舉例,印證了這一觀點,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有理有據(jù)。
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是目前唯一運用科學技術(shù)手段研究中國古代銀錠的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它的出版,必將推動古代銀錠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責任編輯 劉 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