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生命,是由每一秒鐘、每一分鐘、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組合成的,這是公認的度量衡。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衡量,人的一生應該是由一點一滴不同的經(jīng)歷、感受累積而成。重復或相近的經(jīng)歷會變成習慣,不同的經(jīng)驗則會于生命之中留下新的印記。
習慣里最為安全。雖然我們在習慣中養(yǎng)成了許多保護自己的行為,省去了敏感的反應。但是這常常也讓生命變得安全而單調(diào),自在卻不自由。
我并非一個不安分的人,但我總是相信一個人的好奇心,絕對是讓自己生命更豐富的一種動力!我始終順從好奇心去喜歡別人創(chuàng)作的音樂,閱讀別人思考之后所寫下的文字。透過音樂、美術、文學、電影這些讓這個世界充滿豐富視野的閱讀,對照自己生命的微小短促,我常常覺得一生也不夠用來去經(jīng)歷。很多時候閱讀別人的作品,依稀可以感受到他的思考,而一個人的思考反映出他成長的地方、居住的城市、吃過的食物和聽過的音樂—如此抽象地感覺著、也被感染著,多像一次旅行。我也常常飛到另一個地方,去感受地球某一端另外一群與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完全不同的人,體會他們的生活、思考和感想。透過旅行來對照自己接觸過的音樂、美術、文學、電影,將作者的角度與自己的旅行經(jīng)驗相互比較、印證。
旅行就如同聆聽不同地方的音樂。不同地域、語言的人對音樂的喜惡各異,這都來自時間、地理、經(jīng)歷的累積,背后各有不同的原因。就像我們旅行的經(jīng)驗,初到一個陌生國度、身處另一個時區(qū),能讓我們跳出習慣的限制,仿如進入另一個時空、換上另一種視野。氣溫的改變、地形的變化、植被的不同,甚至空氣中氣味的差別,不同語言在耳邊交錯所形成的迥異聲頻,都會帶給自己不一樣的反應,讓自己產(chǎn)生不同的思考和審美。更何況,每個地方都有它過往的歷史和今日面對世界的演變,生長在當?shù)氐娜藗兪窃趺匆蛩伎级纬刹煌奈幕?。閱讀與旅行常引發(fā)我做此類思考。
旅行是我生活中比較重要的一件事,雖不能經(jīng)常發(fā)生,幸運的是我有足夠的機會去實踐。這有賴于我從事的工作以及自己的性格。之前在音樂行業(yè)工作,正逢唱片產(chǎn)業(yè)的欣榮時代,為了開拓市場,經(jīng)常越洋去到不同區(qū)域工作或開會,借機就地一游。在那段唱片業(yè)最好的時期,我去了許多地方,對旅行有了些不同的體會。
那些年真的要我完全放下工作去遠方旅行,我還是沒有太多瀟灑的決心。一直到四十多歲,我驚覺中年已過近半,不久老年將至,該放下一些事多去旅行,因為旅行需要體力。我暗暗地做了決定,提前退休,用更多的時間來旅行,先挑些需要長途飛行的地方,或是曾經(jīng)閱讀過、一直放在心里的地方,趁體力還在,好好地去接觸那里的地理、風土、人情,跟那里的人交流。這個心愿在五十歲之后順利實現(xiàn),我開始了有較多旅行的生活模式。這幾年更開始不帶任何工作,純純粹粹地旅行!
去了非洲,以及以色列、不丹、土耳其,我更是發(fā)現(xiàn),太多太多以前在閱讀中不能理解的事,只有當你真實地面對那里的人,站在他們的土地之上,才可能感受到言語所不能及的觸動。特別是非洲,除了驚心動魄的動物大觀之外,它還是一片多面貌的古老土地,充滿種種意想不到!趁著初老未老,趕快去做遠程的旅行,并細細地記錄下來,讓自己的生命多一點點重量和更豐富的色彩。
身體在旅行,心靈亦然。好看的文學,精彩的美術作品、音樂和電影,我仍一如過往地閱讀著,讓自己心靈上的那扇窗開得大大的,看著這個世界。
(摘自《如果這可以是首歌》,姚謙 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年7月版,責任編輯:王筠竹,定價:45.00元)endprint