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念慈
新式與新中式
文:蔣念慈
古董家具、文房雅玩、竹木牙角、茶香道器具領域資深藏家中國家具全世界拍賣紀錄保持者
有一次,跟年輕的設計師們一起聊天,聊起如何設計“新中式”家具。我很直接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你們做的東西,與其說是“新中式”,不如拿掉“中”字,或者干脆說是新實木家具吧。
“新中式”并不是新概念。20世紀90年代,臺灣就有“新東方主義”的提法。雖然我跟古董家具打交道,但是我非常支持新的創(chuàng)作和設計。只是現(xiàn)在很多人,完全不懂傳統(tǒng),不懂老東西,甚至不懂得有些離譜。他們甚至不知道中國傳統(tǒng)家具有多少種,用在哪里,清代有幾位皇帝,叫什么名字。
北歐的設計師能設計出中國風家具。但他們身上流著北歐設計的血液,他們的設計本質上是北歐設計,只是加入了中國的元素。中國人要造出中國的家具,必須深深地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倫理、精神。但現(xiàn)在很多做設計的人,根本沒有這個血液。
十多年前,我想在廣州購書中心買些中國文化的書。我發(fā)現(xiàn),根本找不到一本真正學習中文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書。因為似乎中國人天然懂得中文,反而沒有真正地研究過。中國的教育,一直強調理科和英文教育,卻忽略了傳統(tǒng)文化。而設計新中式家具,卻恰恰需要對文學、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重新演繹。因為,傳統(tǒng)文化必須先進入血液,才能被表現(xiàn)出來,否則完全是憑空創(chuàng)作。
我到馬來西亞,發(fā)現(xiàn)當?shù)氐娜A人更傳統(tǒng)。印尼華人大家族吃飯,仍然遵循著男丁、女丁、長輩晚輩、分桌分等級吃飯。而廣州一百年前的大戶人家也是這樣。馬來西亞完整地保留了很多清代的房子。當?shù)厝A僑一定要過春節(jié),這樣做就是要保留文化的特性,讓所有人知道自己是中國人。
事實上,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西化得特別徹底。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二十多年的時間,我們把老東西賣得干干凈凈。這些老東西經(jīng)過廣東、香港,經(jīng)過文物商店統(tǒng)統(tǒng)被賣出去。沒有哪一個民族曾經(jīng)這么徹底地和自己的歷史分別。
假如閉上眼睛,想想自己曾經(jīng)去過的10個中國家庭,他們家里是否保留了民國以前的東西?再想一想,中國這么多村鎮(zhèn),是否保留了明清及以前的老房子?恐怕,都是否定的。中國人喜歡到鄉(xiāng)村旅行,其實就是去尋找記憶中詩詞書畫的中國。但我們很多人,根本沒有看過這些老東西。
年輕一代為什么設計不出新中式家具?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接觸過老的,所以他們做不出這種味道的東西。他們必須親手用過、摸過這些東西,他們必須親自在其中生活過,他們必須懂得中國的文學,了解中國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內核——含蓄而不張揚,內斂而又有自己的原則,客氣而有自己的取舍。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做出新中式家具。
他們沒有在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中生活過,所以設計出來的家具其實是西方家具,只是把中國的元素加載上面。因為他們模仿的對象本身,就已經(jīng)走樣了。假如他們做的東西被稱作“新中式”,這是在學術上誤導了下一代。
按照圖片仿制,也造不出真正的中式家具。即便能對著圖片,還原老家具的每一個細節(jié),但制造者并沒有使用過它,就不可能真正知道它的好或者不好。他只能做到模仿的一模一樣,但是很難學到精髓。就像看照片學習一個人的儀態(tài),永遠不如跟這個人交朋友、跟他談話管用。
我們還需要在環(huán)境中去理解老家具。家具其實是建筑的一部分,老家具是為當年老房子設計的。如果用于新房子,就必須做一些調整。我也不贊成一個房間里完全使用老家具,這樣會很壓抑沉悶,必須用一些新的東西去平衡老家具。對老家具而言,既要好看又要好用,新老結合,這樣既享受了老東西,也創(chuàng)造了新東西出來。
新中式家具,甚至不一定非要紅木做,什么材料都可以。榫卯結構也是要改良的,不是所有傳統(tǒng)家具的榫卯是合理的。形制大小上,也是要調整的。堅守傳統(tǒng)不是一成不變,不是分毫不差地仿造,而是我們的設計里要有中國東西的精神。
實際上,新中式的概念不止于家具,而是包含衣食住行各個領域,并且新中式概念在服飾領域有了成功的實踐,值得學習。守得住傳統(tǒng),才能真正創(chuàng)新。年輕的設計師需要從精神層面上愛上中國文化,愛上傳統(tǒng)文化,這樣設計出來的新中式,才會有生命。
(編輯/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